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故事17+】毛南族石景菊:幸福生活放声唱,歌声传遍毛南乡
2020-05-26 16:12:53 来源:多彩贵州网 责任编辑:蔡秀明 |
【开篇的话】 在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 习近平在四川考察时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 习近平给独龙族群众回信时再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为了兑现承诺,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脱贫攻坚战。 贵州,见证中国。2019,124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188万人完成易地扶贫搬迁。相约2020,贵州将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 一个都不能少,也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为民情怀。我们策划“脱贫故事17+”专题报道,试图选取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的脱贫故事,彰显贵州乃至中国少数民族脱贫攻坚壮阔的“横切面”。 专题报道第一篇聚焦全国唯一的毛南族民族乡——平塘卡蒲。今天推出《毛南族石景菊:幸福生活放声唱,歌声传遍毛南乡》,以飨网友。 【毛南族名片】 毛南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 贵州的毛南族主要居住在黔南州惠水县、平塘县和独山县。卡蒲毛南族乡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1991年建并,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民族乡。卡蒲乡至今仍保持着古老的竖架木柱楼房建筑风格,保存着较完好的古建筑,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民风古朴。 民族语言为毛南语,没有民族文字,曾用汉字音义拼记过毛南语的民歌等,称“土俗字”。卡蒲毛南族以石姓为主。他们自创的原生态舞蹈毛南族打猴鼓舞,据祖辈流传推算,距今已有近900年历史,表现了毛南人继承先人遗志、奋勇前进的精神,是毛南人民创造传承的活态文化记忆。 夕阳西下,彩霞满天,46岁的石景菊穿上毛南族民族特色服装,脖子一挺,一声长吼,一曲《魅力毛南》拔地而起。 石景菊自小酷爱毛南族民歌。她记性好,听人唱一遍,就能记住。 “这是我们毛南族的特色民歌。歌词是:冬天瑞雪飘山乡,忙碌一年粮满仓;党的政策得民意,扶穷帮困把名扬;精准扶贫政策好,各级领导都来帮;如今群众得实惠,迈开大步奔小康;幸福生活大家唱,歌声传遍毛南乡。”石景菊解释说。 石景菊说,抽签拿到房子钥匙的那一刻,恍若做梦。 正如歌里所唱的一样,石景菊一家四口现在生活幸福。 石景菊所在的卡蒲毛南族乡,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民族乡。 每年立春第一天是卡蒲毛南族乡著名的“迎春节”。这一天乡里的男男女女都会穿上民族盛装,聚在一起载歌载舞,寓意来年风调雨顺。 “那一天,乡里可热闹了!”石景菊比划着。 石景菊一家人住进了卡蒲毛南族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 2014年年末,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石景菊一家人从离乡政府5公里的摆卡村同定组搬到了卡蒲毛南族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住上80平方米的新房子,小区居住条件好、交通便利。 聊起搬新家之后的日子,石景菊眼里泛着光。她说,抽签拿到房子钥匙的那一刻,恍若做梦。 新家门锁不再是老家那种一挂就好的黄铜锁,用钥匙拧两圈更保险了。家里卫生间都能洗漱,有冲水式厕所…… 没搬家之前,石景菊一家4口居住在摇摇欲坠的瓦房里。更让她发愁的是,一到下雨天,总是“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 “学校离家也远,冬天雨雪天气路滑,俩孩子上学操心得很。”石景菊叹气道。 石景菊在乡里的一个鸡场找到了新工作,主要负责养鸡、捡鸡蛋、打扫鸡场卫生等。 那时候,石景菊一家守着家里的三亩薄地,种点玉米,再养几头猪,丈夫石佩雄在乡里打零工,一家人日子过得紧巴巴。住新房成了他们家这辈子最大的梦想。 “国家送房子给我们,哪个不愿搬?”石景菊在搬迁协议书上歪歪扭扭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搬出去,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搬到安置小区后,石景菊一家生活开始有了新变化。丈夫在建筑工地上打零工,石景菊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做些零工。孩子在卡蒲小学念书,走路就到学校,乡里教育环境和教育质量也好好,在石景菊看来,这比什么都强。 前几年,摆卡村开展养鸡技术培训,石景菊第一个报名。 下午5点,她还得赶去菜市场买菜,给工人们做饭。 “报名就是想学技术,能有一技之长。”石景菊说。在培训班,石景菊学会了给鸡打针、拌饲料、防鸡瘟等技术。 转变发生在去年五月。石景菊在乡里的一个鸡场找到了新工作,主要负责养鸡、捡鸡蛋、打扫鸡场卫生等,一个月4000元收入,一干就是一年多。 “总算有一份正式的工作,干着踏实,比在家里种地强。”石景菊一边捡起鸡蛋,一边跟记者闲聊。 在养鸡场,石景菊从早上8点开始,喂鸡饲料、打扫鸡棚卫生,忙起来一早上就过去了。下午还要负责捡鸡蛋,2个鸡棚每天可以产4000只鸡蛋。下午5点,她还得赶去菜市场买菜,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