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正文
分享到:

脱贫攻坚大型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第一集 庄严承诺

2021-02-19 08:21:28 来源:央视网   责任编辑:吴静  作者:见面
1992年7月,一位年轻的地委书记出版了一部名为《摆脱贫困》的书籍,该书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这一主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理念、观点和方法。他最后在跋中发人深省地写道: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

image.png

(点击看视频)

【序】

【解说词】

1992年7月,一位年轻的地委书记出版了一部名为《摆脱贫困》的书籍,该书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这一主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理念、观点和方法。他最后在跋中发人深省地写道: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

这位年轻的作者就是时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的进程也从哪里开始。

2012年,《摆脱贫困》出版20年后,当年这位年轻的地委书记,如今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在他深爱的这片土地上,带领着14亿中国人民,打响了一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彻底摆脱绝对贫困的攻坚战。

【推出片名:第一集 庄严承诺】

【解说词】

蔚蓝星球,人类的家园。然而,贫困却始终如影随形。

按照世界银行每人每日生活费 1.9 美元的标准测算,1990年,全世界极端贫困人口接近19 亿,其中80%的极端贫困人口集中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以及南亚地区。

历史的变化,悄然发生。近30年,这一区域,尤其是东亚太平洋地区的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世界贫困版图被改写,最根本的推动力,来自中国。

历史的进步,往往都是在重大节点开始的。

  2012年,中华民族迎来了一个关键“时刻”,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同期】习近平 (2012年11月15日 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

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解说词】

这是一场伟大的接力,民族复兴的接力棒传到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手中!

【字幕】2012年12月29日 河北省阜平县

【解说词】

2012年12月29日,即将跨入新的一年。这一天,河北阜平县的气温降到零下十多度,在太行山深处,刚刚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的习近平,从北京驱车300多公里来到这里。

【同期】习近平

看就是要看真贫,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但是你得让我看到真正的情况,我不看那些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

【解说词】

在这次考察中,习近平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彻底消除绝对贫困,一直是人类历史上难以攻克的巨大挑战。此刻,新一代中国领导人,面对的就是要战胜这个挑战。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在和贫困抗争。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就有对小康的憧憬。

然而,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及疾病、战乱、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即使在历史上的“盛世”,人们也从未远离贫困。

1840年,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陷入了更加苦难的深渊。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在那个时期的影像中,中国百姓的形象几乎都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模样。

【同期】毛泽东 (1949年开国大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解说词】

很多历史学家都在研究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以星星之火而成燎原之势,其实我们从这个政党的宗旨上,就能找到答案,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人民。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始了向贫困宣战,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消除了造成贫困的不平等社会结构,奠定了消除贫困的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使这一进程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在中国大地上相继展开。

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奉献了青春和热血,奉献了激情和梦想,带领着中国人民在这块土地上,书写着最新最美的图画。

短短的几十年间,按现行标准测算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七亿多。

【解说词】

当历史的长河流向2012年,中国的扶贫开发进入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

此时的世界,欧债危机尚未褪去,世界经济增速普遍放缓;贫富差距的加大,撕裂着西方社会。

此时的中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有着全世界最密集的工厂和楼群,和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

而与此巨大成就相对应的是,中国,还有着9899万的农村贫困人口,这个数字比2012年世界人口排名第12位的国家的人口总数还要多。这些贫困人口,不仅贫困程度较深,自身发展能力较弱,而且他们分散在交通信息闭塞、经济发展落后、自然条件恶劣、高山大川阻隔的地方。脱贫成本之高、难度之大、见效之慢,超过以往。如果采用过去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脱贫任务将难以完成。

【字幕】 2013年2月3日 农历小年 甘肃省 六盘山区

【解说词】

2013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担任总书记后的首次新年考察,来到了甘肃省海拔2400多米的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和海拔1900多米的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

【同期】

习近平:你像你就是八十岁了,儿子在外边打工,孙子在外边上学,平常生活的事都是你自己料理自己?

村民:我自己。

习近平:当然过得也辛苦,一个人过得辛苦。

【解说词】

从这次考察之后,每年新年首站考察看扶贫,已经成为习近平的一个惯例,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位人民领袖在扶贫工作上倾注了大量的情感和心力。

【同期】原国务院扶贫办主任 刘永富

总书记是把它作为一个历史的担当、作为一个领袖的责任来思考这个问题的。所以他是念兹在兹啊,每年新年献(贺)词也忘不了贫困人口的事,忘不了脱贫攻坚的事情。每年我们有一个扶贫日,他都要作出批示,向全党、全社会提出一些要求。(习近平)就是要把这个历史任务要把它完成,要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字幕】陕西省延川县 梁家河村

【解说词】

这条蜿蜒的山路,习近平走了七年。

1969年,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到陕北一个小山村——梁家河,当起了一名知青。贫困不仅给了他刻骨铭心的记忆,也激发了他异于那个年纪的毅力和韧劲。

【同期】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村民 刘金莲

(习近平)担粪时还不担小筐筐,担就担个大筐子,担起粪来还用铁锨把这个粪要铲到这(筐)里头,还要铲得满满的,(肩膀)压得全都烂了,(习近平)把衣服脱下来叠整齐,叠起就衬在这个(肩膀)上,说你肩膀疼你不要担,他说不怕。

【解说词】

在回顾这段岁月时,习近平这样说:“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

七年的劳作、七年的锤炼,让他从一个一天只挣六个工分的青年,成为一个一天挣十个工分的大队支部书记。

  【同期】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原支部书记 石春阳

你看(习近平)给我们打了坝,挖了知青井,建了铁业社,建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所以我们村上从习近平当了书记才两年时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我们梁家河人比较相信他,他说干什么我们就跟上干什么。

【解说词】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在于他遭遇了什么,而在于他记住了什么,以及他是如何记住的。在梁家河七年的岁月里,乡亲们的朴素情感和温暖呵护,让习近平记住了人民、记住了中国共产党人身上的责任。

从正定到宁德,从浙江到上海,再到党的总书记,这四十多年里,“人民”在习近平的心中分量越来越重,从个人的朴素情感、一个党员责任,逐渐上升为大国领袖的担当。

【同期】习近平(2017年1月24日 河北省张家口市德胜村)

我们现在到2020年要建成全面小康,要抓好脱贫工作,所以在脱贫的道路上,在奔小康的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解说词】

这样的任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会提出;这样的标准,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会要求。面对第一个百年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说,这是我们向人民立下的军令状,这也是我们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这,是一场战役。

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是国家统计局通过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的方法得出来的,但他们是谁?住在哪里?为什么贫穷?没人说得清。

让9899万人摘掉贫困的帽子,这需要一个新的理论、一套新的系统、一种新的方式。

【片花】

【字幕】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 十八洞村

【解说词】

湖南湘西,十八洞村。

在村民施成富家门前的小院子里吃顿农家饭,已经成为游客们的打卡首选。

2013年11月3日,就是在施成富家门前的这个小院里,习近平第一次提出了“精准扶贫”这个词,他形象地对大家说,“手榴弹炸跳蚤”是不行的,抓扶贫切忌喊大口号,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骛远的目标,要一件事一件事做。

【同期】习近平

就让我想,这样的村到底怎么办?这样的情况到底怎么办?

(临上车前跟干部嘱咐)把路子摸清楚,然后扎扎实实地做。好吧,我们一定要让我们这些父老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解说词】

精准扶贫的提出,给下一步的扶贫工作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

习近平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现场同期】基层干部入户调查。

【解说词】

要做到精准扶贫,首先就要把贫困人口精准地找出来。

2014年4月,全国贫困地区80万基层干部开始进村入户,在中国的大地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人迹罕至的大漠高原到交通闭塞的深山老林,一张识别贫困人口的大网铺展开来,12.8万个贫困村、8962万贫困人口被识别出来,建档立卡、录入信息,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

2015年,为了让贫困人口数据更精准,全国扶贫系统再次用了10个月的时间,动员了200多万人对建档立卡“回头看”,这次“回头看”,补录了贫困人口807万,剔除识别不准人口929万,识别精准度进一步提高。

脱贫攻坚的扶持对象被精准锁定。

【字幕】贵州省 贵阳市

【解说词】

2015年6月18日,在贵阳召开的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系统地把精准扶贫的要点概括为“六个精准”,之后给出了实现精准脱贫的五大路径。

【同期】原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