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记者来到漳州市长泰县天柱山脚下的后坊村,拜访龙人古琴文化村的“村长”谢建东。“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选材、定型、槽腹、灰胎、打磨、定徽、面漆、上弦……千年古法斫琴工艺,前后有上百道工序,一床琴至少需要七年打造。(视频来源:受访者提供) |
学习斫琴对谢建东来说是一种约定。20多年前学弹琴时,他常苦于找不到一床合意的琴。巧的是,他有一手熟稔的木工手艺。何不自己动手?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谢建东制作的琴意外得到行家的肯定,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当他回归众人视野,已是十年之后。凭借着执着和天赋,谢建东掌握了古法斫琴工艺,并终成一家。王文强 摄 |
鱼腹状的槽腹结构,是形成古琴悠长声韵的物理条件。谢建东需要根据每块木头的纹理结构、木质通透程度等要素,设计相应的槽腹结构。王文强 摄 |
槽腹的深浅,中空的大小,底面厚薄的比例……琴声空灵和空洞的距离,可能只有一毫米,每次下刀,都考验着斫琴师的经验、手感与心性。王文强 摄 |
好的古琴能保存上千年,髹漆也是关键。龙人古琴的髹漆沿袭传统生漆制作工艺,在木胎完成后,将琴体涂上由生漆与鹿角霜调和而成的灰胎,进行由粗到细、反复多道的髹涂。王文强 摄 |
通过文献研究和大量古琴样本的分析,谢建东总结出,琴材的品质、稳定性才是一床古琴是否合格的关键。他将自己掌握的木材改性技术灵活应用到古琴制作中。王文强 摄 |
斫琴多年,谢建东以多种方式探索古琴的传播和人才培养,他和一批高校互设教育基地,让古琴走进课堂。图为谢建东与徒弟黄志禄检查古琴髹漆情况。王文强 摄 |
“斫琴,一斧一凿,髹饰张弦,是生命的过程,是心灵寄托的过程。”图为谢建东做的古琴。王文强 摄 |
初冬时节,记者来到漳州市长泰县天柱山脚下的后坊村,拜访龙人古琴文化村的“村长”谢建东。不久前,第二届全国儒家乐教研讨会暨中华孔子学会儒家乐教研究委员会年会在此举行。作为省级非遗项目古琴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谢建东与全国儒家乐教研究专家、高校音乐教育者、一线艺术教师及知名琴人共聚一堂,探讨古琴与礼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斫琴,一斧一凿,髹饰张弦,是生命的过程,是心灵寄托的过程。”回到斫琴室,56岁的谢建东卸下所有的背负,回归最享受的状态——一袭棉麻装束,栖身古琴面板之中——往事也像一斧一凿,铭刻于心。>>>点击阅读图文版《谢建东:把一切交给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