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日
分享
第70期 一方龟糕印游历四海 五代人传承初心不改
  • 潘海员刻制龟糕印。 东南网记者 卢超颖 摄
  • 潘海员的匠心作品。东南网记者 卢超颖 摄
  • 公益培训课上,潘海员教授学员刻制龟糕印。(厦门外图集团供图)
  • 用龟糕印印制脱模出的糕点。(厦门外图集团 供图)
  • 祖辈传下来的各式各样的刻刀和潘海员的龟糕印。东南网记者 卢超颖 摄

“摸龟首,起大楼;摸龟嘴,大富贵;摸龟尾,有头又有尾……”近日,稚气而欢快的童声从厦门鼓浪屿食品厂朗朗传出,这里正举办一场制作龟糕亲子DIY活动。在家长们的帮助下,孩子们手中的龟糕成功脱模,成了一只只惟妙惟肖的“小乌龟”。

用龟糕印印制脱模出的糕点。(厦门外图集团 供图)

自古以来,闽南就有崇龟的习俗, 每家每户逢年过节祭祀的供桌上总少不了龟糕。人们用这种糯米制成的糕点敬神、祝寿、辟邪,象征着吉祥如意。而印制龟糕的模具就是手工刻制而成的龟糕印,作为闽南独有的雕刻技艺,龟糕印技艺至今已传承百年。

2013年,龟糕印技艺被评为厦门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潘海员作为潘家第五代传人,是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厦门地区唯一一位龟糕印手工雕刻师。随着电脑雕刻和机器制模的出现,曾经十分兴盛的龟糕印技艺日渐式微。为了留住这门手艺,左腿残疾的潘海员扛起重任,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开设公益培训班、走进校园、走出国门,为老手艺找寻昔日荣光。

耳濡目染

多年基本功刻出一方龟糕印

潘海员刻制龟糕印。 东南网记者 卢超颖 摄

潘海员的工作室位于厦门市思明区中山路南轿巷,七八平方米的屋子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龟糕印。在祖辈传下来的色泽发亮的老木桌上,只见潘海员手里的刻刀上下翻飞,刀起刀落,樟木特有的清香四溢,一只活灵活现的“龟”就在刀下慢慢呈现。

潘海员祖籍安溪,他的太祖父潘仪一辈就开始从事龟糕印雕刻,祖父潘乾带着这门手艺落户厦门。在潘海员只有3、4岁的时候,祖父就将他带在身边。“爷爷口袋里总揣着2分钱买来的12颗糖珠,只要待在他身边,看他刻制龟糕印,就能有糖吃。”从小的耳濡目染和祖父的循循善诱,让潘海员对龟糕印有了不一样的情感。

1979年,高中毕业的潘海员开始跟着父亲专职学做龟糕印。为了让潘海员拿稳刻刀、扎实基础功,光是打洞磨边,父亲就让潘海员学了三年。之后的三年时间里,潘海员一边给父亲打下手,一边学习刻制月饼模具和龟糕印。

“龟糕印一面是‘龟’,一面是‘寿桃’。刚开始学的时候,总是把握不住下刀的深度,常常把两面刻穿。”直到1985年,潘海员才完整地刻出了人生中第一把龟糕印。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潘海员眼里仍闪烁着光。潘海员说,学习刻龟糕印看起来容易,其实并不简单。刚开始学的那几年,手不是被木槌砸到,就是被刻刀扎伤。最多的时候,双手被刻刀扎了十几个洞。虽然日复一日的雕刻学起来很枯燥,但他却从未想过放弃。

现在,年近六旬的潘海员仍时不时拿出他的“处女作”把玩,一边向旁人展示,一边笑说,“现在来看,当时确实刻得十分粗糙,但我舍不得扔掉,当时刻制完成后的自豪和成就感,我这一辈子都记得。”

固守初心

坚持手工雕刻更有生命力

祖辈传下来的各式各样的刻刀和潘海员的龟糕印。东南网记者 卢超颖 摄

在潘海员的工作台上摆放着从祖辈传下来的一套100余把各式各样的刻刀,还有一把金黄锃亮的黄铜刀把。潘海员说,“创作一件龟糕印作品,需要选材、制材、裁锯、抛光、绘图、刻制、再抛光等多道复杂工序,制作过程中要使用木槌、木锯、刨刀、量尺、斧头、大小刻刀、画规、砂纸、漆刷等数十种工具。”

单就选材来说,樟木买回家后,要先放上一年,让木材水分蒸发,以便下刀。但挑木头就和赌石一样,遇到树干内里有树结或树坑,往往只能雕制中小型的龟糕印或干脆弃之不用。

潘海员说,龟糕印雕刻包含了图腾雕刻、文字雕刻、形态雕刻等工艺。他所雕刻的龟糕印具有浓郁的闽南特色,龟甲、龟爪、龟首十分逼真,在雕刻的技法上也很是讲究。

“龟爪一定是前面五爪,后面四爪,寓意做人做事都要脚踏实地,才能走遍五湖四海。”潘海员说,打从记事起,父亲的谆谆教导就像家训一般,被他牢牢记在心中。

如今,随着电脑雕刻和机器制模的出现,曾经十分兴盛的龟糕印手工技艺日渐式微,但潘海员仍守着初心,坚持手工雕刻,他说:“手工雕刻赋予了作品灵魂,我们怀有一颗敬畏之心,让作品更有生命力,这是机器做不到的。”

潘海员的匠心作品。东南网记者 卢超颖 摄

面对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潘海员在传承祖辈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求新求变。从画纸上的涂涂画画,到下刀后的行云流水,潘海员设计刻画出了更多寓意深刻的代表性花纹,如鱼、铜钱、兰花等。同时,他还应对市场需求,设计推出了十二生肖月饼和心形月饼等造型各异的模具,不少闽南地区的酒店慕名而来批量订购。来自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的客商、游客更是常常上门订购,龟糕印因此从小小的工作室走出国门,带着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承载乡愁

找寻传承人让老手艺延续

孩子们对龟糕印传统雕刻技艺很是好奇。(厦门外图集团 供图)

从实用工具到具有吉祥寓意和收藏价值的工艺品,潘海员以刀代笔,让寿龟从一块块木板中“脱壳而出”,变得栩栩如生,也将这一传统雕刻工艺载着乡愁,游过台湾海峡。

2012年,潘海员参加在台北举行的“台湾国际文化创意博览会”。刚刚开展的第一天,他带去的68方大小不一的龟糕印就被一抢而空。不少前来购买的台湾民众很是激动,“这是我们小时候,常常看着阿嫲做的龟糕啊,都是儿时的记忆!”

潘海员说,龟糕是两岸民众共同的民俗记忆。相传古时候,在闽南地区的天空有一块陨石即将砸落人间。当时,四灵之一的玄武以龟背之力,挡住陨石,避免了一场人间的浩劫。从此,闽南人在祭祀中常用龟糕祭拜,以此感念玄武的恩德,龟糕印也就由此诞生并沿用至今,这一习俗也被闽南移民带到了台湾。

参展时候,台湾民众在感受乡愁的同时,也为潘海员的精湛技艺所折服。40多年来,潘海员坚持手工雕刻,将时光和精力倾注于一件件作品中,诠释着“工匠”精神。如今,已到花甲之年,年岁渐大也觉力不从心,年复一年的伏案刻制更让他落下了腰椎病等老毛病。即便如此,作为厦门地区唯一一位龟糕印手工雕刻师,潘海员仍坚守初心,为老手艺找寻传承人不懈努力。

为了留住这门老手艺,不仅潘海员在努力,思明区文体出版局、思明区文化馆等相关部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目前,厦门外图集团有限公司作为龟糕印的保护单位,专设保护资金,设立了龟糕印展厅和精品销售门店,同时开创文创路线,设计出具有龟糕印印记的手提袋等文创周边产品。

2017年起,公益培训班在外图厦门书城定期开展。受疫情影响,培训班只能暂停,潘海员就将学员带到了自己的工作室,手把手地传授雕刻技艺。潘海员说,这是祖辈传下来的技艺,盼有更多年轻人学习传承,不让传统雕刻技艺在岁月中消失。(东南网记者 卢超颖 李奇 刘玮)

面对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潘海员在传承祖辈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求新求变,设计刻画出了更多寓意深刻的代表性花纹,如鱼、铜钱、兰花等。同时,他还应对市场需求,设计推出了十二生肖月饼和心形月饼等造型各异的模具。来自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的客商、游客常常上门订购。

厦门思明区文体出版局、思明区文化馆等相关部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目前,厦门外图集团有限公司作为龟糕印的保护单位,专设保护资金,设立了龟糕印展厅和精品销售门店,同时开创文创路线,设计出具有龟糕印印记的手提袋等文创周边产品。

“手工雕刻赋予了作品灵魂,我们怀有一颗敬畏之心,让作品更有生命力,这是机器做不到的。”——潘海员

记者 卢超颖
记者 李奇
记者 刘玮
编辑 林雯晶
昵 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