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 正文
百年梦圆照此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纪实
www.folksfolks.com 2021-07-04 13:33:56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 题:百年梦圆照此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纪实

新华社记者

参观者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内拍摄油画作品《星火》(6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中华民族迎来又一个历史时刻——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从党的建立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推进改革开放,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紧紧依靠人民,攻坚克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新时代砥砺奋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续奋斗,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

千年梦想,百年梦圆,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铸就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朽丰碑。

不负使命的历史担当——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

观众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2012年12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北京,天安门广场。国家博物馆内,《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吸引大量参观者。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作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的郑重宣示。

上海,兴业路老石库门。今年6月3日,中共一大纪念馆开馆,建党时期珍贵文物得以集中展示。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前往一大会址,向全党发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号召。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我们党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

小康,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懈追求的梦想。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与人民甘苦与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经过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两个目标提前实现。

布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接连作出战略部署。

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新集镇吴塬村村民张小花(右)和驻村干部在家中交流脱贫后的打算(2020年9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

立足发展全局,明确历史方位——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历史担当。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放在中国梦的大格局中加以谋划和布局。

8年多时间,3000多个日夜,倒计时一刻不停。

2014年12月9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6年时间”。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从“决定性阶段”到“决胜期”,这个时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历程到了一鼓作气向终点冲刺的历史时刻。

“时间不等人!历史不等人!”“我们必须同时间赛跑、同历史并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是我们对人民立下的军令状,必须全力以赴去实现。

市民走过天津市津南区海河故道公园民法典主题长廊一角(2020年8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小康社会,如何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在全面小康的实现标准上,总书记要求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

在全面小康的覆盖面上,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覆盖的领域要全面”“覆盖的人口要全面”“覆盖的区域要全面”;

在全面小康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总书记指出“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不是新一轮大干快上”“不是一个‘数字游戏’或‘速度游戏’,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要考虑更长远时期的发展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着眼补齐短板,作出系统部署——

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软籽石榴基地的工作人员在采摘石榴(2019年10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十三五’规划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必须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作“十三五”规划建议说明时强调。

面对全面小康目标,既有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一突出短板,也有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等方面存在的一些明显短板。

“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即使最后宣布实现了,也无法得到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认可。”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导向,落实新发展理念贯穿“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部署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从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部署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针对补短板、强弱项,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业不断前进。

强化党的领导,提供有力保障——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调研,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参观者在广西民族博物馆里参观风雨桥模型(2019年10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一个月后,总书记来到江苏考察时,在“三个全面”基础上增加“全面从严治党”。

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引领地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化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保证。

实现全面小康,关键在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

工人在河北阜平县平阳村手工业扶贫车间工作(2020年4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五级书记抓扶贫,向脱贫攻坚主战场选派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第一时间实施集中统一领导;在财经、网络和信息化、国家安全等事关全面小康的关键领域,建立党领导的协调机制……我们党不断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形成世界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

春华秋实,不负耕耘。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攻坚克难的伟大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集中力量坚决打赢打好三大攻坚战,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惠及全体人民

这是湖北省丹江口市丹江口水库景色(无人机照片,5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河南南阳,丹江口水库。今年“七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专题调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运行和库区移民安置等情况。

在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移民户邹新曾家。通过种田、务工和电商直播,这家的日子红红火火。

总书记接过土坯房老照片端详:“移民之后,乡亲们10年收入提高了3.6倍,这是我们欣慰的地方。”

听了总书记的话,邹新曾有些激动:“共产党好,都是为着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我们党的一百年多不容易、多么艰难,但有一条,这个党建起来就是为了老百姓。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什么?就是守人民的心啊。”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人民幸福。

“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以下。”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看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

以革命老区阜平为起点,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

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实行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推动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阿土列尔村的悬崖钢梯上,“悬崖村”村民沿着钢梯下山(2020年5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2016年春天,一张四川昭觉县阿土列尔村十几名小孩背着沉重的书包循着藤梯奋力攀爬的照片引发关注,“悬崖村”的名字不胫而走。

2017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四川代表团的审议时,专门提起“悬崖村”村民出行难的问题。

在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隆回魏源医院,一名老年公寓的老人跟医护人员亲密交流(2020年10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去年媒体报道了凉山州的‘悬崖村’,看到村民和孩子们常年在悬崖上爬藤条,上山下山安全得不到保证,看了以后心情还是很沉重的,也很揪心。前不久又看到材料说当地已经建了新的铁梯,这样心里又感觉到松了一下。”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昭觉县看望贫困群众,了解到村里不仅建了新的钢梯,村民收入也有较大提高,连连说“让人不再揪心了,我看了感到很高兴”。

总书记动情地说:“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

2020年5月,阿土列尔村84户老乡下悬崖,上电梯,住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翻越了“贫困大山”。

一个村庄的跨越,折射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飞跃。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参观者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内参观(6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青海地处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之源,被誉为“中华水塔”。

作为欠发达地区,如何处理好全面小康与生态建设的关系?

在青海省贵南县森多乡,生态管护员吉本加在巡查黄沙头防风林(2013年9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给出明确答案。

金山银山是小康,绿水青山更是小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从“三江源”而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曾面临水体污染、生态功能退化的严峻形势。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连续深入长江上、中、下游,三次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明确提出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

重庆市巫山县巫峡镇春泉村村民姜贤桂(左)在村卫生院看病(2019年12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5年间,沿江11个省市推进生态环境整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发生转折性变化,大江两岸焕发新颜。

放眼全国,一份绿色答卷可圈可点: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地表水Ⅰ至Ⅲ类水质断面比例5年间由66%上升至83.4%;河长制、湖长制全面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建立,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深入推进,一块块生态环境的短板正在补上。

实现全面小康,安全发展至关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顺顺当当就能实现的,我们越发展壮大,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就会越大,面临的外部风险就会越多。”

妥善应对经济领域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贵州省思南县塘头镇青杠坝村的村民在采摘用作生产糟辣椒的鲜辣椒(2020年8月12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