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首页> 党政网群> 百花文艺 > 正文

乌镇戏剧节主席:把对生活的向往装进古镇

2018-11-01 14:51:28 俞海萍 常河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吴静 吴静  

把对生活的向往装进古镇

——专访乌镇戏剧节发起人、戏剧节主席陈向宏

六年时间,乌镇戏剧节从一个文化活动,成长为一种文化现象,进而演变成一个文化生态系统,其背后有怎样的逻辑?我们采访了乌镇戏剧节发起人、戏剧节主席陈向宏。

给文化繁荣提供更多的土壤

记者:乌镇戏剧节已经成长到第6年,您当初对它的定位是怎样?有没有设想过它现在的模样?

陈向宏:乌镇戏剧节,我们以前把它当成一个活动,现在成为了一种现象。我们以前把它当成一个用刻意的手段组织起来的东西,现在它很自觉地在发生,一切都自然而然。我们原来以为这是一个小众的文化活动,现在变成了青年人喜欢、当地老百姓喜欢、专业艺术家喜欢的文化盛事。

我觉得戏剧本身是一种形式,戏剧节也是一种形式。在中国节庆并不陌生,所有的节庆都是一个泛概念。乌镇戏剧节难能可贵的是,它在一块不足3平方公里的区域里做了一个艺术含量很高、很纯粹的艺术节。我们最初的定位是要让它成为世界了解戏剧的窗口和舞台。

乌镇戏剧节的成长也让我惊喜。从第一届到现在,它在越来越多地激发当地群众的参与。成长性也集中体现在对青年话剧的培植上,我们投资、孵化了很多有名的青年演员和戏剧。我们做这些,说得重一点是文化使命,说得通俗一点,我觉得是让青年找到一个文艺沉浸之地,给文化繁荣提供更多的土壤。

成就了我们向往的生活方式

记者:乌镇戏剧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具有哪些特点?

陈向宏:戏剧节首先要有包容性,就像我们今年戏剧节的主题“容”体现的,我们每年都对各个国家不同风格的戏剧进行有代表性的邀请和挑选。戏剧节的发起人,像孟京辉导演、赖声川导演,他们还要亲自去全世界看。

乌镇戏剧节还是非常纯粹和专业的。一开始好多人都说,你们为什么不搞戏曲,我个人认为话剧更容易作为艺术形式与当代和国外艺术交流,与青年人融合。我们认为选择什么内容办节庆,与这个小镇对文化、艺术的姿态有关,对小镇旅游的促进反而是次要的。每年的戏剧节,我们都有一个措施,就是把平时的房价降低10%,我们不是用戏节来涨价。为什么?因为每年,几乎全中国所有的艺术院校中与表演和戏曲有关的青年老师都会来自费买票看戏。我们乌镇希望让这些爱艺术的青年人和爱艺术的访客看到一个诚恳的态度。

此外,戏剧节还是非常生活化的,它是很鲜活的。大家都有一个感受,乌镇戏剧节它越来越像一种生活方式。在北京或上海,我们在一个大剧院里面,我们看完戏各自打车回家,从此不关联了。但乌镇戏剧节不一样,看完剧还可以交流,在酒吧里碰到还能讨论一下《茶馆》。喝个小酒喝点茶喝杯咖啡,大家都很惬意。我觉得在一个严肃文艺状态下,我们能够做出生活的状态。艺术和生活的融合,和古镇的融合,是这十天来发生的奇妙的化学反应,这是乌镇戏剧节最鲜明的名片。

戏剧节面向未来给小镇赋能

记者:江南多小镇,您怎么看待戏剧节对乌镇的影响?

陈向宏:乌镇戏剧节是艺术家的成功,是艺术的成功,是这个时代的成功。小镇办大节的理念,其实是小镇对未来的一个诉求,是对小镇的赋能。乌镇的戏剧节是为乌镇的未来而办的。

戏剧节对乌镇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小镇文化生活内容的丰富上。因为来乌镇旅游度假的很多都是青年,是大城市的文艺青年,戏剧的受众也大多是青年。有戏剧节的和没有戏剧节的乌镇是不一样的,有美术馆的和没有美术馆的乌镇是不一样的,有当代艺术展的和没有艺术展的乌镇也是不一样的。而且我们有一连串的节庆和活动。乌镇从观光小镇,到度假小镇,再到文化小镇,戏剧节是很重要的助力器。

影响还体现在对乌镇品牌培育上的一种完善。大家说起江南小镇都是小桥、流水、人家。古镇的同质化背后是简单商业的复制。我相信很多青年到乌镇就是为了体验这种古镇与戏剧交融的奇妙感受。旅游就是告别日常的状态,来寻找理想的状态,就是用入世的手段提供出世的感受,就是乌托邦的感觉。乌镇走到现在是企业和艺术家共同的坚持。在这方面,乌镇戏剧节是一个很生动的案例。

我们现在有一句时髦的话叫新旧动能转换,我觉得作为一个本土企业家,作为一个乌镇人,除了旅游之外,更应该为这个镇带来更多的文化自信。

古镇是用来承载更多美好生活向往的

记者:后戏剧节时代,对其他像乌镇这样的古镇,在传统文化、当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继承、发扬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陈向宏:很多地方对小镇的开发都停留在对历史传说的尊崇上。但我们更需要问,再过一百年,这个古镇做出了什么。古镇是一个平台,是旅游产业平台,也是嫁接传统、现代与未来的文化平台。

人们常说“互联网 ”,我想说要做“古镇 ”,古镇不是用来怀念的,不是用来沉睡的,不是用来旅游的,古镇是用来承载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更多向往的。

未来再过一百年,中国有很多千年的古镇,但是中国或许只有一个有一百年戏剧节历史的古镇。我希望我们所有的古镇应该有更大的勇气,更大的耐心,更大的力量。从基础做起,慢慢把它发展起来。

(本报记者 俞海萍 常河)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