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4日
分享
第124期 夫妻同守艺 雕刻“半世人生”
  • 方建武雕刻木雕 何伟佳 摄
  • 方建武雕刻的作品 受访者供图
  • 方建武和妻子林玉凤雕刻木雕 何伟佳 摄
  • 简单的案板上,放着方建武日常用的雕刻工具 马伊骅 摄
  • 云霄县列屿中学的学生们伏案雕刻 受访者供图

视频来源:云霄融媒体中心

在漳州市云霄县绥阳里方建武木雕工作室,1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摆满了各种木头和木雕作品,一块实木做成的简单案板上,放着凿、雕刀、锯、钻等方建武日常用的雕刻工具。

客厅里,一块长3.6米未完成的木雕成品摆在显眼的位置。近日,记者来到这里,看到方建武正和妻子林玉凤在一座木雕前,琢磨着如何更好地进行雕刻。这是前些年,方建武受人委托雕刻的《清明上河图》作品,目前正雕刻其中的三分之一,方建武还在寻找剩下三分之二的木材。

上世纪以来,云霄县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闽南木雕匠人,为闽南木雕的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闽南木雕是一抹乡愁

方建武雕刻木雕 何伟佳 摄

云霄县有一批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南木雕制作工艺便是其中之一。

据悉,闽南木雕工艺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素以“精微透雕”著称,特别是“开面”工艺更是一绝,现存闽南木雕构件以明清居多,特别是庙宇、宗祠、家宅,“比如云霄县建于明代的莆美张氏祠堂群、威惠庙,清代的唐代家庙、云山书院等。”方建武说。

闽南木雕极尽精致的雕刻工艺,在闽南民间工艺中极具代表性,它不仅包含了闽南文化的社会成分和观念成分,还反映了闽南文化的地域特征,是闽南人心中难以忘怀的一抹乡愁。

方建武雕刻的作品 受访者供图

作为闽南木雕的代表性传承人,方建武的技艺有沉雕、浮雕、圆雕、通雕和锯通五种,其中通雕最为卓越,它吸取了浮雕、圆雕等技法而融汇成一种玲珑剔透的技法,以表现不同的形式美。

方建武作品多以古典题材为主,他善于刻画人物表情,作品多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木头的纹理,使之与人工技艺巧妙融为一体。其妻子林玉凤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也学有所成。林玉凤不仅掌握了木雕的基本技艺,还擅长透雕,特别是在居室挂件、摆架、摆件等方面较有研究。

多年来,他们两人在许多文物史迹的修复重建工程中大显身手,完成了莆美张氏祠堂群、威惠庙、云山书院等建筑的修建木雕、神器道具,并在2003年至2009年多次被邀至泰国曼谷“永福寺”等寺庙雕刻大型神像。他们的作品曾入选“漳州非遗走进三坊七巷”展演活动,同时被漳州艺术馆等多家艺术馆收藏,并多次获得各类奖项。

2012年,方建武被省社会保障厅评为“福建省技师能手”;之后,夫妻两人先后被评为漳州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父亲严厉下学成技艺

简单的案板上,放着方建武日常用的雕刻工具 马伊骅 摄

木雕制作是传统的技艺,也是家里的谋生手段,从祖父到方建武这里已经传三代了。

父亲方成伍是方建武木雕制作的引路人,8岁那年,逐渐懂事的方建武从父亲手里接过刻刀,开始学习木雕。这一接,就是50余年。

父亲是急性子的人,平时不苟言笑,对木雕却一丝不苟,对子女们学习木雕,他更是严格,容不得一点儿马虎。

方建武回忆自己的学艺过程,他说:“小时候跟父亲学习做木雕,早上从六七点起来一直到晚上,除了饭点外都在做木雕,几乎每晚都要加班到很晚!”方建武说,那时候晚上经常断电,起初没电时,他们兄弟姐妹几个在心里暗暗窃喜以为能休息了,没想到,父亲点上了煤油灯,让他们继续做。

方建武雕刻的作品 受访者供图

跟着父亲学习木雕,方建武不敢懈怠。他记得有一次,客户第二天就要取货了,但他们的作品还没完成,方建武跟着小伙伴玩到晚上九点多才回来,“在家门口就心惊胆战的!”父亲看着晚归的方建武说:“你不用做木雕了,晚饭也不用吃了,就到天井那边玩个够吧!”就这样,一直到方建武姑丈过来求情,方建武才吃上晚饭,之后乖乖去干活了。从此,方建武再不敢放下手中的活偷跑出去玩了,就在家专心学习木雕。

父亲也重视培养孩子们对木雕的独立思考能力。方建武说,早先他们做的木雕以木床的雕花居多,对于雕花上人物表情要是刻得不到位,达不到父亲的心理要求,父亲便会生气甚至骂人。即便这样,父亲也没明说该怎么去雕,他会让孩子们自己动脑思考、琢磨,该怎么雕才会更好。也因为这样,至今在雕刻木雕之前,方建武都会先进行一番思考、构思。

木雕需要静心和耐心

方建武雕刻木雕 何伟佳 摄

一年365天,方建武几乎都沉浸在木雕中。平时,除了大面积的掏空会使用电钻外,方建武几乎全部坚持手工雕刻,几十年来,雕刻废弃的刨花木屑都能运上几十辆卡车。

方建武说,木雕对选材极其讲究,“比如雕刻一尊佛像要选用樟木,因为樟木有香味且油性大,不易蛀虫。”而工艺品主要使用阴沉木或红木,因为这种木材密度高、不易变形,做出来的作品表面比较光滑。

选好木材后便要开始雕刻了,“先要根据木材的形状设计出自己想要雕刻的图案。”方建武说,之后再将画在图纸上的图案画到木材上。

而后,便是打胚了。打胚就是要根据作品的大小,要做什么样的作品,用平刀或弯刀,雕刻出作品大概的轮廓,“打胚最为重要,关系一件作品的成败。”方建武说,打胚打得好,可能雕刻出一件精品,打不好,可能这件作品就报废了。

方建武雕刻的作品 受访者供图

打完胚,就要进行修光了。方建武用斜刀将作品的一些边边角角修整光滑,同时一刀一刀地对作品进行开线条,“这道程序技术性也很强,师傅既要有足够的耐心,也要足够细心。”方建武表示,作品人物脸部的表情是否饱满,图案的线条是否流畅,都很考验师傅的能力。最后,方建武再用砂纸对木雕进行打磨,这样,一件作品就差不多完成了。

“木雕这份工作,需要的是静心和耐心,当一块冷冰冰的木头在我手中变成有血有肉的人物,那种成就感和幸福感难以言喻。”方建武说,当把木雕和古典题材结合在一起,让作品与生活相融、与传统相接、与时代相恋,它就被赋予了生命力,也有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把非遗种子播撒进孩子心田

方建武和妻子林玉凤雕刻木雕 何伟佳 摄

随着时代的发展,闽南木雕业逐渐式微,方建武却坚持认为未来仍有发展空间,他说:“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不可小觑,闽南木雕承载着我们的乡愁与文化,把闽南木雕传承下去是非常有必要的。”

被评为漳州市非遗传承人后,方建武感到肩头多了一份责任,必须为这项传统手工艺的保留和发扬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方建武教导的第一个传承人便是妻子林玉凤。林玉凤小时候是方建武的邻居,“小时候经常到他家,看到他姐姐在雕刻木雕,感觉很有意思,自己也想去学。”长大后,林玉凤嫁给了方建武,方建武也手把手教林玉凤制作木雕,大概用了一年时间,林玉凤也学会了这门手艺,如今方建武做的每一件作品,她都有参与。2019年,林玉凤被评为漳州市级非遗传承人。

林玉凤为徒弟授课受访者供图

从1994年开始,方建武跟妻子又一起带了些徒弟,有一些学了一年多后觉得木雕赚钱少又辛苦就放弃了,“好在有个徒弟一直学下去并学有所成,如今也是云霄县有名的木雕师傅了。”对此,方建武夫妻俩在心里感到欣慰与骄傲。

云霄县列屿中学的学生们伏案雕刻 受访者供图

从2018年开始,方建武同妻子林玉凤主动到云霄县列屿中学担任非遗传承活动讲师,从零开始教孩子们闽南木雕的制作,力求把闽南木雕传统技艺的种子播撒进孩子们的心田。“我们每星期到列屿中学开展一节实践教学课程,学生们现场动手操作。”如今,许多学生学会了基本雕刻技能,并可以独立完成简单的作品。

不久前,方建武夫妇得到了一个好消息,云霄县文化馆未来筹备开办非遗研学点,将定期邀请他们前去教学并推广闽南木雕。而他们夫妇表示,只要对木雕有兴趣的人,平时也可以到他们家,他们将免费教学。

“‘非遗’+‘课堂’的结合是云霄县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的一种很好的创新模式。”方建武表示,他时刻不敢忘记自己的责任,他和林玉凤都希望通过木雕课堂为云霄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和力量,也为云霄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和动力。(本网记者 林永清 马伊骅 通讯员 蔡丽敏)

闽南木雕工艺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素以“精微透雕”著称,现存闽南木雕构件以明清居多,特别是庙宇、宗祠、家宅。上世纪以来,云霄县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闽南木雕匠人,为闽南木雕的传承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今,传承人方建武和妻子林玉凤细心带徒、耐心教导,他们还在云霄县列屿中学担任非遗传承活动讲师,从零开始教孩子们制作木雕。未来,云霄县文化馆将筹备开办非遗研学点,定期邀请他们前去教学,共同推广闽南木雕技艺的传承。

“木雕这份工作,需要的是静心和耐心,当一块冷冰冰的木头在我手中变成有血有肉的人物,那种成就感和幸福感难以言喻。”——方建武

记者 林永清
记者 马伊骅
编辑 林瑶
昵 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