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守护认领” 让文物也“老有所依”
2018-09-05 15:27:13 来源:检察日报 责任编辑:吴静 吴静 |
据统计,我国仅不可移动文物就有76万处,而散落在各地、未登记在册却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更是难以计数。文物保护的复杂情况,需要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在这方面,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进行的探索取得颇多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当地推出的“文物守护认领”模式,近日获得了2018年福建省志愿服务项目优秀项目荣誉(9月4日新华网)。 文物有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之分,从保护的角度来说,可移动文物可以被安置、收藏在各种博物馆、文化馆等特定场所,然后配备专门的人员、设施等进行妥善的保护。而对于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才是难点所在。尽管我们有专门的文物保护部门,但限于资金、人力等各方面的原因,不可能一天24小时盯着这些散落在各地的人文古迹、历史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所以,相比于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作显得难度更大,也更加迫切。 厦门市思明区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上进行的积极探索,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所谓“文物守护认领”,就是把那些亟须保护的不可移动文物列出一个名单,然后招募喜欢传统文化,同时也有志于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保护的市民群众,以志愿者的身份来对这些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守护式认领”。按照当地文体出版局的规定,认领文物的志愿者,每个月要对认领守护的文物点进行两次以上的巡查,并及时做好记录和反馈,一旦发现自己认领的文物有什么异常,马上向当地相关部门进行上报。 不难看出,“文物守护认领”最大的优势,就是充分调动群众的力量参与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作,弥补了政府有关部门在资金、人力等方面的不足,最终目的是让这些不可移动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让这些拥有几百几千年岁月的历史建筑“老有所依”。而对于参与认领守护文化的市民群众来说,不但为自己喜欢的文物古迹、传统文化作出了属于自己的贡献,同时通过参加相关部门的培训,听取专家学者关于这些文物历史价值、文化内涵的讲解,也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收获,同时还传承了传统文化。 正如很多参与当地不可移动文物“守护认领”的志愿者所说的那样,不用拿出专门的时间和精力,只需要在每天早晨跑步、遛弯、锻炼的时候,就可以围着自己认领的文物古迹、建筑转上几圈,完成自己的守护任务。而每逢节假日,一家人还可以带着孩子前来参与古建筑附近的卫生清洁、建筑守护工作,既可以增加孩子对祖国传统文化、人文历史的了解,也能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增强孩子对自己参与文物保护工作的自豪感,收获多多,也获益多多。 全国范围内仅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就有76万处之多,而散落在各地、未登记在册却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更是难以计数,所以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是很难把它们都纳入保护之中的,发动群众的力量参与对文物的保护,就显得很有必要。这种“文物守护认领”,无疑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