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也能摄影?! 真相是他们可能比你拍得好
2018-10-24 14:32:23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吴静 吴静 |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0月23日电(记者 宋宇晟)“看不见是盲人的局限,然而看得见也可能是一种局限。这些镜头背后照见的,是他们身在暗处的‘看’,也是我们心中的‘盲’。” 说这句话的是傅高山——一个视障人士。如今他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非视觉摄影培训师。 今年出版的《失明的摄影师》收录了50多位盲人的170余幅摄影作品,其中就有傅高山的作品和经他培训的盲人摄影作品。 傅高山。刘超 摄 用摄影与世界沟通 对于傅高山来说,摄影是不可缺少的,甚至是他和这个世界沟通的手段之一。 “我是先天性的低视力。从小就是这样,视力大概连0.1都不到,应该是0.05,就是视力表上最大的那个字,我需要走特别近才能看到。除此之外,我也没有立体感、颜色感。” 他告诉记者,上学时,自己即便是坐在第一排还要“拿望远镜来看黑板”。“但拿望远镜看黑板有个局限性,比如天气不好时光线就特别差,用望远镜看到的东西会更暗,所以我很多时候是看不见的。” 2001年,随着数码相机开始变得可供普通家庭消费,傅高山开始用数码相机替代望远镜。“这样第一可以调焦拉近,第二可以增亮屏幕,第三还可以拍下来作为记录。我拍照最早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视障人士摄影不是“瞎拍” 虽然对于像傅高山这样的视障人士来说,摄影更像是一种必须品,但一般人似乎普遍觉得,摄影无论如何都不应和盲人联系在一起。 傅高山自己也了解这一点。“很多人觉得瞎子拍的就是瞎拍的,我自己其实不太认同。进行非视觉摄影的盲人对所拍摄的物体以及最后呈现的样子是有预期的,有想法的,不能叫‘瞎拍’,跟‘瞎拍’是有区别的。” 他还现场给记者演示了自己是如何拍照的。 “首先就是让相机尽量靠近自己的身体。因为盲人不用看屏幕,当相机越贴近自己身体,你就越能感觉到镜头的指向;第二,我们一般用的相机镜头的角度是70度,我们会尽量把手伸直张开成这个角度,来判断这个物体能否被拍进去。” 拍摄之后如何“看到”自己的作品?对于视障人士来说,这同样是问题。傅高山说,盲人可以通过语言描述、让别人在背上画出拍摄内容或者直接触摸凸起的照片来感受拍摄作品。 傅高山作品,这幅照片被收入《失明的摄影师》。出版方供图 盲人的局限不是“看不见” 当傅高山熟练掌握了非视觉摄影的技巧,他希望能让更多的视障人士接触到摄影。 在他看来,摄影的本质其实是记录和分享,光和影的艺术在其次。在他开办的盲人摄影培训中,他会教视障人士最基本的摄影技术,但这并非让他们掌握光影、对焦或者色彩,而是让他们能拍到想拍的东西。 他告诉记者,很多人觉得,盲人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是因为他们自己看不到,但从盲人角度来讲,他们感受到的很多障碍其实来自于“人们对盲人的态度”。 非视障人士往往通过把眼睛闭上的方式体会视障人士的感受。“觉得周围毫无所知、步子都不敢迈、连走路都不敢走了、周围是谁都不认识,他自己觉得自己闭上眼睛觉得周围一无所知,他就觉得盲人一定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 但这并非事实。“因为你闭上眼睛你第一天或者第一秒当盲人,但是作为资深的盲人来讲他有很多方法可以了解环境,可以看到环境。” 傅高山说:“我周围的很多盲人,甚至是全盲的,他们有一些爱好旅游。很多非视障的朋友就直接地说,‘你看不见了到处旅游有个啥意思,你到这儿到那儿不都一样嘛’。而从盲人角度说,肯定不是这样。因为每个地方吃的东西不一样、语言不一样、气味不一样。除视觉以外,盲人还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还有第六感。人们忽略了有更多可以感受的地方。” 而这恰恰是盲人的生活方式。“我曾在深圳到了一个城中村。在视觉上,人们可以看到很多区别。但从我的角度,也能感觉到差别——因为道路很窄,很容易感觉到旁边是什么店。如果要找吃的,路过就能闻到味道;想剪头发,也容易闻到洗发水的味道。” “盲人先天没有视觉,所以天然就具备了非视觉的能力。”傅高山告诉记者,而这些非视觉摄影的作品,可以让视障人士表达出自己所思、所想、所感,也有助于整个社会去了解盲人群体的。(完)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