致敬时代,礼赞巾帼!中国妇女报推出40年40位女性改革人物
2018-12-20 16:53:25 来源:中国妇女报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40年·40人 四十载春华秋实,四十年家国同梦。 40年来,亿万人民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同频共振,最终凝聚成中华民族一往无前、迈向复兴的历史跨越。 40年间,在阵阵春潮拍岸中,一位位代表着巾帼力量的弄潮儿已被时代定格。 今天(12月19日),中国妇女报(ID:fnb198410)推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40人》特刊,聚焦40位在改革开放中勇立潮头的女性,她们中有搏击商海的民营企业家,创新前沿的科技工作者,扎根大地的基层干部,纵横赛场的运动健儿,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 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秀教师代表于漪 67年矢志当好合格的教师 提及中国基础教育思想的变革,尤其是语文学科教学理念的不断演变,一个人的名字不得不提——于漪。 今年89岁的于漪,从事教育工作67年。1978年被评为首批特级教师;先后多次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今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秀教师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于漪改革先锋称号,并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尽管已是耄耋之年,但于漪的记忆力和精神头让人惊讶。谈起改革开放、聊到教育,她与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一聊就是两个多小时。 对于教育,于漪有着热忱的追求。 改革开放之初,面对着动荡岁月中百废待兴的校园,饱经风霜的于漪毅然选择重返讲台。通过几十年来不懈努力,于漪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引领人。 在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史上,于漪曾多次提出重要的语文教育改革思想。新世纪,她还提出语文学科要“德智融合”,这与现在强调的学科核心素养完全一致,获得全国认可。 功成名就后的于漪并没有停步,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农村种子教师、主持于漪语文名师培养基地、于漪德育实训基地等师资培训基地……这些年,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名年轻教师,在她的帮助下成为教学骨干力量。 “国有国魂、民族有民族魂,教师要有师魂。对我而言,67年上下求索的就是追求做一个合格的教师,不耽误学生宝贵的青春。教育是接力棒,一棒一棒地接下来。”于漪坚定地说。 从教67年,退休近30年,于漪丝毫没有停止过追寻理想教育的步伐。如今已89岁的她仍在以各种方式,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影响教育、影响教师、影响学生。执着于对理想教育的追求,凭借信仰与力量、坚守与超越,成为“为教育而生”的一代师者楷模。(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丁秀伟/朱丽叶) 全面从严治党中纪检监察干部的优秀代表 王瑛 一生践行邪不压正 尽管她离开人世已整整十年,王瑛的故事,在四川省巴中市,至今仍常常被人提起。她的先进事迹曾被拍成电视连续剧《远山的红叶》,并在中央电视台及各大地方电视台播放。 她是当地人的骄傲,更是人人学习的楷模。 她1961年11月出生,生前曾任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委原常委、纪委原书记。在纪检监察一线奋战的20年间,她无私无畏惩腐败、热忱服务促发展、真情为民办实事、乐于奉献树形象。 如今,王瑛作为全面从严治党中纪检监察干部的优秀代表,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有案必查,查就查个水落石出,办就办个铁钉钉木。王瑛看似娇小柔弱,却一身正气,从不畏惧任何邪恶。 为打开工作局面,王瑛连续五天五夜战斗在办案第一线,吃住在办案地点,亲自对主要涉案人员进行谈话,相继突破3名关键人物,案件查办取得实质性进展。2个多月时间,王瑛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果断查结了这起重大案件,10名违纪违法人员受到应有的党政纪处分和法律制裁。当年,王瑛 作为全省唯一的基层纪委书记被省纪委、省监察厅表彰为“办案先进个人”。 王瑛直接牵头办理疑难案件、典型案件、大要案件达百多件,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近6000万元。 王瑛一直关注事关和谐稳定大局的民生问题,先后对粮食直补、退耕还林、农村低保等惠农政策落实情况和农村公路、水利、教育等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剖析农村公路28条,纠正违纪违规行为100多起,挽回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 “坚持把难题解决在农家院,把党的温暖送到百姓的心坎上。”这是王瑛身体力行的准则。 2004年12月,她同县委“下访服务队”来到人称“上访村”的长赤镇莲花村。莲花村土地纠纷的问题长达十多年没有解决,这天,在村民刘月润家的院子里,她同下访队员一起冒着刺骨的寒风,用了近4个小时听取村民代表的执证和要求。经过多方了解,“下访队”最后提出解决方案,妥善解决了问题,平息了各方矛盾,村民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2008年初,前所未有的雨雪冰冻灾害在南江大地肆虐。县委要求县级领导到挂联的乡镇开展“抗雪灾、送温暖、促发展”活动。王瑛与挂联乡镇燕山乡联系,约定三天后到该乡秧坝村慰问。三天后,王瑛洗漱完毕,打开窗户一看,窗外漫山遍野覆盖着雪。 这时,单位打来电话,询问慰问活动是否取消,那时,王瑛已被查出肺癌晚期,前一晚她刚因病痛整夜未眠,但她还是说“定好的事就不要随意更改了”。冒着泥泞,颠簸了近两个小时到了挂联乡镇。在这样恶劣的天气情况下,乡里提出是否可以把受灾农户通知到乡政府来,但王瑛说“我们是来查灾慰问的,必须到农户家中去。” 为了工作,王瑛几乎没有休过一次完整的长假。 2007年1月,王瑛被中央纪委、人事部、监察部表彰为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标兵,上级奖励给她2万元奖金,但她却将奖金专户另存,全部用于资助贫困学生。 由于长期工作劳累,早在去世前两年,她就时常感到身体不适,可一直没挤出时间去医院检查治疗,有时感冒,就吃点止痛药品或让医生在办公室输点液就应付过去了。 2006年7月,南江遇到了几十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为组织群众抗灾自救,她连续10多天冒着酷暑战斗在抗旱第一线。随后,她的身体实在支撑不住了,几次晕倒在下乡途中,当她被送进医院,检查结果让所有人几乎都惊呆了——“肺癌晚期”。 她选择坦然地接受,刚刚做完化疗后,她又回到了工作岗位。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王瑛置虚弱的身体于不顾,同群众并肩战斗,数次深入村组宣讲政策、查灾核灾,并带头奉献爱心、捐款捐物,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及时送到灾民手中。 就在去世的前一天,王瑛还专门安排工作人员代她到挂联的燕山、高塔、八庙等乡镇走访慰问,了解灾后恢复重建和贫困群众安全过冬的情况。(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许真学 任然) 初心不改的农村的先进模范代表申纪兰 太行山小村庄实现大转型的推动者 “感谢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89岁的申纪兰语气坚定、声音洪亮。标志性的发型,标志性的西装,一如她几十年坚定的信仰。 在12月18日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申纪兰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在大多数人眼里,申纪兰是“男女同工同酬”首倡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见证者,但其实许多人并不知道,申纪兰还是改革开放的实践者。11月27日,中央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示拟表彰的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对象,申纪兰位列其中。 1983年,西沟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984年,在申纪兰的主持下,西沟试行“双层经营”模式:耕地所有制保持不变,包产到户、自主经营的体制保持不变,但实行三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成林和有林山坡收归集体经营,新建的企业和文化、社会等公益事业设施由集体管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模式,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1985年,西沟村利用本地丰富的硅矿资源优势,建起了西沟村有史以来创办的第一个村办企业——西沟铁合金厂。这一年铁合金厂实现利润150万元。 之后,申纪兰又带领西沟人先后建成了磁钢厂、石料厂、饮料厂等十多家集体企业。 1996年底,西沟村办企业已取代农业、林果业和畜牧业,成了西沟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西沟依托生态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提出发展红色、绿色生态旅游,打造“红色乡村休闲旅游”。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前几年村里关停了一些污染大的企业,现在西沟生态环境好了,乡村旅游也发展起来了。”作为时代发展的亲历者,申纪兰也是家乡巨变的推动者。 2015年,西沟村建起香菇大棚基地,在全县率先试行“棚上发电、棚下种植”立体化农光互补取得成功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光互补+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新模式。 2016年,申纪兰积极促成西沟村引进了山西太子龙服饰有限公司,解决西沟村及周边贫困妇女近200人就业。 2017年,西沟村经济总收入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00元,成为平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村庄。 如今的西沟村,高标准的敬老院、卫生院一应俱全,村民享受多项福利的基础上还建立了村级养老补助金制度。山上两万多亩林坡、300亩果园,3万株核桃树……当年申纪兰极力推动的西沟转型发展,为这个太行山小村庄带来了再次辉煌。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西沟的今天,只要听党话,跟党走,坚持改革开放,我们的国家就会越来越好!”89岁的申纪兰语气坚定,声音洪亮。(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姜军旗) 讴歌改革开放的歌唱家李谷一 艺术家就要跟着时代走 10月18日,北京北展剧场,“改革开放四十年,引吭高歌新时代——李谷一及她的学生们音乐会”上,著名歌唱家李谷一和她指导过的学生们同台献唱,为改革开放40年的辉煌成就礼赞,为激人奋进的新时代放歌。 深沉婉转的旋律,是时代的留声。音乐会上,一曲《乡恋》未了,不少观众眼中已泛出盈盈泪光。《迎宾曲》《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绒花》……一首首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串起了改革开放40年的温暖回忆,唱响了时代主旋律,也唱出了李谷一浓浓的爱国情怀。 作为原东方歌舞团党委书记兼第一副团长,我国著名的民族声乐艺术家和戏曲表演艺术家,李谷一的艺术实践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作品影响了几代人。 李谷一说:“改革开放以后,最重要的就是人们思想的解放,文艺界能率先感知到这个问题。文艺创作者就是一个时代的先行者。” 多年来,她在文艺领域进行了大胆探索创新——她创立了中国轻音乐团,为我国音乐园地增添了新的品种。她致力于民族声乐的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勇于开拓新歌风尚,花鼓戏演员出身的她,曾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戏歌”的概念,将戏曲元素融合进音乐,变成歌曲新的唱法。她还多次登上国际舞台,为声乐艺术的对外开放作出了贡献…… 一生对艺术不懈追求,为时代留下了永恒的经典,如今,这位时代的歌者仍然活跃在舞台上。 她多次在青年歌手大奖赛等节目中任评委、点评嘉宾,近年来还积极与青年人合作,鼓励他们进行艺术创新。2016年,她与彭宇、马可合唱的《唠嗑歌》一上线便引发网友热议。2018年,她与年轻歌手霍尊共同演绎的歌曲《一念花开》,具有浓郁东方神韵,收获大量好评。李谷一表示,对年轻人的提携,正源于她明白创新机会的来之不易。 歌声飘过40年。这位“愿永远为时代和群众歌唱”的老艺术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改革开放让文艺工作者如沐春风,解放了思想,同时明确了艺术创作方向。歌唱必须要坚持一个原则:动机与效果统一。文艺工作者是为国家、社会和人民创作,遵循“真善美”的原则释放情感,这一点绝不可以脱离。“文艺创作是有温度的,要以人为本、扎根生活,以作品折射时代、用歌声鼓舞人心,这是每一位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正如她所走过的艺术道路,“艺术家追求的高峰永远在前面,而不在脚下”。(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张园园) 对外开放法制建设的积极实践者张月姣 亲身见证中国法治建设40年 在12月18日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100名改革先锋称号,其中,作为“对外开放法制建设的积极实践者”,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机构首位中国籍“大法官”、世界银行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仲裁员、清华大学教授张月姣的名字赫然在列。 历数自己所参与的多项立法起草工作,曾在谈判桌上纵横驰骋的张月姣直言,自己深受时代发展的馈赠:“在国外,如果一个法律人参与了一部法律某个条款的修改,都会觉得很了不起,都会写本书。当不少国外同行听说我参与了这么多法律的起草,都觉得很不可思议。我觉得这是时代给我的机会,是国家的改革开放给我的机会,我确实是时代的宠儿。”她用亲身经历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就是中国法治建设的40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是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 当下,中美贸易关系正遭遇波折,亲身参与了历时12年的中美、中欧知识产权谈判的张月姣,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她说:“中国与美国社会制度不同,中美贸易的迅速发展也产生了不少贸易摩擦。但是中美双方有很多共同利益。中美之间必须加强相互了解,求同存异,不冲突、不对抗,合作共赢,这也是对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的贡献。” 此次受到表彰,谈到中国人在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张月姣由衷地说:“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特别是我们的眼界更开放了,在国际组织能够承担更重要的工作。” 如今,像张月姣这样进入国际组织担任高级职务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在她看来,这是中国人为世界做贡献的难得机会。而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她建议,要想同她一样希望在国际组织中发挥自身价值、为国际经济治理贡献中国经验与智慧,就要坚持学习,要有国际视野,要有兢兢业业的研究精神,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现代化的组织与领导能力,成为懂经济、法律、国际关系、外语和技术的复合型国际人才,并为国际的公平正义、和平发展勇于奉献。 “我们要继续坚持国际法,坚持多边贸易的规则,反对单边主义。我们国家的经济强大了,国家实力强大了,就有定力,能够为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位“铁女人”的声音依旧是那么铿锵有力。(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周韵曦)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