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大木作品《一念之间》 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据《福州地方志》记载,福州木雕技艺可追溯到唐宋,从民间建筑和佛像神龛雕刻发展起来。在福州,众多木构古寺和民宅建筑的顶、檐、窗、栏等位置均使用木雕制品作装饰,尤其是寺院的佛像也是木雕制成。明末清初,福州木雕发展达到兴盛时期,木雕艺人集聚在象园村,随后产生辐射效应,周边的大坂村、雁塔村等受其影响,从而形成了三支各具特色的流派:象园、大坂、雁塔。他们以龙眼木、荔枝木、黄杨木、樟木、杉木、楠木等为主要材料。 象园木雕以精湛的技艺、深沉的意蕴和明晰的流派为显著特点,成为福州木雕的形象代表。象园派艺人以龙眼木、荔枝木、黄杨木、樟木、杉木、楠木等为主要材料,以圆雕、半圆雕人物、动物为主,造型简朴粗犷,刀法刚劲,讲究神韵,雕作人物有真、奇、古、怪、绝等特色,被誉为“福州古董”,出口世界各地。 象园木雕以刀、斧、凿、锯等传统木工工具雕刻木材,其凿坯、修光、磨光、上色、上蜡、镶嵌等技法极具福州地方特色。注重利用木材自然形状和木质天然疤节进行雕刻,即使是沉木、朽木、枯木、根茎等也可因材施艺,制作出精美作品。 现代象园木雕又吸取了其他民间艺术和西方美术的营养汇融而成,所雕人物、动物、花鸟、鱼虫等作品,讲求天工与人工结合,做工精细玲珑,造型自然逼真。 新中国成立后,福州木雕迎来鼎盛期。1958年福州第一木雕厂成立,地点就在象园附近,当时集结了三大流派众多工艺家,员工达到了1000多人。与浙江东阳、广州潮州并称中国木雕三大产地。 2007年,福州象园木雕工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