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您所在的位置: >> 国内>>国内热词>>云南鲁甸地震

11日,在龙头山镇灾后防疫指挥部,云南省疾控中心主任陆林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截至到11日中午12时,灾区没有发生传染病流行和爆发。地震发生后,来自各级疾控中心的专业防疫人员与解放军防化部队密切配合,在灾区全面开展防疫工作,设立157个监测点,做到卫生防疫不留死角,确保灾区公共卫生安全。

目前,灾区已全面恢复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并实施了“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针对近日部分群众和救援人员出现皮疹、皮炎的情况,陆林说,防疫人员已进行了排查。病因主要是一是湿热天气造成蚊虫滋生加快,蚊虫叮咬情况较多;二是湿热环境下缺少洗澡、换衣服条件;三是接触污水后未及时清洗。目前发现的病例无传染性,使用外用药物可有效治疗。希望大家不必恐慌,尽量穿透气好的衣服,做好个人清洁卫生。防疫人员也将加强消杀,遏制蚊虫滋生。

“灾区防疫工作将是一个持久的过程。”陈林表示,灾区防疫工作依然面临挑战,如昼夜温差较大、湿热环境容易造成食物腐败变质、部分集中安置点人员密度大且通风不畅、公用厕所和垃圾处理能力不足、部分动物尸体还未挖掘并处理等情况,都容易造成传染病发生。疾控部门将通过进一步强化防疫工作网格化管理等措施加强防疫工作,同时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严格管控饮用水,加强食品安全监督,加快推进临时厕所、临时垃圾桶设置和管道式清洁供水系统建设。

记者 张寅

“今天的菜有莲花白炒肉、木耳炒肉、茄子、洋芋。”在龙头山镇龙井社区集中就餐点,冯忠静告诉记者。

昨日,记者在灾区采访时看到,除少数边远偏僻地区,目前受灾群众生活保障基本实现“五有”:即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临时安全住所、有可以看病之所。截至昨日中午,昭通市累计就位救灾帐篷50332顶、折叠床26516张、棉被78672床、大衣70222件、衣服52873件、彩条布6511条、方便面106363件、大米1702吨、食用油283228升、矿泉水365489件、活动板房2929平方米以及药品11294件,救灾物资已陆续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

地震发生以来,昭通市采取集中安置、投亲靠友等方式,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21.6万人,其中集中安置106396人,分散安置109839人,设立64个帐篷集中安置点,223个其他集中安置点,共搭建帐篷31296顶、简易棚舍8430个。目前,各个集中安置点,实行社区化管理,配套设立了社区工作站、医务室、警务室。

(记者 李绍明 李树芬 郎晶晶)

新华网云南鲁甸8月12日电(记者 侯文坤 伍晓阳)地震突袭,山体崩摧,江河堵塞。鲁甸县火德红镇红石岩村,山体崩塌堵塞牛栏江,形成巨大的堰塞湖,水位快速抬升,上万名群众面临威胁。

一场排危抢险决战就此打响。12日17时,堰塞体泄流槽全面打通,红石岩堰塞湖险情基本解除!

极高危险,水位猛涨

3日下午,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在建的牛栏江红石岩水电站上游,半座山体崩塌后堵塞牛栏江,形成一个巨大的堰塞湖,水位快速抬升。

据水文部门测量,堰塞体顶部海拔高程1216米,堰塞体高度116米。震后次日,堰塞湖水位以每小时1米左右速度抬升。照此速度,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两到三天水位即可漫过坝顶,可能引发溃坝,情况十分危急!

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刘宁指出:红石岩堰塞湖属大型堰塞湖,危险级别为极高危险级,风险等级为I级(最高级别),具有“巨大、极险、艰难”三个显著特点。

巨大——包括“湖大”“堰塞体大”“上游集雨面积大”。堰塞湖总库容有2.6亿立方米,堰塞体总方量1200万-1700万立方米,上游汇水面积有1.1万多平方公里。截至6日晚上,堰塞湖回水已达25公里。

极险——堰塞湖水位上涨迅速,直接影响上游会泽县两个乡镇1015人,下游鲁甸县、巧家县、昭阳区3万余人、3万余亩耕地,还危及上游小岩头水电站和下游天花板、黄角树等水电站安全,危害十分严重。

艰难——应急处置难度极大。采取工程措施排险,需要抢通震毁公路,让大型设备进入堰塞体。抢修左岸下游通往堰塞体道路,要在断崖上凿壁架桥。两岸山体还在不断崩塌、滚石,给施工作业造成了很大安全风险。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堰塞湖形成后,排险处置指挥部决定采取工程措施和转移群众相结合的处置方案。工程措施是在堰塞体顶部右侧,开挖一条深8米、底部宽5米的泄流槽。在堰塞湖上下游,地方政府和救援部队迅速组织受威胁的群众转移,4个县区共疏散转移群众12797人。

除此之外,堰塞湖上游的沾益县德泽水库下闸拦截洪水,最大限度减少入湖流量;下游的天花板、黄角树电站加大下泄流量,尽量腾出库容。

“泄流槽”成为堰塞湖抢险的关键工程。担负施工作业的武警水电部队800多名官兵,克服天气复杂多变、施工任务艰巨等困难,昼夜作业,持续奋战,进行大规模爆破13次、小规模爆破100多次,出动大型工程机械210台套,开挖土石方10万余立方,发挥了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出色完成了攻坚任务。

担负道路抢通和装备运送任务的13集团军工兵团、14集团军某旅和武警等相关任务部队官兵,冒着危险运送炸药及排险装备,为排险作业提供条件。

担负堰塞湖漂浮物打捞清理任务的曲靖军分区100多名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在水位不断上升、上游漂浮物不断涌来等情况下,先后打捞、清理堰塞湖漂浮物达7万平方米,防疫洗消27万余平方米,为施工作业排除了隐患。

担负堰塞湖空中勘察预警任务的13集团军陆航旅,在飞行资料不完备、天候条件复杂的情况下,先后14架次、20多小时飞抵堰塞湖上空实施抵近勘察,及时发现次生灾害隐患,有效发布了预警信息。

险情基本解除,谋划变害为利

“经过解放军、武警和民兵预备役部队1100多名官兵7天紧张奋战,牛栏江堰塞湖泄流槽于12日17时全面打通,标志着牛栏江堰塞湖险情基本排除。”成都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梁冬春12日晚在新闻发布会上说。

武警水电部队指挥部司令员岳曦表示:“红石岩堰塞湖的处置难度不低于汶川地震的唐家山堰塞湖。这次成功处置创造了堰塞湖处置的奇迹!”

据了解,专家还研究了将堰塞体改造成水利枢纽的可能性,变堰塞湖为控制性水库,使其成为具有综合效益的水利工程,发挥灌溉、发电、防洪、旅游等功能。刘宁表示:“这一设想如能实施,将变害为利,惠及周边地区。”

中新网昭通8月12日电 (杨松亮 李智)发生在云南鲁甸的6.5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此次地震,云南省卫生厅首次在抗震救灾中派出妇幼保健医疗救援分队,在灾区开展别具特色的灾后妇女儿童保健服务,成为灾区妇女儿童的贴心人和健康的守护者。

8月7日,云南省妇幼保健院与昭通市妇幼保健院一行共12人,会同8月4日先期赶到灾区开展健康教育和宣传报道的1名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合计13人组成妇幼应急队,赶赴鲁甸县地震重灾区龙头山镇开展医疗救治工作。

强烈的地震使震中龙头山镇到处房倒屋塌,一片废墟,一些村庄被夷为平地,灾民集中在地势稍平的临时安置点,灾区气候早晚温差大,多雨,人员密集,环境较差,群众健康状况堪忧。孕妇和儿童是弱势群体,在刚刚经历过大灾的龙头山镇更为突出。

妇幼保健医疗分队一到灾区就投入灾区医疗保健工作,在队长云南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张燕的带领下,徒步巡查各村寨,对鲁甸县龙头山镇震区所辖龙泉、沿河、沙坝、光明、营盘、八宝、龙井、新民、翠屏、银屏、西坪共11个行政村开展高危与急重症孕产妇、临近预产期孕妇筛查,落实高危孕产妇管理,开展急重症孕产妇、临近预产期孕妇转诊,最大程度减少震区孕产妇死亡。同时开展新生儿、急危重儿童筛查、治疗与转诊,最大程度减少震区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

地震中龙头山镇乡卫生院与各村卫生室受到严重破坏,当地妇女儿童群体保健陷入瘫痪。医疗保健分队了解到情况后,及时帮助受灾的乡村医疗机构恢复与建立乡村两级妇幼保健队伍,并逐步开展灾后妇女儿童保健工作。为了更好地为受灾群众服务,妇幼抗震救灾应急分队变迎诊为巡诊,除设立一个1个固定救治组负责来诊孕产妇、儿童的救治外,还建立2个流动巡诊与筛查组。流动巡诊与筛查组主动到各受灾村寨和各居民临时安置点为妇女和儿童进行妇女常见病和儿童常见病诊治、对妇女儿童心理创伤进行灾后心理干预与援助等工作。先后对灰街子、骡马口灾民安置点及龙头山镇震区所辖11个行政村中511户损毁严重地区居住的孕产妇、儿童的主动巡诊与筛查,筛出高危与危重孕产妇、临近预产期孕产妇,落实高危孕产妇管理,开展危重孕产妇、临近预产期孕产妇转诊,最大程度减少震区孕产妇、儿童死亡。

通过面对面或电话,对龙头山镇震区所辖龙泉、沿河、沙坝、光明、营盘、八宝、龙井、新民、翠屏、银屏、西坪共11个村卫生所村医或保健员开展灾害情况下如何开展妇幼保健的培训。通过灾民安置点广播站广播及村医发放地震灾害妇幼保健知识宣传单或小折页,宣传灾后妇幼保健及防病知识。

截至12日,妇幼保健医疗分队共诊治、筛查孕产妇、儿童等人员309人,其中孕产妇99人,儿童182人,其他人员28人。筛出高危孕产妇10人,按“三见面”(筛查医生、管理医生、高危孕产妇三者见面)落实高危管理;筛出临近预产期孕妇8人,因受震区条件限制,已将其全部转入县级及以上医疗保健机构住院待产。同时筛出患病儿童93人,其中上呼吸道感染35人,腹泻20人,皮肤病27人,其它11人。(完)

  特派记者 黄兴能 摄

昨日上午,来自四川甘孜的60多岁藏族大妈史国秀,为乌蒙铁军的子弟兵们送上了洁白的哈达和亲手缝制的100多双鞋垫。

“我在电视上看到鲁甸地震后,官兵们没日没夜地抢险救灾,有的手脚都磨破了,非常心疼,子弟兵们无私为人民群众奉献,我们也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表示感谢。”史国秀告诉记者,她昨天出发,在泸定、攀枝花、昆明、鲁甸转了4次车,才到达震中龙头山镇龙泉村安置点。

据了解,史国秀是泸定县家喻户晓的拥军模范,曾经给维和战士、汶川地震救灾子弟兵等都赠送鞋垫。“不管再远的路,只要是我看到了,我都要送过来,让战士们知道人民和子弟兵心连心。”史国秀说。特派记者戴川 春城晚报

今天(10日)上午,云南巧家县新店乡新寨村村民金宗普,赶着一头肥猪来到第13集团军某红军师宿营地慰问官兵。金宗普的妻子在地震中头部被砸伤,命悬一线,幸好被及时赶到的一连官兵救了回来。

“金大伯,您老这不是让我为难吗!”一连指导员张大辉迎上去,拉着金宗普的手婉言谢绝,“灾区群众生活困难,您的心意我们领了,这头猪还是牵回去养起来吧!”

见官兵执意不收,金宗普眼含热泪,赶着猪回家去了。

渭姑村受灾严重,8月4日,该红军师162名官兵赶到救灾现场时,只带了少许给养。村民王大爷心疼官兵,煮了一锅土豆端来,没想到官兵一个也没动。这支红军部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优良传统,已经坚持了87年。

某炮兵团官兵连夜为群众搭帐篷,感动了村民曾文芬,她特意买了5篮香梨送到宿营地。拗不过官兵再三谢绝,她就在夜里把篮子挂在军车的后视镜上。

没想到第二天,团长陈大勇专程来到曾文芬家,塞给她200元钱:“这是梨钱,战士们对你的心意表示感谢!”一阵推让后,曾文芬热泪盈眶地说:“他们真像传说的老红军。”

(本报记者 张 放 特约记者 罗未然 彭小明)

头发蓬乱、满脸泥水……要不细看,有谁能想到,裹一身橘色救援服的田洪娇竟是女儿身。今天(10日)下午,记者在鲁甸县水磨镇营地村救灾现场见到田洪娇,禁不住暗叹:“活脱脱一个‘女汉子’嘛!”

田洪娇是第14集团军某团女子救援队队员。这个团2003年以来参加过汶川、彝良、芦山等地10多次抗震救灾任务,积累了丰富的救灾经验。去年10月,该团又成立了女子救援队,发挥女性细心、有亲和力等优势,让她们承担搜索、医疗救助和安抚群众等任务。这次救灾,该女子救援队一亮相就表现不俗、广受关注。

挖掘现场,女兵邱泽敏准备小憩片刻,可一不小心就睡着了。“她们太累了,女兵个个是‘铁脚板’啊!”带队的该团副团长陈代荣心疼地介绍说。女兵随大部队摩托化机动1000多公里到达鲁甸县城后,每人肩扛手提约20公斤重的救援器材,一路奔袭20多公里,于8月4日上午抵达龙头山镇。

女孩子的细心和耐心,在救灾中发挥了独特优势。在龙头山镇骡马口村搜索幸存者时,女子救援队员们利用蛇眼探测仪和搜救犬,40分钟就确定了废墟深处2名被埋者位置,让不少男兵竖起大拇指。

连续几天的救灾,女队员们的脸上、脖颈、胳膊都不同程度晒伤,可不论是受灾群众还是身边的男战友,都觉得这5个“女汉子”真的很美!

(孟磊磊 本报记者 程必杰 特约记者 邓忠开)

新华网昆明8月10日电(记者王研)来自云南省民政厅的消息,截至8月10日17时,云南省共接收昭通鲁甸地震捐款47863.79万元,捐物价值14021.06万元。

在接收的捐款中,云南省接收救灾捐赠办公室接收14953.2万元、省财政厅国库处接收16100万元、省慈善总会接收7941.45万元、省红十字会接收985.19万元、省工商联合总会接收601.2万元、昭通市接收7282.75万元。

在接收的价值14021.06万元的捐物中,云南省慈善总会接收777.23万元、省红十字会接收1077.3万元、昭通市接收12166.53万元。

 

中新网昭通8月10日电 (李进 樊应龙黄鑫)10日上午11时35分,4台满载救援物资的轮式全地形车将2吨应急救援物资安全送达鲁甸县火德红乡,标志着由云南某预备役师组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运用轮式全地形车参与地震救援的活动成功实施。

云南鲁甸山高谷深,地形复杂,地震发生以来因道路被毁严重,余震和次生灾害不断,致使一些进村入寨原本就复杂的路况变得愈加恶劣,如何及时高效地转送伤员、运送物资被该师救援官兵提上了议事日程。8月7日,在前期与驻渝某工业集团积极沟通协调的基础上,4台轮式全地形车编入云南预备役师救援队伍,千里驰援赶赴鲁甸地震灾区参与救援任务。

全地形车的意思是适合所有地形的交通工具,俗称为“沙滩车”,又称“全地形四轮越野机车”,车辆简单实用,越野性能好,具有宽大的轮胎能增加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产生更大的摩擦力而且能降低车辆对地面的压强,使其容易行驶于沙滩、河床、林道、溪流,以及恶劣的沙漠地形。可载送人员或运输物品。

10日上午,记者跟随该师运送物资车队满载救援物资从鲁甸县大坪农场出发,1个多小时后抵达火德红乡。从当地群众口中得知,9日晚上的大雨导致进入李家村的山区公路部分路段塌方严重、路面异常湿滑。该师政委王恩富果断决定运用全地形车将救援物资分批次转运到灾区群众手中。10分钟后,4台全地形车满载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物资沿着依山而建的盘山公路朝着李家村进发。


一路开进,一路险情。车队刚走不到三公里,就被垮塌下来的山体拦住了去路。

“突,突,突……”只听轰鸣的马达声中打头的全地形车,在斜度将近30度的斜坡上如履平地,不到两分钟就顺利通过了塌方路段……近15公里的路,运送物资小分队一路翻斜坡、涉深水,两个小时后顺利将救援物资送达李家村。

该师师长余阳介绍,由于全地形车能够在各种复杂情况下山路行驶,具有“小、快、灵”的独特优势。特别是部队在进村入户“送饮食、送医疗、送水电”的行动中,云南省军区依托云南预备役师组建成立的应急机动保障大队4台全地形车辆发挥出了亮眼表现。同时,也是全军震区救灾部队中唯一一支投入使用全地形车参与救援的部队。

谈及此次运用全地形车运送救灾物资的意义时,王恩富表示,“在地形复杂、路况恶劣的条件下,运用全地形车转运伤员、运送物资,既是对其运力、越野性能的充分利用,也是部队在参加重大救援任务时科学施救、高效施救的充分体现。”(完)

中新网鲁甸8月10日电 题:鲁甸震区见闻:瓦砾堆上的青春身影

作者 王灏茗 郭剑飞 缪勇

他们是抗震救灾大军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没有统一的制服和标志,但在废墟上,在公路旁,在医院里,在任何与受灾民众有关的地方,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没有完全统一的指挥,但都在埋头默默做着相同的事情——帮助灾民。每天,灾区都传播着志愿者的动人故事。

灾情就是动员令

在龙头山、在火德红、在包谷垴,处处都有青年志愿者,他们帮助政府搬运赈灾物资、清理废墟、搭建帐篷、看护儿童,身影无处不在……一群年轻的志愿者,成为志愿者大军中的骨干力量。

鲁甸县火德红乡有这样一支青年创业商会组织的志愿者团队,地震发生后4小时,阮俊东和来自大理、昆明、贵州、广西的素不相识的志愿者们就聚到一起,共同报名当了志愿者。这是一个意气风发,不怕苦、不怕累的团队。阮俊东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皮肤黝黑、脸颊棱角分明,说话大声,爱憎分明。“很累,但我们乐在其中。”当晚,他们的队伍就已抵达火德红乡,为了避免余震来袭,志愿者们只好在路边上搭帐篷扎营。余震不断,房子不能住人,村民也没有帐篷,他们把帐篷送给灾民,而自己只能睡在马路边。

“在灾区我们似乎只知道工作,无论什么工作都会去做,扛药品、搭帐篷、建学校、走访村民、上山探路、帮军队往山里运送物资、拆危房、卸车、捡垃圾……似乎感觉不到累,也感觉不到伤悲。在那里,做事是我们唯一的目的。”小阮说。


志愿者中的“女汉子”

在志愿者中,一脸文弱的杨瑾芳成了大家公认的“女汉子”。进入灾区整整一周,她无暇梳洗,和他们男生一样,摸爬滚打于救灾现场,露宿于街头也仅仅是打一个盹。很多志愿者一天进餐很少也极简单,就是几块压缩饼干,因为他们没有时间吃饭,更没有条件吃到热腾腾的饭菜。所以,她笑言周围的志愿者已经很“嫌弃”她了,因为没有换洗的衣物,没有条件洗漱,加上志愿者们休息是在山边道路露宿,常有野猫和他们依偎在一起取暖,已经不再是以前淑女形象,更难以想象,“海龟”以这样的形象示人。

周围的志愿者介绍说,震后的第五天半夜,救援部队需要他们帮忙协助运送遗体。本来志愿者是被安排负责安抚遇难者家属,但当天工作人员力量不足,杨瑾芳和伙伴们过去帮忙。“开始的时候很害怕,只敢拉着尸袋的一角。由于时间长,气温高,遗体已有浓烈的味道,几天都消散不去。”她说,以前从没如此近距离见过遗体,根本接受不了。但第二天晚上,她依然顶着心理压力跟着其他的志愿者继续执行夜间任务。

“我们生活是相对优越,但这不影响我们来当志愿者,我们来不是为了刷微博、刷朋友圈让别人点赞的,我们懂得什么是义务和回报。”杨瑾芳如是说。“他们没有变,他们不是地震‘震’好的,他们本身就是这么好。”一位老乡这样感慨。

每天一趟山地“马拉松”

“乌蒙磅礴走泥丸”。昭通的山,连绵横亘,沟壑纵横,不身临其境,很难理解为什么去一个看着就在对面的山头,过去却要走整整20个小时。

志愿者,就在这样的山路上每天行色匆匆,他们的任务,有的是运送物资给养,有的是采集灾民信息,有的是转运伤员,而这些,都离不开一个字——走。“道路抢通之前,你们怎么办?”有的志愿者开玩笑说,路不通,开我的“11号”去。记者一愣,才回味过来是这两条腿的形象表达。

高强度的志愿服务,让很多志愿者都感冒了。志愿者执行任务,基本上一天要走40多公里,还是山地马拉松。一路上,看到抛锚的车辆,他们过去帮忙推一下;看到负重的老乡,他们过去帮忙扶一把。一头一身都是泥水,等会晒晒又都干了。

转运伤员,是最难的事情。志愿者小何,他们用一个自制的简易担架来转运一个大腿骨折的女孩子。4个人把伤员固定在担架上转运,遇到山谷,大家上山时就手脚并用,一步步扛着顶着往上挪;下山时稍不注意,人就像坐滑梯一样往下滑。为了把灾区伤员顺利转送出去,他们前头的人一步步往下挪。就这样,10多公里的山路,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6个多小时。“看到伤员能够得到外界的有效救治,路上所有的辛苦都化为乌有。”小何说。


群众主动递来的一杯水

龙头山镇的光明村共有21个社,在此次地震中受损严重。全村山高坡陡,多为沙石公路,交通不便,导致物资配送困难。震后第二天,志愿者们开始尝试进驻光明村为灾民发送物资。当时交通严重受阻,部分物资全靠志愿者用肩一点一点地背进灾区,志愿者成为了到达光明村的第一批救援力量。

经历过家园倒塌的惊吓、失去亲人的痛苦、忍饥挨饿的煎熬,第一次见到志愿者时,灾民们并不热情,把焦虑、恐慌和怨气一股脑地宣泄在志愿者头上。志愿者们并不气馁,他们耐心地安慰、劝说,渐渐抚平了灾民们心灵的伤痛,激愤的情绪也逐步稳定了下来。

“饿了吧?一起吃点。”灾民们最缺的就是水和食物,但让志愿者们没想到的是,在他们进村的第二天,灾民们已然把志愿者当作了自家人。一路上,不时有灾民把食物和水往他们手中塞,虽然他们从不接受。

有一次,当大家把物资运送到10社时,已近中午1点,有的灾民正围坐在一起吃着简单午餐。他们一看到志愿者,就热情地邀请共进午餐。在那里没有看到眼泪,更多的是在扎帐篷的村民,以及大家聚在一起时的笑容。

光明村的灾民乐观、朴实,让志愿者们深刻受感动。“好像只要对他们帮助一点点,他们就会非常满足。当我们问他们的食物还能维持多久时,他们都十分乐观地说,没关系,不能全麻烦你们,你们也辛苦了,政府已经在陆续为我们送食物了。”话毕,眼泪早已在志愿者眼中打转。(完)

 

中新网云南鲁甸8月10日电 (杨佳燕朱文宇)8月10日凌晨3时,正在鲁甸救援的第十四集团军某炮兵团接到抗震救灾指挥部紧急通知:连夜从天生桥地区运送2.5吨炸药至火德红镇红石岩水电站。

“炸药能否及时送到,事关堰塞湖排危大事。道路再危险,‘乌蒙铁军’也要闯!”该团政委朱江当机立断,由该团副团长樊治云率87名综合素质过硬的官兵组成突击队,连夜赶赴天生桥地区接收炸药并火速送至红石岩水电站。

雨夜、山高、坡陡、余震、飞石、路窄,成了这次冒雨抢运炸药的关键词。由天生桥地区通往红石岩水电站运送炸药的路需要摸黑翻山越岭,高差达千余米,加之山体滑坡导致道路中断,突击队只能在半米来宽的山路上负重前行。出发前的一场大雨导致山路泥泞湿滑,抢运途中又淅淅沥沥下着小雨,在这样的雨夜中抢运炸药,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掉落悬崖,真是一场恶仗。

“10人一组,组与组间隔50米,成一路纵队前进!”为确保安全,突击队采取分组搬运的方法,由先遣组勘察道路,其余各组跟进前行。跟随执行任务的记者在现场看到,官兵们巧妙利用身上的腰带及背包绳,将炸药捆在身上,手脚并用在乱石崖缝间穿梭,稳步疾行在茫茫夜色中。

“小心,有滚石!”在离目的地不到200米处时,突发余震,山石滑落,在该团当兵锻炼的贵州大学国防生赵承裕猝不及防,闪避飞石时脚下一滑摔在了泥潭中,右手被划出了一条5厘米长的伤口,鲜血直流。他强忍剧痛,继续前行到目的地才包扎伤口。事后发现,鲜血和泥水早已混在一起,染红了身上的绿色迷彩。

历经5个多小时艰难跋涉,8点40分,突击队提前20分钟将所有炸药全部安全运抵红石岩水电站。(完)

云南鲁甸6.5级地震发生以来,媒体记者们快速反应、奋勇向前,用自己的辛勤付出,第一时间向关心灾区的人们介绍地震灾情、讲述救灾进展、记录灾难面前的人性与大爱。让我们记住这些来自抢险救灾一线的画面,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传递更多温暖的力量。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8月3日,武警战士在云南鲁甸地震现场转移伤员。 新华社发(张广玉摄)

8月3日深夜,一名孩子在鲁甸县人民医院接受医治。 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这是8月4日航拍的震中鲁甸县龙头山镇。新华社记者薛玉斌摄

新华网北京8月10日电(记者霍小光、隋笑飞、黄小希、余晓洁)时间在这里定格: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

世界的目光在这里聚焦: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

一场6.5级强烈地震骤然降临。顷刻之间,大地震颤,山石崩溅,房屋垮塌,生命消殒——

鲁甸之殇,中国之痛!危难之际,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果断决策、科学部署,带领广大军民同灾难展开了英勇无畏、气壮山河的殊死搏斗,显示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力量。

永恒的执政为民宗旨、不变的生命至上理念,灾难中凝聚起伟大的中国力量

鲁甸地震是2000年以来,云南省境内发生的最大地震,震源深度只有12千米,极震区烈度高达9度,与2013年芦山7级地震震中地表震动水平相当。加之地震波及范围广、震区人口稠密、多数房屋抗震性能差,导致人员伤亡惨重。

灾情牵动中南海,党与人民心连心。

得知震情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妥善做好群众安置工作。要求有关方面抓紧了解灾情,组织群众避险,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加强余震监测预报,密切防范次生灾害发生。

“把救人放在第一位”,表达着总书记的深切牵挂,体现着党执政为民、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

4日一早,受习近平总书记委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代表习近平,飞赴灾区,察看灾情,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灾情就是号令!

国务院工作组紧急赶赴地震灾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慰问灾区群众,指导救灾工作。与此同时,云南省委、省政府负责同志率领工作组火速赶赴灾区。整个应急救援系统迅速高效地运转起来。

时间就是生命!

震后10分钟,云南省武警总队官兵携带各类物资装备向震中进发。震后3个半小时,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全国各分队集结完毕。地震局工作组出发,国家救援队出发,国家卫计委医疗队出发,公安消防官兵出发,通讯、电力、道路抢修人员出发,首批救灾物资启程……

不同的队伍朝着同一个方向集结——鲁甸灾区。不同的人群怀着同一个信念——为了灾区群众的生命安全。

绝不放弃,绝不抛弃。各路救援力量谨记总书记“把救人放在第一位”的重要指示,同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不惜一切代价向震中突进,一场抢救生命、抗击地震灾害的战斗打响了。

有一种信仰叫忠于人民,有一种担当叫挺身而出——

“大家快点撤离到广场,照顾好老人娃娃,快,快!”“党员干部站出来……”

鲁甸县龙头山镇龙泉社区党总支书记唐正云带领干部群众徒手救出15位被掩埋的乡亲,安全转移3000多群众。

“大家不要慌、不要怕,我们活着的人一定要坚强,要团结起来开展自救,党和政府很快就来帮助我们了。”唐正云安慰着受惊的群众。

是的,在地震发生一个多小时后,救援队即赶到了现场。

鲁甸县也行动起来,迅速发动基层党组织904个、党员12536人,投入抗灾一线;巧家县发动基层党组织1680个、党员9600人,及时组织灾情排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

“要始终站在抗震救灾第一线,把抗震救灾工作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最大实践,站好先锋岗、争当排头兵……”危急时刻,鲁甸县委发出《致全县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公开信》。

灾难中,共产党人成了群众的主心骨。

有一份天职叫冲锋在前,有一种使命叫义无反顾——

灾情发生后,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重要指示,闻令而动,紧急出征,昼夜兼程,挺进灾区。30多个小时内,来自成都军区、北京军区、空军、二炮和武警部队的近万名官兵全部到达3个重灾县13个重灾乡镇,全力展开生命搜救和转移伤员工作。

一边是生的希望。山体滑坡,道路严重堵塞,距离震中龙头山镇还有十几公里,车没法开了,部队官兵奉命轻装徒步前进。“救人是第一位的,早一点到达灾区,就有更多的生命希望。”一位军官告诉记者。

一边是死的考验。4日午后,年轻的边防武警战士谢樵,为搜寻失踪受灾群众,在泅渡堰塞湖时被巨浪卷进漩涡……连日来,“寻找谢樵”的呼唤,在互联网上被万千网民转发、跟帖。这是人民对子弟兵的崇高敬礼。8日上午9时45分,噩耗传来,战友在堰塞湖面上找到了谢樵的遗体。为了人民利益,他献出了年仅24岁的生命。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有一种感动叫舍生忘死,有一种力量叫众志成城——

让“绿军装”和“白大褂”同步进入灾区!

抗震救灾工作启动伊始,党中央提出了明确要求。

“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把死亡率降到最低,把伤残率降到最低,这是对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理念一次新的诠释。”中国人民解放军304医院院长黄少平说。

报告:鲁甸县城至距震中5公里沙坝村道路已抢通;报告:经过30小时抢修,灾区75%用户复电;报告:无线通讯正在恢复;报告:已有249名防疫人员到达指定位置,防疫工作全面铺开……

抗震救灾是一场“多兵种”的集成作战。

军绿色迷彩服、红色橘色的救援队服、医护人员的白大褂、电力职工的蓝制服……废墟上、山脚下、险境中,无数无名英雄奋战的身影,交织出一道道生命的彩虹。

山还在摇,地还在动。

97、150、175、410、589、617……随着时间推移,统计出的遇难人数不断攀升。

26、32、112、200、600……各方救援力量传来生命的讯息,每一个从死神手里夺回的生命,都更加坚定了人们战胜灾难的信心与勇气。

大灾面前,世界再一次见证了中国式救援的速度。生与死中,诠释着对人民的爱与忠诚。

海外媒体评价说,中国最高领导人“把救人放在第一位”的宣示,充满着生命至上的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已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

高效的应急体系、科学的救灾举措,在与灾难抗争中不断进步

90多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覆盖整个灾区422个抽样点,总行程2万多公里,历时80多个小时……

7日,中国地震局正式发布《鲁甸6.5级地震烈度分布图》,全面完成了本次地震的烈度调查与评定工作。

“此次地震烈度分布图的发布,比汶川地震早了数十天,比去年芦山地震也提前2天。”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应急处副处长李洋说,鲁甸的救援安置工作因此更加科学有效。

从汶川、玉树到芦山、鲁甸……几年间,每一次大灾,都如一场大考,都是一次淬炼。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鲁甸抗震救灾以高效的应急体系、科学的救灾举措,彰显着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前进步伐。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中国式救援体系的能力和效率令世界刮目相看——

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开始调动一切必要资源,政府、军队与社会力量等无缝衔接,呈现出较之以前更为成熟的救援流程与更加高效的协同模式。

优化救援体系的另一个显著特点,表现为以地方为主,进一步形成统一指挥体系,将各方救援力量纳入,地方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救灾需求,中央有关部门全力做好协调保障。

美联社报道称,仅仅几小时,食品、帐篷甚至4G通信网络都送到了灾区,一个迅速发展的中国正用痛苦的经验和巨大的资源来应对眼前这场天灾。

先进的技术装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武警部队首次运用四旋翼无人机,对灾区全貌及救援实况进行俯瞰拍摄,为救援工作提供高效准确的信息参考;首次大范围搭建地震现场指挥调度平台,使救援力量调度更加精准有序;自行式炊事车、应急通信卫星、应急通信车……高科技的应用,实现了以往“人海战术”无法企及的目标。

曾参与过汶川地震、彝良地震和芦山地震疫情防控工作的云南省疾控中心主任陆林介绍,这一次灾区的卫生疫情防控工作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和网格化管理。

“具有专业检测能力的防疫车直接到灾区现场开展工作,使得监测手段和检测能力明显提高。”陆林说。

新的备灾模式为救援和群众转移安置赢得了宝贵时间——

鲁甸地震后10分钟,云南省民政厅向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和曲靖市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同时发出调拨指令。当晚,部分物资运抵灾区。

“调运物资的速度更加快捷,是此次救灾工作的一大特点。”民政部救灾司司长庞陈敏说,救灾物资储备点距离灾区越近,越能保障救灾物资及时调运到位,以最快速度保障受灾群众的生活。

“这得益于国家综合性投入的加大和体系机制的完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谷长岭说。

社会组织参与救灾更加专业有序——

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对有序做好支援云南鲁甸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工作进行专门部署。

进入灾区的社会救援组织,运用专业知识、设备和人力,统一有序地参与到抗震救灾中。

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负责人郝南认为,民间组织的目标就是协助配合政府,关注政府顾及不到的一些方面。

在鲁甸灾区,中国红十字会(云南)大众卫生救援队的队员们忙着搭建简易厕所。一个个占地约1.5平方米、高约2米的简易密闭厕所,解决了灾区群众和救援人员“方便”的问题,更可以有效避免疾病传播,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专业救援队伍负责灾区厕所搭建,这是在经历多次灾难考验后收获的宝贵经验。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全社会面对大灾时愈发从容、自信、理性——

人们心系灾区同胞的安危,为鲁甸加油,为生命祈祷。根据以往地震灾害的救援经验,越来越多的人懂得,仅凭“一腔热血”蜂拥至灾区,可能事与愿违。互联网上,网友们探讨在地震中如何自救,如何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疏导。媒体上,对救援进展的高度关注中,多了一些对防震减灾的深入思考。

“尽管历次地震都带来严重死伤,但人们也看到了国家越来越强大的救援能力,看到了党和政府不断提升的执政能力。”中央党校教授谢春涛认为,这种成熟理性的心态,来自于人民对党和国家的信任。

不屈的精神品格、热切的生活希望,在震后的废墟上顽强跃动

“爸爸不哭,我也不哭,我们都要好好的。”

龙头山镇龙泉村的废墟上,失去亲人的10岁女孩刘候蕊,紧紧依偎着爸爸刘家礼,轻轻拂拭父亲脸上的泪水。她拉着父亲:“我们回去吧!”

鲁甸废墟上,倒下的是房屋,升腾的是不屈的精神。

越来越多的人为灾区“加油”:鲁甸不哭!云南坚强!

鲁甸抗震救灾以来,救援人员不怕牺牲、连续奋战;灾区人民守望互助、团结一心;全国人民不离不弃,八方支援,再次彰显了中华民族风雨同舟、众志成城的伟大品格。

有这样一位武警战士。他家所在的村庄在这次地震中受灾严重。尽管近在咫尺,他却一直没有回去看看。救灾间隙,武警曲靖支队战士王天贵抬头望着山堑对面的银屏村,残垣断壁满目疮痍。他指着一座小山头,对战友说:“我家就在山后面。”

有这样一位饭店老板。5日凌晨,鲁甸县小寨镇大坪村顺风饭店的老板和老板娘早早起床,准备了两大锅面条,招呼过路的救灾人员和志愿者吃早餐。这次是他们开饭店以来煮得最多的一顿早餐,免费提供给每一个需要的路人。

“你叫什么名字?”有人问老板。

“我叫杨家帮,国家的家,帮助的帮!”

有这样一位少数民族兄弟。“在电视上看到灾区的同胞们缺粮食、缺水,我心里特别着急!”“切糕王子”新疆小伙阿迪力·买买提坐在满载一万斤切糕的货车上,从长沙焦急地奔向1000多公里外的鲁甸。

阿迪力说,切糕保存时间长,热量高,特别适合灾区的同胞们食用。

家国情怀的人间大爱、灾难面前的坚定从容、共克时艰的戮力同心……这是血浓于水、心心相映的情感,这是和衷共济、多难兴邦的力量!

地震无情,人间有爱!华夏儿女血脉相连,以不同方式传递着人间真情。“我们都是鲁甸人!”熟悉的口号又一次响彻中华大地。

从个人到企业,从机关部门到社会团体,从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到海外侨胞,无论路有多远、山有多高,一批批救援人员,一车车救灾物资,一笔笔爱心捐款,汇聚成爱的长河,源源不绝涌向鲁甸——

这中间,我们看到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82岁老人荣治芳,步行3公里来到当地捐款点,将自己的500元捐给鲁甸地震灾区。我们看到,上海小学生陆轩宇将储蓄罐中的硬币倒出,为鲁甸地震灾区捐款34.60元……

地震撼动了中国的大地,摧毁了千房万屋,但撼动不了中国人不屈不挠的坚强,动摇不了中国人守望相助的信念。

“不要害怕!”“我们一起不放弃!”地震当天,被瓦砾掩埋的两名孕妇,在黑暗中手牵着手,不断相互鼓励。希望战胜了恐惧,生存的信念在废墟中涌动。

这信念,来自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灾难中一次次有力的救援行动,人民对国家充满信任。

这信念,来自于昔日从废墟上拔地而起的一座座新城,人们对重建美好家园充满了信心。

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灾难阻止不了民族前进的脚步。举国动员的生死营救,生命至上的国家理念,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百折不挠的坚韧品格,拥有这些坚实的内核,中华民族必将历经苦难而生生不息,不断迈向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

哀伤尚在心头,希望已然铺展——

最让火德红乡张兴晏夫妇高兴的是,家里筛选花椒的风柜在地震中没有被砸坏。张兴晏年迈的妈妈一上午摘了整整一箩筐花椒。“如果日头好,这样晒两天就可以卖了。”乡政府所在的街上,一些餐馆也正式开业了。一位加工牛车车架的老师傅也打开了木工机械,他说,已经有好几个乡亲向他订购牛车车架了。

生者生的勇气,是对死者最好的祭奠。废墟之上,顽强的灾区人民凝聚起一股磅礴力量。

大山深处的鲁甸,一丛丛山花椒,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用串串果实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力量在凝聚,希望在延伸。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万众一心,科学救援,一定能取得这场抗震救灾的胜利。

第二炮兵鲁甸抗震救灾部队团长肖权:开路先锋

  肖权在检查防疫消毒器材。 张伟 摄

  肖权在配置防疫消毒液。 张伟 摄

  肖权在指挥救灾行动。 张伟 摄

中新网云南巧家8月9日电 (吴天喜、杨永刚)8月9日上午,地震重灾区巧家县包谷垴乡通往红石岩村的路上,一辆大型民政物资运输车辆不慎扎入路边山体,车尾甩在路中。路堵了!不多时,这条路宽仅6米的“生命通道”上就有20多台救灾车辆滞留。

“找‘开路先锋’肖权!”关键时刻,第二炮兵抗震救灾部队总指挥李友成迅即下达命令。

满身泥浆、满脸疲惫、满眼血丝的肖权来了。从4日凌晨到达重灾区以来,这位团长连续数十小时没合眼,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住的地方,指挥车就是他的“房车”,实在困了就窝在车座上眯一会。

闻战则喜。接到命令后,肖权的脑神经再次高度紧张,他一边安排官兵管制交通、有序疏导,一边把最近的挖掘机、装载机调到事发路段。

查看了现场,肖权心中有数了。“20分钟内保证抢通!”肖权在电话里向指挥部立下“军令状”。

他让挖掘机将山体与车头之间空隙拓宽,让装载机配合扶正车体,仅仅15分钟,运输车辆脱困,被堵车辆继续通行,源源不断的救灾物资送往受灾村社,过往司机纷纷向肖权伸出大拇指。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像这样的突发情况,这几天肖权不知处理了多少次。

抢通道路、疏通道路、清理道路……从进入巧家县的那天起,肖权就和路“亲密接触”上了。从部队驻地往灾区行进中,沿路处处是悬崖峭壁,路窄弯急,大型设备行动缓慢。为了后续救援力量的通行便利,他预留少量机械,边走边对一些路段进行疏通。

地震发生后,从包谷垴乡通往受灾严重的红石岩村的路就被塌方的山体堵住了。人工抢修,因塌方体太大遥遥无期;机械施工,抢通设备一时又到达不了现场。怎么办?巧家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内一片焦灼。

正在这时,肖权带着推土机、挖掘机等数十台大型装备赶到了。得知第二炮兵部队到来,指挥部内一片欢腾,立即赋予他们抢通道路的重任。

肖权随李友成马上前往现场勘察。路不熟悉,就找来一辆安装了防滑链的地方吉普车当向导。车不能开的地方,就一步三滑步行。

呈现在眼前的一幕让肖权大吃一惊:山体塌方、滑坡比比皆是,巨大的山石横陈路面……路况之差、修建难度之大超出了他的想象。

指挥部告诉他们,仅从包谷垴到燕麦沟沿线5个村庄,就住着3000多户12000多名百姓。受伤群众急需运送出来,救灾物质急需输送进去,肖权没有退路,带领官兵立即投入战斗。

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联合作业,现场一片繁忙。经过7个半小时的连续奋战,先后清除塌方体和淤泥1000余立方米,终于在6日中午11时30分左右打通了这条生命线。救护车鸣叫,10余名受伤群众被迅速外送救治。

生命通道虽然打通了,但大型运输车辆还是进不去,最大的障碍就是地处青山村的一处悬崖,当地老百姓称其为“老虎崖”。

“老虎崖”位于大山半山腰。道路一侧是万丈深渊,深不见底,一侧是一块巨石,呈半拱状笼罩在道路上方,一些驾驶经验丰富的司机平时路过在这里也心惊胆战。

“必须啃下这块硬骨头!”肖权的狠劲上来了,再次受命领兵出征。

肖权带领的这支部队,历经多次重大任务考验,在国防施工、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屡建功勋,他对官兵充满了信心。

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悬崖,抢通方案只有两个:向外拓宽路基,但用时太长;向内炸石通行,但可能会引起山体再次塌方?

如何抉择?难题又交给了肖权。

他带着官兵研究地形地势,检测岩石成分,决定先进行弱爆,根据山体承受度再确定爆炸当量。

“轰……轰……”3个半小时后,随着4声巨响,道路被拓宽拓高,完全满足各类大型救援车辆的安全顺利通行。在场的当地群众纷纷热烈鼓掌,掌声中,排队等候在后面的40多辆物资运输车,第一时间将千余吨救灾急需物质送了进去……

在场的巧家县交通局副局长郑健激动地说:“拔下了这颗‘老虎牙’,救灾物资和救援行动就能畅通无阻了。”

这一战,使肖权“开路先锋”的美名在灾区传扬。

受灾群众和施工官兵喜笑颜开,肖权却想得更进一层,他综合筹划,按照“专业用兵、精准迅捷”的思路,把21台挖掘机、装载机等重型装备设置在各个险要路段,确保任务区内30多公里道路随时能通。

当地政府领导和群众赞叹:这个“开路先锋”,想得真周到!(完)

中新社巧家8月9日电 题:云南鲁甸震区:再远的距离也不能阻挡爱

作者:王艳龙

因一次地球的“打颤”,各界人士穿过金沙江支流牛栏江畔的大岩断崖,拔山涉险,抵达乌蒙山深处的红石岩村支援,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

八十公里乡寨亲

“大爷,您高寿?”

“我八十多了,你们大老远跑看看我,听我讲,辛苦了!”

在巧家县红石岩村红石岩小学里,彭兴巧9日开始了她第一天的志愿心理疏导工作。

彭兴巧是巧家县中寨乡的一名“80后”村官,本月3日临县鲁甸发生6.5级地震,导致巧家县69人遇难,其中包谷垴乡59人遇难(至5日)。得知消息,她报名志愿进入灾区服务。经历过简短培训后,她以一名心理辅导员的身份进入巧家受灾最严重的红石岩村,对灾民进行心理辅导。

“地震后,很多人产生焦虑情绪,我们就要负责听他们讲故事,适时疏导。”彭兴巧说,她的主要工作是听红石岩村灾民吐“烦恼丝”,引导他们走出阴影,憧憬未来。

红石岩村位于鲁甸与巧家县的交界处,旁边为牛栏江。地震中垮塌的山体在村庄脚边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几近成为孤岛,直至今早救援人员打通中断的空中悬崖山路。

彭兴巧所在中寨乡距离红石岩村80余公里,今早她与其他几名志愿者7点从县里出发,通过坐车和翻越山崖才进到这里。

“我们计划在这里呆上一个星期,尽可能为更多人提供简单的心理疏导。”彭兴巧称,虽不是专业心理辅导师,但乡情如亲情,她期待用培训所学知识帮助乡亲们。


两百公里“邻里情”

“巧家县与东川区相邻,我们就多了一份‘邻里情’。”站在红石岩村废墟上,东川区乌龙镇武装部长李学财正忙着拆除危房,为了挽救“邻居”的灾难,他和兄弟们已经战斗了6个日日夜夜。

东川区距离巧家红石岩200公里左右。鲁甸县6.5级地震发生后,东川区武装部160名救援队连夜赶赴灾区,成为最先到达巧家的外界救援队,给红石岩村的灾民带来了第一缕希望。

“我们接到通知,连夜赶到包谷垴乡,然后徒步奔走30公里才到达红石岩。”李学财称,在冒着余震赶赴红石岩村的路上,雨夜路滑,山体垮塌时有发生,救援人员经常摔倒,“危险路段都是趴着进来。”

到了红石岩村后,救援人员先从河边小组开始救援,将伤者沿着小路,抬上几公里高的高山顶上,外送就医。虽然救援困难重重,他们还是将30多名伤者外送出去,并在堰塞湖边刨出多具遇难者遗体。

“从来一直坚持到现在了,这份‘邻里情’、还有同胞情给了我很大动力。”李学财说,他们已经在帮受灾民众排危,等待为他们营造新家园。

事实上,东川区救援人员并不是这里的唯一战斗者,来自军队等部门的人员于今日打通了穿过大岩悬崖公路,通往乡里的唯一行车道路正式通车,医疗、民政等部门人员穿崖,踏着滚石进入村子,将救灾物资送抵达村民手中。

两千里父子情

20岁的陆燕友坐在红石岩小学门前,与父亲促膝相谈,场面温馨。7天前,因为地震,他做了人生中第一次“说走就走的回家之行”。

“当时打电话听说父亲受伤了,就想着早点回来看看他,这样心里踏实。”陆燕友告诉中新社记者,他在广州打工,听说家里有事,电话通知老板辞职回家。“走流程请假要好久时间,等不得了,只能如此。”

由于没有钱坐飞机,陆燕友购买了一张普通火车票赶回昆明,再辗转回家。他花了近三天时间才返回2000多公里远的家,见到老父亲。

“你不知道,看到他的第一眼,那种高兴中夹杂着悲伤的滋味。”陆燕友说,母亲多年前去世了,这次地震中的父子重逢,心情五味杂陈。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他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坚强。

陆燕友家里,除了父亲还有爷爷奶奶。孝顺的他,最近几天都在陪他们散心。“我告诉他们人没事,一切都可以重来。”(完)

中新网沈阳8月9日电 (李祥辉、白露、陶志平)今晚21时许,从沈阳军区联勤部某仓库发出的装有三台抢修车的平板列车,途经河北任丘站,正快速运往云南鲁甸灾区,支援当地抗震救灾。据悉,这是沈阳军区运往云南鲁甸灾区的首批抗震救灾装备物资。

8月8日傍晚,沈阳军区联勤部军交部门接到上级紧急通知,向云南鲁甸地震灾区发送一批抗震救灾抢修车辆。为在最短时间内把抢修车辆运往灾区,军区联勤部沈阳铁路军代处、某仓库等单位受领任务后,分工协作、联合响应、各司其职,紧张有序、快速准确地展开运载工作。沈阳军代处闻令而动迅即转入应急战备值班状态,第一时间启动应急运输保障方案,协调铁路部门组织车辆选扣,开行抢1次专列回送平板车。与此同时,沈阳军区某仓库也立即启动紧急发出预案,第一时间与沈阳铁路军代处取得联系,安排铁运计划,并及时做好车辆发出准备。当晚8时许,铁路平板车抵达军运站台后,仓库10多名官兵借着灯光快速组织车辆上板、定位、捆绑加固,不到1小时就顺利完成车辆装载任务,同时派出2名官兵负责押运。

8月8日23时56分,随着火车的一声长鸣,装载着三辆救灾装备的军用列车紧急驶出站台,火速运往云南地震灾区抗震救灾一线。(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