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首页> 党政网群> 百花文艺 > 正文

浙江德清非遗传承人:捐赠斗蟋蟀器具 传承民间文化

2018-10-10 10:09:30 胡小丽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吴静 吴静  

中新网湖州10月9日电(记者 胡小丽 通讯员 张敏)最近几天,浙江省德清县乾元镇老人朱洪春都在家中饶有兴致地拾掇着自己收藏多年的“斗蟋蟀器具”,他准备将它们捐赠给当地新建成的非遗馆,让更多的人了解民间斗蛐蛐的悠久历史。

  朱洪春 张敏 摄

近日,记者来到朱洪春的家中,一个八仙桌上琳琅满目地摆放了各色斗蛐蛐的器具。一见到记者前来,朱洪春戴上老花眼镜,兴致勃勃地介绍起他这些收藏多年的“宝贝”。

“我们先从抓蟋蟀的器具开始说起,这一个个用竹子制成的叫竹笼,配合这个小网罩,就是在野地里捕捉蟋蟀的工具。”朱红春一边介绍一边演示,说着拿起桌上的一个个灰色的圆柱体罐子,“这些就是用来存放蟋蟀的罐子,南方叫做‘南盆’,北方叫做‘北罐’。”

在这些收藏中,最为珍贵的要数一只清朝年间的南盆,这个南盆本身其貌不扬,灰色的盆壁光秃秃的,既没有精美的雕刻,也没有惊艳的色彩。“这只南盆的底部印有‘清代王云樵制’的字样,我对照专业书籍,发现图章与年代吻合,那么这只南盆属于清代应该是八九不离十了。”

  斗蟋蟀器具 张敏 摄

朱洪春告诉记者,40多年前,杭州一个90多岁的蟋蟀爱好者过世,家人把他的蟋蟀器具放在一个古玩店寄卖,自己发现后如获至宝,一次性购买了4箱南盆,总计达70多个,陆续送给同样爱好斗蛐蛐的朋友,如今还剩下二三十个。其中就有清朝的这个“古玩意儿”,除此之外,还有多个民国时期制造的南盆,盆盖上印有济公和尚等精美的图案,这些都让朱洪春爱不释手。

今年89岁的朱洪春从小爱好斗蛐蛐,1985年退休之后,更是将这一爱好发展得淋漓尽致,几乎每年都要抓蟋蟀、买蟋蟀和斗蟋蟀,乐此不疲。

除了好玩,朱洪春还认真阅读蟋蟀方面的书籍,仔细研究蟋蟀文化,幷收集各种有关自己与蟋蟀的新闻报道。得知“斗蛐子”成功申报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他十分欣喜。2012年时,他就曾将一套“斗蟋蟀器具”捐献给了县博物馆收藏。

目前,朱洪春除了会将斗蟋蟀器具捐赠给乾元镇即将落成的非遗馆之外,他还准备将多本蟋蟀方面的相关书籍一幷展示。乾元镇文化站相关负责人表示,非遗馆只是作为这些物件的展示平台和文化活动开展的场所,朱洪春的斗蟋蟀器具所有权依然属于他自己。(完)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