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5日
分享
第85期 霍童线狮:中华一绝 “线”牵世代
  • 陈新杰制作线狮。东南网记者叶伏国 摄
  • 线狮表演中,狮子朝舞台左右飞去的动作,称为“穿山跃”。其动作幅度之大、速度之快,令人称奇。受访者供图
  • 陈新杰为线狮上色。东南网记者叶伏国 摄
  • 陈新杰祖孙二人舞狮。东南网记者叶伏国 摄

本视频由东南网宁德站联合拓朴影像摄制

“马步扎稳,跟着锣鼓的节奏抽线……”8月,记者来到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看到霍童线狮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新杰带领着十几名线狮表演者加紧训练,为国庆黄金周旅游旺季做准备。

“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早在唐代,诗人白居易就在《西凉伎》中描绘了舞狮的生动情景。在中国民间,舞狮演化出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霍童线狮是其中一项闪亮的民俗瑰宝。2006年,它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宁德的一张文化名片。

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

线狮闹春。 受访者供图

在霍童,线狮艺人分“陈”“黄”两大姓,其中,陈姓线狮艺人相传来自泉州。线狮的准确起源已难考据,据传是个别艺人将提线木偶与地面舞狮相结合,后代逐渐发展出独立的舞狮表演形态。清康熙年间,陈姓线狮艺人的先祖奇器公举家迁居霍童,这一古老技艺便在霍童扎下根来。

从原理上讲,线狮和泉州提线木偶确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通过“人”对“线”的操作,使“物”动起来。换句话说,线狮表演是“人、线、狮”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历经十几代艺人的改良创新,如今的线狮绽放出全新光彩。形式上,由最初的“单狮”发展成为“双狮”“三狮”“五狮”,共计4种表演形式;表演上,“狮子”能表现坐立、蹲卧、跳跃、翻腾、摆首、舐毛、抢球等不同姿态,以及眨眼、张嘴、摇耳、吐春联等细微动作;效果上,如今的线狮舞台配上了声、光、电技术,愈发光彩夺目。上世纪80年代,霍童线狮走出福建,访问北京、广州、香港等地,获得“中华一绝”的称誉。

陈新杰整理线狮。东南网记者叶伏国 摄 

陈新杰与线狮朝夕相伴了30余年,“我小学的时候,大约11岁开始接触线狮。当时看大人舞狮觉得好玩,每晚就跟着练2、3个小时。15岁开始我参与灯会表演,20多岁时走出镇外表演。”谈起和线狮的不解之缘,陈新杰的眼里闪烁着欣喜地光芒。从好奇的孩童成长为基础扎实、获奖众多的霍童线狮坚守者,这一切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辛勤汗水。

陈新杰与家人正在训练。东南网记者叶伏国 摄

据陈新杰介绍,表演者在后台拉动与狮子相连的绳索,需要良好的臂力、腰力、腿力,因此,扎马步、打南拳就成了每一位初学者的功课。年过五十的他,靠着幼年打下的基本功,如今依旧身板硬朗、精神矍铄。“其中,南拳是必学的基本功。”陈新杰说,练好武艺才能增加身体的柔韧性和强度,避免在表演时受伤,“以线舞狮的动作看似平常,其实融合了很多武术招式”。

制作与表演的绝活

线狮表演中,狮子朝舞台左右飞去的动作,称为“穿山跃”。其动作幅度之大、速度之快,令人称奇。受访者供图

线狮舞台的上方,常高悬着一面“中华一绝”的牌匾。“线狮的‘绝’,主要‘绝’在表演和制作。”陈新杰说,数条绳索构成了线狮活动的“神经系统”,它们一头系在狮子头部、尾部、背部等关键部位上,另一头则穿过舞台横梁上的滑轮,借由表演者在后台不断拉动,10至30公斤不等的狮子便“活”了起来。

最绝的是,表演者拉线时,其实看不到舞台上的狮子,完全是凭着锣鼓声的节奏和双手的轻重缓急,来“遥控”狮子动作和神态的。一场表演下来,操控线狮的人劳力更劳心。满台生辉,考验的是大家的体能、技术与默契。

陈新杰制作线狮骨架。东南网记者叶伏国 摄

除了盲视表演之绝,霍童线狮的制作工序同样为人称道。“一只线狮从准备原材料到最终完工,大致需要‘搭骨架、火烤、填充、定型、上色、装饰’等多个步骤……”话音未落,陈新杰便在工作室前的空地展示起来。只见他拿起一根竹条,用砍刀将其分成细细的竹篾,灵活地弯曲成相应的弧度,多条细竹篾编织在一起,隐隐露出了狮头的轮廓。填充好棉花、布料等内容物后,再用纸一层层糊起来,狮头才算初步成形。再着以红、黄等鲜亮颜色,穿戴上精致的狮衣、耳朵等装饰物……如此大大小小的工序做下来,就算是老艺人也要一个月方能完成。

陈新杰为线狮上色。东南网记者叶伏国 摄

不仅耗时,线狮制作的讲究也不少。比如,必须选取下半年的竹子,因其竹质坚韧、表面光亮、含糖量少、不易蛀虫;又如,线狮的神形细致塑造,重点在于糊纸时艺人的把握。线狮或凸或凹,或凶猛或温顺,都是在这一步显现端倪,无不体现着制作者的功力……

从灯会传入寻常百姓家

陈新杰制作线狮。东南网记者叶伏国 摄

在蕉城霍童,农历二月初二的灯会,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民俗大集。灯会上,高跷、纸扎、铁枝、舞龙等民俗技艺齐齐登场,现场人头攒动、观者如潮,线狮表演更是其中的重头戏。

“改革开放后,霍童二月二灯会习俗逐渐恢复,线狮表演也逐渐正常化。”据陈新杰介绍,早年,在灯会前大约一个月,镇上会召集艺人们集训,自从2006年霍童线狮被评为国家级非遗后,霍童有了线狮馆。相比过去仅在灯会上一年神秘地露脸一次,如今线狮有了更为广阔的舞台。每天中午,陈姓、黄姓两大家族的艺人在线狮馆内轮流登台,一周表演6天,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陈新杰祖孙二人舞狮。东南网记者叶伏国 摄

随着传承工作的开展,线狮曾有的旧规矩也在打破,比如“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现在,霍童当地学校正大力推广线狮进校园活动,从校内中、高年级遴选学生组成线狮队,并专门邀请线狮队的老艺人担任辅导老师。陈新杰的孙子陈昊霖告诉记者,他的学校成立了线狮社团,每周开展相应的活动,吸引许多同学加入。

“以前行规保守,门派泾渭分明,甚至连安装绳子,都要夜里抹黑进行,生怕旁人偷学了去。现在,技艺的传承越发紧迫,既然教育部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我们会一直坚持教学,让它在霍童发扬下去。”陈新杰说。

记者了解到,霍童中心小学的线狮队已经发展了30多名队员,学校还花费近10万元打造了整套全新的线狮装备,力图通过外出展演等形式,为传统线狮注入活力。“希望霍童线狮还有机会走出国门,让更多人看到。”看着自己打拼大半辈子的技艺有了后继者,陈新杰对于线狮的未来充满信心。(东南网记者 吴文伟 叶伏国)

霍童线狮是宁德的传统民俗文化项目。线狮艺人分“陈”“黄”两大姓,其中,陈姓线狮艺人相传来自泉州。清康熙年间,陈姓线狮艺人的先祖奇器公举家迁居霍童,这一古老技艺便在霍童扎下根来。

2006年,霍童线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霍童建设了线狮馆,线狮有了更为广阔的舞台。每天中午,陈姓、黄姓两大家族的艺人在线狮馆内轮流登台,一周表演6天,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线狮的传承也打破了“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规定。如今,霍童当地的学校正大力推广线狮进校园活动并专门邀请线狮队的老艺人担任辅导老师,加大装备投入、每周开展相应的活动,为传统线狮注入活力。

“以前行规保守,门派泾渭分明,甚至连安装绳子,都要夜里抹黑进行,生怕旁人偷学了去。现在,技艺的传承越发紧迫,既然教育部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我们会一直坚持教学,让它在霍童发扬下去。”——陈新杰

记者 吴文伟
记者 叶伏国
编辑 林瑶
昵 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