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7日
分享
第68期 东溪窑:“海丝”瑰宝浴火重生
  • 在漳州古陶瓷工艺研究所,林俊(左)指导徒弟对东溪窑瓷器雏形上釉。 庄伟杰摄
  • 清代东溪窑冰裂纹钵式三足瓷炉。 南靖县博物馆供图
  • 林俊检查陶土情况。 庄伟杰摄
  • 东溪窑瓷器彩绘尤为讲究,纹饰有洞石花卉、缠枝菊花、山水、寒江独钓等。 庄伟杰摄
  • 林俊和他的女儿林莹展示东溪窑瓷器成品。 庄伟杰摄

经过练泥、拉坯、彩绘、上釉、晾坯、烧窑等一系列工序后,原初的陶土华丽“转身”为图案精美、色泽光亮的瓷器。近日,位于漳州市南靖县龙山镇的漳州古陶瓷工艺研究所里,年过七旬的漳窑传统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俊和他的徒弟正忙着制作一批东溪窑瓷器。

东溪窑遗址位于漳州市南靖县与华安县交界一带,是明清时期闽南地区瓷器烧制技术的卓越代表,也是彼时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外销瓷产地之一,在我国和世界海洋贸易交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正名,砸掉上千瓷器

在漳州古陶瓷工艺研究所,林俊(左)指导徒弟对东溪窑瓷器雏形上釉。 庄伟杰摄

据科学考古调查,东溪窑窑址规模大,延烧时间长,产品以青花瓷为主,还有青瓷、白瓷、酱黑釉、蓝釉、米黄釉以及五彩瓷等,器形以日用生活器为主,纹饰有洞石花卉、缠枝菊花、山水、寒江独钓等,窑具有平底、M形匣钵以及少量垫饼。其中,釉面呈米黄色冰裂纹的漳窑,其器形古朴大方,曾作为朝廷贡品,也曾远销海外达四个世纪,是东溪窑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明清时期,东溪窑出品的瓷器统一搭乘运输船,顺溪流而下,进入九龙江,在东南沿海外贸中心漳州月港换乘大型木制帆船,漂洋过海,远销海外。彼时,东溪窑被称为‘小漳州’,最繁荣时,这里活跃着数万人。”对东溪窑历史同样有研究的林俊介绍,清代晚期,由于贸易重心转移、战事不断等原因,东溪窑从此一蹶不振,逐渐走向没落。

清代东溪窑冰裂纹钵式三足瓷炉。 南靖县博物馆供图

盛名不再后,东溪窑断烧,制作技艺逐渐断代失传,再加上记录其历史的资料少,人们对东溪窑的认识有限,许多收藏家甚至将其与德化窑、潮汕窑混为一谈。这让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收藏东溪窑瓷器的林俊很不是滋味。“一定要恢复东溪窑传统制作技艺,为其正名。”林俊说,东溪窑制作技艺失传近百年,由于缺乏相关的学术研究,存世的很多东溪窑精品都没得到相应的重视。1997年,这位东溪窑“粉丝”果断把自家经营十多年、效益不错的钢管家具厂转让给别人,一心扑在研制东溪窑尤其是漳窑制作技艺上。

漳州古陶瓷工艺研究所里,仿造遗址建造的生火窑炉极具特色。 庄伟杰摄

为东溪窑正名这条路,林俊付出了很多,也走得不顺。钢管家具厂转让给别人后,他带上行囊,寻访全国各地博物馆,四处拜师学艺,研究东溪窑成型工艺、古瓷残片、古窑炉结构,投入数十万元烧制瓷器,却无法还原东溪窑的原汁原味。“东溪窑一带泥土特有的微量元素决定了其独特的韵味。”2008年,林俊砸掉上千件瓷器,前往东溪窑原产地南靖县龙山镇创立了漳州古陶瓷工艺研究所,并采集当地的陶土进行配方实验。一年以后,他终于成功恢复了东溪窑传统烧制技艺。同年,漳窑传统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条龙,再现古窑盛景

林俊检查陶土情况。 庄伟杰摄

要制作出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不仅设备要“古早”,制作技艺也得讲究传统。在漳州古陶瓷工艺研究所里,直径3米的古老水车、30米长的水池、2米高的生火窑炉……一派古老窑址的原貌。在这里,捶打、淘洗瓷土的工艺用的都是古法,与复原的古代设备相得益彰。

“制作一件东溪窑瓷器,前后要历经几十道工序。”林俊表示,从大的方面来说,练泥、拉坯、彩绘、晾坯、烧窑是制作东溪窑瓷器的主要工序,但每一道工序里又包含好几道小工序。“以对挖掘出来的陶土处理为例,陶土的不同部位用途不一样,要分门别类。靠近植被那层不能用,须舍弃,比较坚硬部位还要选出来用作釉水的材料。”林俊介绍,分类好后,对陶土不同部位的捶打处理也不一样。“用来制作瓷泥的陶土要经过两天两夜的捶打,之后在水里淘洗,最后放入水池陈腐一周左右的时间。用作釉水材料的陶土则要磨成粉末。”

东溪窑瓷器彩绘尤为讲究,纹饰有洞石花卉、缠枝菊花、山水、寒江独钓等。 庄伟杰摄

除了坚持传统,东溪窑传统烧制技艺的可贵之处还在于精益求精。“每个环节都要下足功夫,马虎不得,若某个环节出错,成品很可能开裂,就白费功夫了。”林俊介绍,以上釉为例,坯体绘饰完成后,在表面涂上一层玻璃质的釉药是极为重要和较难掌握的一道工序。“要做到造型中各个部分的釉层均匀一致是件不容易的事。上釉前还需用手试釉,目测釉的浓稀是否适用。”在林俊看来,与其他瓷器烧制相比,东溪窑传统烧制技艺最大的特色是,从最初的取材到最后的出窑,每一道工序都最大程度地坚持传统并在同一条“生产线”完成,这在全国烧窑技艺中比较少见。

申遗路,见证窑烟重燃

林俊结合漳州水仙花元素,烧制出东溪窑米黄釉“凌波仙子”像。 南靖县博物馆供图

如今,尽管恢复了传统技艺,如何传承与发展远非易事。“要传承和发展东溪窑传统烧制技艺,关键是人。我们现在还有20多位师傅从事生产制作东溪窑瓷器,但由于整个过程为手工操作,聘请工匠比较难。”但林俊信心依旧,据介绍,近年来,在传统技艺基础上,他们尝试着将漳州本土文化元素与东溪窑传统烧制技艺相结合,生产出一批接地气的新品,受到了市场的欢迎。“比如,我们用‘四菜一汤’‘凌波仙子’等漳州元素设计制作像形瓷器,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也带来了经济效益。”窑烟重燃,林俊希望东溪窑可以在市场上走得更远。

林俊和他的女儿林莹展示东溪窑瓷器成品。 庄伟杰摄

此外,林俊的儿女林莹、林涛也继承了这一事业,学习东溪窑传统烧制技艺,这让林俊对这门技艺的未来有了更多的信心和底气。

当然,传承和发展东溪窑文化及其传统烧制技艺,林俊他们并非孤身奋战。2016年7月,国家文物局把东溪窑遗址列为“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申遗名单,此后,南靖加快了推进东溪窑申遗工作的脚步:2018年7月,建设面积1400平方米、展示实物500件(套)的南靖东溪窑博物馆揭牌开馆;2019年6月,“海丝”·南靖东溪窑封门坑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完工,为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东溪窑传统烧制技艺提供了重要保障。

明末清初东溪窑五彩山石凤凰牡丹纹天球瓷瓶。 南靖县博物馆供图

南靖县博物馆馆长简荣伟表示,南靖将从遗址保护、文化传承、文创产业、学术研究、书籍编撰等方面,进一步充分保护和挖掘东溪窑文化价值。

“我们正在规划建设一个规模达200多亩的东溪窑文化创意园,旨在传承和发展这门传统技艺,重现历史辉煌,将东溪窑文化呈现给世界。”林俊说。(本网记者 苏海森 通讯员 于悦 庄伟杰)

东溪窑遗址位于漳州市南靖县与华安县交界一带,是明清时期闽南地区瓷器烧制技术的卓越代表,也是彼时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外销瓷产地之一,在我国和世界海洋贸易交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林俊等人的努力下,东溪窑传统烧制技艺得以传承。南靖加快了推进东溪窑申遗工作的脚步,2018年,南靖东溪窑博物馆揭牌开馆;2019年,“海丝”·南靖东溪窑封门坑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完工,为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东溪窑传统烧制技艺提供了重要保障。

“制作一件东溪窑瓷器,每个环节都要下足功夫,马虎不得,若某个环节出错,成品很可能开裂,就白费功夫了。”——林俊

记者 苏海森
编辑 林瑶
昵 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