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1日
分享
第105期 接续传承 古埙千年绝响重获“新声”
  • 赵亮在“国乐大赏之夜”上表演。 东南网记者 李霖 摄
  • 赵亮自小跟着赵良山演奏埙。受访者供图
  • 赵氏父子与陈重(中)。受访者供图
  • 赵亮进校园演奏陶笛。受访者供图

赵亮在“国乐大赏之夜”演奏古埙《千年风雅》(视频来源:东南网)

如泣如诉的古埙、宛转悠扬的二胡、玉珠走盘的琵琶、苍凉凄清的洞箫……12月12日晚,以“聆听经典 诗韵国乐”为主题的“国乐大赏之夜”在厦门举办。领衔此次诗乐盛会的,正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埙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的福建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厦门大学音乐系教师赵亮。

赵亮在“国乐大赏之夜”表演。 东南网记者 李霖 摄

一声埙乐一声叹,一曲未罢人断肠。古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被誉为“音乐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乐书》说:“埙之为器,立秋之音也。”埙的音色古朴、低沉、沧桑、神秘、哀婉,具有其独特的音乐品质。

“声浊而喧喧在,声悲而幽幽然”,对于赵亮而言,埙的声音,从幼时父亲捏着的“奇怪物件”中飘然而出,一直伴随他登上绚丽舞台,回归三尺讲台。如今,赵亮带着父亲的嘱托,立志通过传承创新,将埙的声音传播得更远、更广。

三代努力 绝响终复鸣

“我们家就像一个小型乐器工厂,到处都是他自己动手做的乐器。”提到父亲,赵亮脸上流露出一抹自豪,眼底透露出一丝悲伤。1983年,父亲赵良山以一曲《哀郢》让绝响已久的埙重获新生,被业内外誉为“中国古埙第一人”。

考古发现,埙至今已有约7000年历史,相传起源于一种叫作“石流星”的狩猎工具。气流穿过石头空腔所形成的哨音,启发了先民制作乐器的灵感。由于古埙哀婉、悲凉的非凡音色,古人赋予了它神圣、典雅、神秘、高贵的精神气质,常被用于祭祀场所。隋唐时期,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古埙之音日渐式微,逐渐淡出舞台。

赵良山与陈重(右)。受访者供图

赵良山师从吹弹大师陈重,并由此接触到埙这一萧条许久的古乐器。师徒二人一同复制与再造古埙时,发现这一乐器文字记载少,存在难复刻、难制作的问题。1963年,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赵良山回到湖北省歌舞团参加工作,同时也不忘老师“将埙搬回现代舞台”的嘱托。亲手制作埙,又在演奏中挖掘不足,再进一步改良,通过不断的摸索与改造,赵良山终于成功复制出了埙,并钻研出了一套较为科学的吹奏方法。

然而,古埙的复鸣之路远比赵良山想象中更加坎坷、曲折。当时,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包容性较低,无法意识到埙的价值和意义。为此,赵良山在漫长的等待中寻求突破,一方面不断研究制埙工艺,调整演奏指法,尽全力克服埙音域窄和音量小的缺点。另一方面,他在埙曲创作方面也倾注了大量心血与热情。

1983年,赵良山在《编钟乐舞》中将埙首次搬上国家级舞台。(资料图片)

直到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了战国曾侯乙编钟,一时间,古代乐器受到极大关注。五年后,赵良山把握住湖北省歌舞团古乐队赴北京表演《编钟乐舞》的机会,并争取到了宝贵的一分钟,用埙演奏《哀郢》。这短暂的一分钟表演时间,让绝响已久的埙重获新生,轰动了中国乃至世界乐坛,也成就了赵良山“中国古埙第一人”的美誉。

此后,电影《良家妇女》和电视剧《大明宫词》都采用了赵良山、赵亮父子所吹奏的埙乐,“立秋之音”逐渐为世人所熟知。

接续奋进 鹭岛传佳音

赵良山认为演出、影视作品,媒体宣传对乐器传承的助推力是有限的,让古埙在教育领域获得一席之地,是最理想的传承之计。

1986年,赵良山先生作为人才引进到厦门大学音乐系任教,从此,古埙演奏技艺的传承发展与教学传播在闽海之滨扎下了根。在闽南生活了20多年,赵良山教学育人,登台献艺,把埙这古老的乐器播扬海内外,将埙加入到南音的演奏当中去。2011年,骤然辞世。鉴于赵良山对古埙艺术所作的杰出贡献,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授予他“终身成就奖”,这是中国民族音乐事业的最高奖。

赵良山的离世,让赵亮在悲伤之余,意识到古埙传承的重担和使命,立志要将埙及其演奏技艺发扬光大。

和父亲一样,赵亮始终不忘将埙搬回舞台的任务,牢牢把握住每一次展示埙的机会。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赵亮为金砖国家领导人夫人团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介绍了古埙和陶笛,还用迷你陶笛即兴吹奏了一曲山东民谣《沂蒙山小调》。

赵亮自小跟着赵良山演奏埙。受访者供图

赵亮自幼便跟着赵良山制埙、吹埙,在父亲的严格培养下,加上耳濡目染,这一最“土”乐器已然嵌入他的生命里。子承父业的赵亮200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留校任教的他也常思考如何让更多的人听见古埙、认识古埙、爱上古埙。一直以来,父子俩经常在厦门开展各类文艺演出、教学、学术讲座,积极推动古埙传播与发展。2006年,在父子俩的推动下,古埙演奏艺术还被推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这一世界级艺术殿堂,这一来自遥远东方的奇妙音乐一鸣惊人、大获好评。

赵良山与赵亮演奏埙。受访者供图

赵氏父子还尝试将埙与闽南本土艺术相融合。“南音被称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这种用闽南语演唱、唱腔略带悲戚的音乐,与音色幽深哀婉的埙有契合之处。”赵亮说,在南音中加入埙的演奏,展现了埙多种多样的可能性。

2008年开始,厦大开设陶笛选修课。2016年,厦门大学开设了埙(陶笛)专业,成为全国最早将埙列入专业目录当中的高校,赵亮也成为全国首位高校埙专业教师。赵亮说,“厦门这座城市为埙的传承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在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陈耕的建议下,2009年,古埙申报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获得成功,赵氏父子成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成立推广传习中心,为民众提供了解古埙、学习古埙的场所。

在赵亮的推动下,2015年,厦门首届海峡两岸陶笛(埙)艺术节举办,汇集了海内外众多陶笛(埙)艺术家、加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这是其他城市所替代不了的包容性和地域优势。”经过多年的推广和努力,陶笛这件源自埙的精巧乐器在厦门家喻户晓。2017年,古埙被成功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融合创新 非遗展活力

赵亮进校园推广埙、陶笛。受访者供图

陶笛是埙吗?面对这种质疑,赵亮已经习以为常。“陶笛是由古埙的发展和衍变而来的”,赵亮解释道,“埙和陶笛都属于闭腔类陶土乐器,最大区别在于埙是平口,而陶笛是哨口,因此,陶笛也可称为‘哨埙’。”

陶笛这一名称由海峡对岸的台湾传来。“经过不同文化的灌溉,多变风格使陶笛更富有艺术表现力,作品也更加丰富。”赵亮说,“相较之下,埙难上手、难欣赏,在实际推广中还是受限重重。”陶笛简便易学,形态更加多样。基于此,赵亮有了古埙传承的新思路。

赵亮进校园演奏陶笛。受访者供图

以陶笛为先导乐器,开设陶笛公益课程,组织教师下乡支教,近年来,赵亮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陶笛普及。“只有扩大埙这一非遗项目的群众基础,才能吸引更多人参与到保护工作中。”赵亮说。从幼儿园到中小学,从高校到老年大学,赵亮及其团队根据受众不同的年龄、需求、接受方式和文化背景,定制陶笛和埙文化课程,大大提升了传播力。

2020年年初,武汉因新冠肺炎疫情被迫封城,各地医护人员驰援武汉抗击疫情。自小生长在武汉的赵亮萌发了用埙致敬“逆行者”的念头,他自创埙曲《忠魂》以表敬意。他说,这支曲子原是为歌颂为忠捐躯的古代战士而作,“这些义无反顾赶赴武汉疫情一线的‘战士们’所展现出来的精神,让我深受感慨,作为音乐人,我希望能用音乐鼓励更多的人”。

居家防疫期间,线下课程、活动都被按下了“暂停键”,赵亮团队并没有停止传承古埙的多番尝试。“非遗日”当天,赵亮还在厦门思明区文体局的支持下,开展了陶笛、埙相关的线上培训公益课程,不少家长和孩子共同开启居家学习。而这样的“云音乐会”“云课堂”,也为赵亮线上推广提供了思路,“近期,我们也尝试开发教学APP和相关课件,以更好地延长教学终端,推广古埙文化。”

10月,为了更好地推进古埙的传承与发展,赵亮团队推出了古埙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经过严格筛选,6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古埙爱好者成为第一批古埙传承人培养对象。赵亮说,希望能以传统师承方式,对古埙爱好者进行重点培养,为古埙非遗项目传承事业储备优秀人才,更将古埙文化影响力辐射至全国。

赵亮还说,“传统文化的入口多样,我们希望能通过埙这个小小乐器,打开人们认识传统文化的大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东南网记者 李霖 实习生 叶琰)

在闽南生活了20多年,赵良山教学育人,登台献艺,把埙这古老的乐器播扬海内外,将埙加入到南音的演奏当中去。 和父亲一样,赵亮始终不忘将埙搬回舞台的任务。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赵亮为金砖国家领导人夫人团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介绍了古埙和陶笛,还用迷你陶笛即兴吹奏了一曲山东民谣《沂蒙山小调》。

2008年开始,厦大开设陶笛选修课。2016年,厦门大学开设了埙(陶笛)专业,成为全国最早将埙列入专业目录当中的高校。在赵亮的推动下,2015年,厦门首届海峡两岸陶笛(埙)艺术节举办,陶笛这件源自埙的精巧乐器在厦门家喻户晓。

“在南音中加入埙的演奏,展现了埙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厦门这座城市为埙的传承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赵亮

记者 李霖
记者 李奇
编辑 林雯晶
昵 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