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新青年 | 遵义“90后”讲解员:把红色故事讲出时代内涵
2021-10-20 12:03:52 来源:央广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作者:周娴编者按: 爬雪山、过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和将台堡会师,标志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央广网推出系列报道《长征路上新青年》,看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中国青年如何交出更优异的答卷,书写更壮丽的诗篇。 遵义会议会址(央广网记者周娴 摄) 央广网贵州10月20日消息(记者周娴 见习记者杨勇杰)中国西南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老城子尹路96号,一栋两层楼房,坐北朝南,在阳光照射下,格外古朴庄重。 86年前,在这栋小楼里召开的一次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史称“遵义会议”。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大家好,我叫李玉娟,我是遵义会议纪念馆的一名‘90后’讲解员,我从事讲解工作已有4年左右的时间了,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进行一个全程的参观和讲解。” 李玉娟在为参观者讲解(央广网记者周娴 摄) 扎着马尾,妆容干净精致,一身干练的衬衫套裙,腰间别着一副扩音器……近日,记者来到遵义会议会址,见到了正在为参观者进行解说的李玉娟。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难忘的红色故事,厚重的历史画面,聆听着李玉娟的讲述,现场许多观众湿了眼眶。 遵义会议会议室(央广网记者周娴 摄) 结束了讲解工作,李玉娟接受记者的采访。“我认为红色讲解员是一份砥砺精神、传承信仰的事业。”李玉娟告诉记者,这份工作让她很有成就感。 “我大学学习的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刚毕业时在电视台工作,后面又去了传媒公司做活动策划。”2017年,李玉娟经朋友介绍,来到遵义会议纪念馆,成为了一名红色讲解员。 “我是遵义人,从小老师就给我们讲长征的故事,讲红军在遵义召开了一次改变中国的会议,能生活在这片红色沃土,我很自豪,工作后这种感觉更真实了。”李玉娟说,“参观者对我讲解的认可,就是坚持的动力和力量。有一次接待了一位参观者,在给他讲解四渡赤水的历史后,他对我说,原来红色故事可以讲得如此多样、如此精彩。” 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讲解员李玉娟(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谈及自己的解说员工作李玉娟说:“红色故事能否打动人、感染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讲得好不好,只有把红色故事讲出时代内涵,才能引起当下人们的共鸣。” “给游客讲解也要因人而异,成年人可能很喜欢历史,讲得要深入细致一些,但小朋友只对红军用过的实物更感兴趣,用活泼的方式讲解,让孩子们记住关于遵义会议的一些故事也好。”李玉娟认为,对于流程性的解说词,解说员都印在脑里,不会出错,但是面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解说方式已是解说员必备的素质。 日常学习是李玉娟工作的一部分(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工作至今,党史知识也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我觉得也还是远远不够。”在李玉娟看来,对讲解员来说,通过平时的学习、锤炼、交流、思考,在一点一滴、日复一日的讲解中,培养业务能力。 “和平幸福的生活并非理所当然,其实真的来之不易。”如今,李玉娟在每次讲解快要结束的时候,都会加上这样一番话,她希望有更多的人铭记革命先辈们的丰功伟绩,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贵州是红军长征途中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的省份,贵州各族群众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为迎接红军、支持长征、夺取中国革命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 “上至七八旬高龄的老人,下至小学生……红色基因、红色文化、红色故事在遵义这座城市里有着独特而又强劲的魅力。”李玉娟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遵义会议会址是遵义人的骄傲,在当地,宣讲红军长征故事,宣传红色文化已然成为了一种“潮流”。 遵义会议会址(央广网记者周娴 摄) “胜利从这里出发,希望大家来到转折之城红色遵义,和我一起聆听红军长征在遵义发生的红色故事。”李玉娟笑着说,会坚持将红色故事一直讲下去,让更多的人去了解、铭记这段历史,让遵义会议精神、长征精神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雄关漫道真如铁”,循着历史中的一个个红色印记,李玉娟每天都为南来北往的参观者讲述着伟大转折的惊心动魄。 “我们青年一代,更需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精神,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唯有奋斗才会幸福。”李玉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