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正式入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我国第一次与“海丝”沿线国家联合申报成功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是厦门第一个申报成功的项目,凸显了福建省、厦门市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战略支点城市的地位与作用。(视频来源:东南网) |
“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我国闽南地区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禳灾祈安的民俗活动。自15至17世纪形成以来,随着“下南洋”和海上贸易,逐步从我国闽南地区传播到东南亚地区。作为闽南送王船的中心区域,厦门送王船的传承传播尤为典范,包括同安吕厝、思明沙坡尾、湖里钟宅、海沧钟山等14个社区村落,都保留着大型的送王船民俗活动。夏海滨 摄 |
史料记载,大陆送王的王船,会随风漂到台湾,台湾很多庙宇收到的王船,都是从福建沿海地区送出去的。如今,台湾的很多“王爷”,都在福建找到了“家”和“根”,这也是两岸共同根源和文化脉络的最生动记载。前一届的王爷化吉远去,新一届的王爷继续庇佑平安。带着人们期许平安顺遂的最朴素愿望,这项习俗历经岁月变换,一代代赓续至今。图为位于同安吕厝的王船化吉。东南网记者 李奇 摄 |
造王船技艺厦门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钟庆丰已81岁高龄,但讲起王船,他依然能思路清晰且滔滔不绝。钟庆丰19岁就在厦门造船厂当学徒,此后回钟宅办农具厂。但没多久,他就回归老本行,办起了造船厂。凭借着小时候的记忆和造船师傅的口口相传,钟庆丰的王船渐渐复原,回到了最初的样子。他不仅为钟宅造船,也为五通、枋湖甚至思明的厦港等地造船。图为钟庆丰在制作王船。东南网记者 邹玒 摄 |
对这门传统技艺感兴趣的年轻人并不多,在造船时,除了自己的儿子,并没有其他年轻人愿意学,让钟庆丰颇为遗憾。2015年,一个机会来了。当时,钟宅民族小学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为钟庆丰打开了一扇传承的大门。而学校的老师陈文旌作为他的搭档和助手,也给这条传承之路更多的可能性。图为钟庆丰制作的王船模型。东南网记者 李奇 摄 |
在学校里,钟庆丰和陈文旌将一至六年级分为三个阶段,先了解王船的历史,认识了解王船的结构,再通过拼插件制作,而高年级则需要自己动手,用那些正规的木工工具和深藏在脑海里的王船知识,“复刻”一艘微型的王船。陈文旌 摄 |
学校对这项目非常重视,而钟庆丰也希望通过这个课堂,发掘对造船感兴趣的孩子,让造船手艺后继有人。陈文旌则想出更多的办法,让送王船文化融入兴趣小组活动。“书画班的学生,可以画王船,写作班的可以写王船。”在他看来,其实这个文化,是可以无处不在的。受访者供图 |
在厦门当地,这样的传承也正在遍地开花。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送王船,是厦门渔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厦门港最重要的集体海洋记忆。同安吕厝,则是厦门当地“送王船”举办次数最多、规模最大、配套最全的地方。图为在同安吕厝,众人将王船抬至化吉地点。夏海滨 摄 |
如今,伴随着历久弥新的送王船习俗,“送王船文化节”也在同安应运而生,而吕厝送王船传习中心也正在积极鼓励更多村民特别是年轻人学习王船的制作技艺。厦门沙坡尾的年青一代,也积极加入送王船的传承队伍,录制留存影像资料、通过微信等新媒体方式宣传送王船背后的人文情怀,让非遗保护之路走得更远更扎实。图为同安吕厝送王船文化节。夏海滨 摄 |
2020年12月,“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正式入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我国第一次与“海丝”沿线国家联合申报成功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是厦门第一个申报成功的项目。 “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我国闽南地区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禳灾祈安的民俗活动。自15至17世纪形成以来,随着“下南洋”和海上贸易,逐步从我国闽南地区传播到东南亚地区。 作为闽南送王船的中心区域,厦门送王船的传承传播尤为典范,包括同安吕厝、思明沙坡尾、湖里钟宅、海沧钟山等14个社区村落,都保留着大型的送王船民俗活动。日前,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第二附属小学,造王船技艺厦门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钟庆丰与徒弟陈文旌正在为学生们上王船兴趣班。>>>点击阅读图文版《送王船:见证“海丝”传承的新“船”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