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您所在的位置: >> 国内>>国内热词>>云南鲁甸地震

中新网8月6日电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未来三天,云南鲁甸震区仍将有降雨,主要多为有阵雨或雷阵雨天气,雨量以小雨为主,局部有中到大雨。未来十天,气象干旱区的降雨将呈逐渐增多的趋势。

未来24小时,云南鲁甸震区为多云有阵雨或雷阵雨天气。同时,西北地区东部、四川盆地西部、黄淮中部、江南北部、华南南部、云南西部和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四川盆地西南部局地有暴雨或大暴雨(100~120毫米),上述部分地区并伴有短时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气象部门指出,自7月下旬以来,长江以北旱区先后出现了三次降雨天气过程,但由于旱区大部降雨少、气温高,旱情仍在持续。截至8月6日,河南、陕西中南部、湖北中北部、安徽北部、河北中部和东北部、内蒙古中部、辽宁南部以及甘肃东南部、四川盆地东北部等地存在中到重度气象干旱,河南中部达特旱。

预计未来十天,湖北、陕西、河南、安徽北部等气象干旱区雨水呈增多趋势,总降雨量有20~40毫米,陕西南部、湖北西北部等地的局部地区有60~120毫米。其中8日至11日旱区将有明显降雨过程,陕西、湖北等地旱情将逐渐得到缓解。但是,由于陕西南部和四川等地降雨强度较大,需注意防范局部地区旱涝急转,并做好防范强降雨可能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新华网兰州8月6日(记者 梁军)3日发生在云南鲁甸的6.5级地震已经夺走数百名同胞的生命,7万间民房倒塌,超过100万人受灾。面对突然降临的生死之劫,受灾群众奋起自救,救援力量争分夺秒抢险救灾,书写出一幕幕动人心魄的感人画面。

时间就是生命。第一天,震区乡镇的干部群众不顾自己受伤,来不及等待救援力量到达就用双手刨出埋在废墟下的邻居;第二天,一位“熊猫血”伤员急需手术,消息传开,伤员的用血很快就有了着落;第三天,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战士谢樵寻找受灾群众溺水失踪,寻找谢樵又成为群众牵挂的心事。

灾情就是号召,灾情就是指引。三天来,社会各界的爱心像潮水一样涌向灾区。志愿者、爱心募捐报名火热启动。运送捐赠物资的社会车辆在靠近鲁甸县城外排成长队,手臂系着红绸带的志愿者从四面八方赶来,为着尽快给受灾群众提供帮助。

在这场抗震救灾的接力赛上,大家各尽其能,给灾区群众带来强大的正能量。救援队员、志愿队伍、爱心捐赠者,都因心系灾区同胞而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块块切糕、一声声问候、一次次救援,化成民族兄弟浓浓的手足情谊。

从汶川、芦山再到鲁甸,美好家园屡被突如其来的灾害无情摧毁。但是,“最可爱的人”们总会及时赶到,用无言义举诠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情怀。他们中有舍生忘死的解放军战士,有夜以继日抢救伤员的白衣天使,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志愿者……这些不顾自身安危的无名英雄,奋战在抢险救灾的第一线,在废墟中托举生命,更为受灾同胞点亮希望。

与死神竞速,与灾情赛跑,让这场爱心接力抚平灾区群众内心的伤痛,带来前行的力量。不论你身在何处,请伸出你的援手,让爱心的“接力棒”不停传递下去。

新华网云南鲁甸8月6日电(记者 吉哲鹏)“我们想用自己的幼儿园为抗震救灾做点贡献,免费接收灾区暂时无法安置的学龄前儿童,为抗震救灾搭一把手。”昭通市昭阳区永红双语特色幼儿园园长杨永红告诉记者,幼儿园将尽己所能及提供免费的临时救助,为孩子们搭起一个“爱心港湾”。

永红双语特色幼儿园位于昭阳区永丰镇三甲村,距离鲁甸县20多公里。36岁的姐姐杨永红是院长,33岁的妹妹杨永萍是副院长。这对“姐妹花”开办的幼儿园成立于2002年,现在10多位老师带着6个班、200多个孩子,是当地规模较大的民办幼儿园。

杨永红告诉记者,鲁甸6.5级地震对幼儿园的影响不大。虽然已经是暑假,但还有60多名留守儿童每天要到幼儿园学习和玩耍。

“很多留守儿童已经在村里上小学,但他们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暑期也无暇顾及。我们就义务帮着照顾一下孩子,带着他们做作业、做游戏。”杨永红说。

2004年鲁甸地震、2012年彝良地震时,永红幼儿园就开展了对灾区的爱心捐赠。此次鲁甸地震发生后,眼看着救灾工作紧张开展,但杨永红右腿行走不便,不能去一线救灾让她很遗憾。

“鲁甸发生了灾难,全国各地的人都前来支援。自己作为一名昭通人,又是一名残疾教师,这么多年来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由于我不能到一线去救灾,只能和妹妹用自己的专长,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贡献一份绵薄之力。”杨永红说。

正带着留守孩子做作业的杨永萍告诉记者,幼儿园可以接收三四十名学龄前的孩子,为他们提供免费的食宿和照顾。

6日,已经有咨询的电话打到了幼儿园。“不管是三甲村的孩子,还是鲁甸灾区的孩子,我们都会一样地疼。希望这能够缓解政府抗震救灾的压力,缓解受灾群众的困难,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杨永萍说。

新华网云南鲁甸8月6日电(记者 刘新)在媒体报道鲁甸地震救援人员因缺乏净水,不得不以浑水泡方便面之后,另有媒体认为“浑水泡面”不实,更有人直指“宣传造假”。真相究竟如何?

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浑水泡面”一事属实,为当地群众在给养难以进入震中的救灾初期给救灾人员送上的热食。而随着道路逐步打通,救援人员和当地群众目前生活条件已得到明显改善。

引发质疑的“浑水泡面”图片拍摄于8月4日的龙头山镇龙泉中学。地震发生后,这里聚集了来自解放军、武警、边防、消防、特警等多方救灾人员,龙泉中学老师和部分村民也留在这里当志愿者。那一锅带着泥沙的水,正是志愿者们为救灾人员烧的。

“学校正在放暑假,但很多老师自发回来了。从4日早上起,我带着大家给部队煮点热的东西。”龙泉中学校长李明响告诉正在这里采访的新华社记者。

教师熊金华的女友杨云翠是当天的煮饭者之一。“看官兵们太辛苦了,我们着急,只能烧开水泡面,就用学校食堂的锅搭了两个临时灶台。方便面有官兵自带的,也有我们学校的。担心水不干净,我还特意往锅里加了很多生姜。学校里有些白菜,本来我切了要炒,看到大家太饿了,顾不上,也直接放水里煮了。”她说。

这些从自来水管接出的水因为掺杂大量泥沙而颜色浑黄。所幸,这种状况在龙泉中学救灾点并未持续太久。志愿者蒋虹秀说:“4号早饭和午饭的水都是浑的,到了晚饭时就有从外面拉进来的干净水了。”

对于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的救援人员来说,“浑水泡面”是难得的热食。


震后10分钟,武警云南总队官兵即携带各类物资装备向震中进发。随先遣队第一批进入震中的武警昭通支队政治处副主任胡河说:“山体滑坡,道路严重堵塞,距离龙头山镇还有十几公里,车没法开了。全体官兵奉命轻装徒步前进,随身只带了一点矿泉水和干粮。到达后忙着救人,没来得及、也没有条件吃饭。”

陆续抵达重灾区的救援人员们经历了相似的强行军。武警云南总队宣传处副处长罗祥富回忆说:“3日晚上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救人是第一位的,我们只能半路扔下车、扔下给养,只求早一点到达灾区。”

这些早期赶到龙头山镇的救援人员见证了“浑水泡面”一幕:当地群众架锅烧水,各方救援人员排队泡面。

“我们部队去吃的人不多,不是嫌脏,而是担心我们都去吃的话,老百姓就没有吃的了。”武警鲁甸县中队中队长康伟辉说。

4日晚上起,后勤物资陆续进入,各救援部队和灾区群众生活条件逐步改善。

武警救灾官兵5日开始吃上了热食,住进了帐篷。6日凌晨,官兵们人力运进净水设备,解决了喝水难的问题。武警云南总队后勤部部长杨波介绍说,随着道路打通,部队还将派来食品冷藏冷冻车、野战淋浴车和运水车,争取让救灾官兵三天内洗上热水澡。

“目前,救灾官兵的生活需求基本已得到满足。”杨波说,尽管大宗物资一度滞后于人员抵达灾区,部队仍以较强的自我保障能力全力投入救灾任务。

新华网云南龙头山镇8月6日新媒体专电(“中国网事”记者)“我不知道我家所属位置在地震带上,没想到会发生这么大的事。”云南昭通市鲁甸县龙头山镇翠屏村的赵明旺今年38岁,他在2012年新盖的两层小楼在这次6.5级的地震中基本完全垮塌。

其实赵明旺并不是不知道他家位置在地震带上,他也不是完全没有经历过地震,他只是不知道“地震带”的含义就是可能发生强烈地震。

房子抗震能力的提高没有跑赢更大级别的地震

赶赴现场的“中国网事”记者看到,不管是砖混结构,掺杂了少量钢筋的儿子的新房,还是在新房隔壁的土木结构的父亲的老房,都在此次地震中垮塌,老房更是几乎粉碎。

村里其他人的房屋基本也全部被毁。万幸的是,地震发生时,绝大多数村民都在山上采摘花椒,而没有待在“危险的房子”里。

不过,这个5600多人的村子里依然失去23条曾经鲜活的生命,还有56人重伤。

经历了这次悲痛,从来没有接受过防震演练的赵明旺等村民终于意识到“地震带”的真正含义。

而这种意识,明明在2003年时就该树立。

2003年11月15日凌晨2时49分,鲁甸县发生5.1级地震,造成4人遇难,14人重伤。地震专家解释说,尽管震级不高,但是地震距地表浅、当地房屋抗震能力差是主要原因。

11年后,还是因为这些原因,截至6日16时,云南鲁甸6.5级地震已造成589人死亡。很多人死在了倒塌房屋的废墟下。

在地震多发地区,平时遮阴挡雨却没有抗震能力的房屋实际上等于一颗颗定时炸弹。

最令人遗憾的是,11年来,当地房屋抗震能力的提高却没有跑赢更大级别的地震。


“不舍得花这么多钱盖房子,也拿不出这么多钱”

“因为贫穷。”龙头山镇人大主席李昌虎告诉记者,鲁甸县是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区县,农民人均收入低,根本就没有办法修盖符合抗震要求的房子。

“这几年由于村民外出打工,积累了一定收入,村子里有钢筋的房子才盖了一些,但是村里60%房屋还是砖瓦结构。我们也没有办法强制要求。”李昌虎说。

鲁甸县经贸局局长蔡明告诉记者,其实在鲁甸2003年发生地震后,县里就出台过补助抗震房的指导意见,达到抗震效果的村民新建房屋,县里将给予一万元补助。

“但是根本就没有推广开来。符合要求的抗震房要十几万元,这一万元的补贴在村民看来是杯水车薪,根本就不划算。”蔡明说。

一位基层干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60平方米的抗震安全房,仅圈梁和构造柱就需要2万元,山村农村建房的交通成本和人工费用比平原高,每平方米需1000元至1500元,最少投资6万元。而且农村家庭生产要求大于生活要求,建房面积往往大于60平方米。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数字是,鲁甸县农民人均年收入为4300元,近60%的农民每日生活费不到7元。

“平时很难意识到抗震房关键时刻会起到救命作用。村民们不舍得花这么多钱盖房子,也拿不出这么多钱。”蔡明说。

在昭通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上,由当地住建局于2013年10月10日发布的“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建设专报2013年第7期”显示,昭通市11个县的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信息录入情况排名、开工情况排名、竣工情况排名等统计中,鲁甸县均是倒数第一。

在昭通市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竣工情况排名表中,鲁甸县的竣工率仅有0.08%。即使是排在第一的盐津县,也仅有22.75%。

住建局在发布信息的最后一段写到,农危改任务下达到各县区的建设时间已过半,但各县区2013年农危改竣工率均较低,请各县区务必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狠抓落实,确保2013年12月31日完成2013年农危改建设任务。

这项旨在保证群众安全的救命工程,在一些仍然住在土坯房、茅草房的困难群众眼中,却是又盼又怕。

而昭通市的地方财政也吃紧,2013年度预算支出只有260亿元,拿不出太多钱来补贴辖区内410万农村居民。


地震灾害损失近80%在农村,如何破解?

记者在灾区看到,有抗震设计的一些楼房确实没有倒。

在震中龙头山镇,土坯房大多坍塌了。但就在一片废墟旁,6栋采用了抗震设计的小楼屹立不倒。

鲁甸县龙泉中学内,一座1992年建成的教学楼由于缺乏抗震设计全部坍塌。而学校2009年用国家专项拨款建成的抗震教学楼和宿舍楼依然坚挺,只有小部分墙体开裂。

根据中国的防震减灾规划,2020年前后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应能够抗击6级左右地震。

“但在云南,尤其是偏远的州市,基础设施尤其是民房基本是不抗震的。”云南省地震局地震防御处处长张俊伟说。

同样由于资金紧张,云南震区道路缺乏抗震设计,毁坏严重,救援力量进入困难,打通生命线一度成为救灾最严峻的任务。

“跟山东、浙江省份一些富裕的农村相比,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份的农村相对贫困,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仍然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说。

中国西南地区地处喜马拉雅地震带,自1976年唐山地震以来,中国经历的大地震几乎都发生在西南部。然而,人口稠密的西南诸地却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

西南地区贫困人口大多数居住在高寒边远的深山或干旱缺水的谷地,很多地方还是长期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扶贫开发的难度非常大。

此次发生地震的云南省2013年人均GDP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0%,是上海的四分之一。

除了区域发展不均,城乡贫富差距也制约中国提升抗震能力。根据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评估,近五年的地震灾害损失近80%在农村。

“需要改造的云南农村危房数量仍然居高不下,农村的房屋抗震性差几乎是普遍现象。要彻底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国家政策倾斜,也要寻找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办法。”一位云南的基层干部说。(执笔记者:高洁,参与采写:徐蕊白靖利李放 吉哲鹏 罗鑫)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云南鲁甸县龙头山镇龙泉村的甘家寨组一居住点在地震时被垮塌山体整体掩埋,龙泉村村主任6日表示,有50多人被山体完全“淹没”,目前,武警官兵已经前往救援。

龙泉村村主任邵发平说,甘家寨分三个自然居住地,中间的一个被滑坡的山体吞噬,连同在山坡上摘花椒的以及在家中的,一共50余人被埋,据悉,村里其余的100余人已经转移。

记者了解到,因整个村庄完全被掩埋,救援工具的缺乏使得甘家寨的村民无法展开自救。而且通往甘家寨道路破坏严重,昨天最早到达甘家寨的救援队因救援装备的缺乏同样无法展开救援。

再来关注卫生防疫方面的消息,记者今天从云南省疾控中心获悉,鲁甸地震灾区尚未先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目前灾区已经有249民专业防疫人员正全面开展各项防疫工作。

据云南省疾控中心主任陆林介绍,鲁甸地震灾后疾病流行风险总体较高,主要是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病,如痢疾、甲肝、伤寒、流感、麻疹等,目前震区尚未发现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据民政部网站消息,据云南省民政厅报告,截至8月6日10时30分初步统计,云南昭通鲁甸地震已造成589人死亡,9人失踪。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公里。据云南省民政厅报告,截至8月6日10时30分初步统计,地震造成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昭阳区、永善县和曲靖市会泽县108.84万人受灾,589人死亡(鲁甸县504人、巧家县72人、昭阳区1人、会泽县12人),9人失踪(巧家县9人),2401人受伤,22.9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2.58万户8.09万间房屋倒塌,4.06万户12.91万间严重损坏,15.12万户46.61万间一般损坏。

此外,地震还造成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1.55万人受灾,7200余人紧急转移安置,700余户1500余间房屋严重损坏,2800余户7000余间一般损坏;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宁南县、金阳县1.16万人受灾,近100户500余间房屋严重损坏,400余户2000余间一般损坏。

具体灾情正在进一步核查统计中。

 

【环球时报记者马俊】在这次救灾中,有关“震中食品匮乏,救灾官兵用浑水泡面充饥”的一组图片格外令人揪心。环球时报记者5日就此向前方救灾部队求证时得知这是一则假新闻。一名前方救灾部队的负责人向《环球时报》记者确认,经查证,没有发现救灾过程中出现相关情况。

该负责人还说,网传图片中用如此浑浊的水泡方便面明显不符合常理,“不管谁煮开水也会选尽量澄清的水源”。他表示,前方救灾部队携带有净水设备,不会胡乱饮用不卫生的水。他呼吁,前方部队正在忘己的全力救灾,请后方不要误信这种别有用心的图片,以免伤害救灾部队的士气。

——云南鲁甸地震,抢通“生命通道”!

(节目导视)

记者:

现在还紧缺哪些药品呢?

翠屏村卫生站医生:

就是像一般的消炎药,然后就是像那些一般皮外伤这些药。

解说:

食品缺,饮用水缺,药品缺,账篷缺,防雨保暖物资缺,专业的设备缺,救灾物资设备的缺乏不是因为真的缺,而是运输通道被阻断。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昆明勘测设计院副总工程师 魏植生:

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人都过不去。

解说:

食品药品空投,重伤员空中转移,地震震中龙头山今天实现了第一次空投,作为运输主力的公路交通,挖了堵,堵了挖,便捷的空中运输又能否成为新的生命通道?《新闻1+1》今日关注云南鲁甸地震,抢通生命通道。

主持人 王宁: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进入今天正在直播的《新闻1+1》。应该说这两天我们的心都被云南灾区的人们牵着,此时此刻距离云南鲁甸地震发生过去了53个小时,而距离整个的救援黄金72小时的最后期限已经越来越近了,我们看到今天下午的2点半最新的数据统计,在这次地震当中已经有410人遇难, 108万人受灾,可问题就是,救援就是救命,可这救命的路却一直都通不了,是什么原因让这条路一直堵着呢?我们来看两个原因,第一个,是我今天特别在云南的昭通市鲁甸县委宣传部的官方微博上所看到的两张晒出来的,手写的车牌号码,还配上了一句话,说“从鲁甸县通往灾区的公路上,请以下的这些车主及时地挪开,保障交通的通畅,有抢通生命线的大件物资通过,大家一定要帮忙转发。”也就是说这些车辆堵塞了运送物资的路,而我们也看到在这些车牌号当中,也不乏救援的车辆,就像芦山地震一样,我们也看到了救援车辆反而成了这次救灾过程当中的一个添堵的麻烦,这样的讨论其实在芦山地震的时候就一直不绝于耳,可是到今天这件事还依然是我们的焦虑,所以我们还是要在这儿再多一句提醒,很多的时候虽然我们不能够到达现场,但是真心守望的力量更加强大。

这是人为的原因让路堵了,还有就是当地的环境原因,因为泥石流,因为一些滑坡,包括大雨还有地势的原因,让有一些路是抢通了又堵了,堵了之后再抢通,然后再次被堵。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道路,在这些道路上我们看到我们的救援人员是历尽了千辛万苦,可到现在还是没有太多好消息传来,比如说在震中龙头山的方向,这个龙泉河的战备钢架桥现在正在架设当中,龙头乡境内的施初村也就是在这儿,这条道路也在抢通,包括在龙头山乡境内的八宝村,还有西屏村、龙井村,还有银屏村,我看到下午4点钟发布的,道路抢通还在继续。最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一条这样的路,用红笔勾出来的是省道101,这条通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通道,在昨天我们看到这条通道还有十八公里被堵着,但是今天还好,有一些变绿了,就是打通了,但是依然有三公里是红线,这三公里的堵点当中,我们的记者正好也在现场,我们看一下现在这三公里的堵点情况怎么样了,我们连线一下本台记者邢彬,邢彬你好。

云南鲁甸·本台记者 邢彬:

你好。

主持人:

现在这三公里的堵点有没有更多的推进?

邢彬:

这个三公里的堵点,其实是相当于下午来讲4.8公里以后,到目前已经又往前推进了,到现在昭巧线路由鲁甸镇通往巧家镇,靠近牛栏江桥最后几公里的堵,现在只剩下三公里的拥堵位置。虽然现在天色已晚了,大家看我身后手指的位置,虽然没有灯亮,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已经停止了抢通公路,而是说下午的施工是在那个,我手指的位置,在进行施工,目前那边路都已经被抢通了,而现在那个救援点已经绕到了山头的后方去进行救援,而且在我的右手方向大家可以看到,由于前方是更加靠近了震源地带,所以前方的道路情况已是更加复杂,比如说路面比较湿滑,再有一个报废的车辆也比较多,所以巧家县的道路部队还在往前方调运重型的设备去增援前方的抢通工作。


主持人:

抢通工作到什么时候有一个大概的时间预期能够通路?

邢彬:

我下午见到了云南省交通局的局长,他说现在正在全力地抢通,他预计大概明天左右整个昭巧县就可以全县打通了。

主持人:

我们看到特别吃力,是一公里一公里在往前推,在这种情况之下,物资能进去吗?怎么进呢?有可能吗?还是完全没可能?

邢彬:

目前来讲,物资如果走陆运的话,走汽车路的话,通过巧家向这次地震的震源龙头山镇方向运的话,目前为止还是不可以的。

主持人:

谢谢邢彬。刚才我们的记者是通过现场的一些非常详细的说明告诉我们,如果这条路通不了的话,物资就没有办法进入,所以现在当地灾区的人们还是面对着一个物资短缺的情况,当然还有生命急需救援的危急时刻,现在灾区到底缺一些什么呢?我们在截止到今天做节目之前特别做了一些梳理,通过短片看一下。

云南台记者 王正民:

账篷还是一个缺少的,而且我们了解到,灾区还缺少水,以及食物。

解说:

昨天,这组图片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在鲁甸地震灾区龙头山镇的龙泉中心,因为地下水和自来水的浑浊,救援官兵也只能用浑水泡面煮饭充饥。而就在今天下午3点,成都军区云南鲁甸抗震救灾官方微博发布消息说,浑水不再浑,成都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向重灾区一次性发放净水消毒片2000人份,经过消毒净化并沉淀后的山泉水可以烧开后饮用。这样的消息无疑让灾区的部分用水得到了暂时性的缓解。然而在一些偏远的村庄里,用水仍然是个大问题,今天下午,龙头山镇龙井村村民就向我们讲述了他们现在的生活状况。

毛权 村民 云南省鲁甸县龙头山镇龙井村:

地震了,水没有了,现在喝水的问题就是自己去找一点,有时候在别人家的水池里面看看,如果说没坏的话,里面还有一点。

解说:

鲁甸县龙头山镇龙井村距离震中直线距离约8公里,今天下午村民毛权说,目前救援队还没有到达村里,除了缺水,吃饭也成了问题。

毛权:

自己家里面的东西都是拿出来吃了,像房屋没有倒塌的,自己冒着生命危险进去,把它给拿出来,大伙一起吃。像这个时候吃了,那下午的生活又怎么办,又要到哪里去弄。

解说:

因为村中的房屋大多在地震中倒塌了,毛权现在都睡在外面,连日来的雨水天气又给他和村民的生活增添了麻烦。

毛权:

现在我们都是拿一捆塑料布搭起来,晚上的时候人都在下面,只要一下雨,外面的被子都会全部弄湿了。

解说:

毛权说,正是因为公路不通,救援队伍和物资进不来,村民们目前的生活也只能依靠自救。目前在地震灾区,堰塞湖山体滑坡和公路运输线被堵塞,成为了影响灾区救援的主要因素。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副主任 罗建军:

堰塞湖离咱们的震中龙头山镇有8公里,是位置偏东,24小时之内,它的水位高已经涨了30米高,所以是相当危险的。

解说:

龙头山镇牛栏江红石岩村附近目前已经形成堰塞湖,与2013年获取的影像对比,水面面积已经是日常水位的三倍,而通往堰塞湖的公路也被阻断,导致机械设备无法进入堰塞湖进行抢险。

罗建军:

整个这条公路这边就全部被堵上了,要疏通它,应该是有相当大的困难,这是一个小车队,就被两头的滑坡全部给拦截住。

解说:

而对于那些已经被送往医院的伤员来说,他们的医药物资也并不充裕。

左翼 云南省鲁甸县人民医院志愿者:

现在医院最缺吃的和穿的,药物也缺的,像绷带这些。

解说:

正在医院做志愿者的左翼今天下午,也通过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委宣传部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医院现在缺少志愿者。

左翼:

因为我在县医院帮忙,然后志愿者太少了,大量缺男生。


主持人:

我记得我曾经在一本小说当中看到过一个作家描写说,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最悲痛的事情就是你看你的同伴在远处他倒下了,你却来不及救他,其实现在我们就看着有很多很多的同胞,正在地震灾区经受着这样时间的考验,他们自己在跟时间抵抗,在赛跑,可是我们却帮不了他,我们来看看现在他们到底还缺点什么,我们能为他们做一点什么。我们特别做了一个梳理,我们先来看,现在灾区最缺的,刚才短片当中也说到了,账篷、棉被、毛毯、衣服,简而言之就是防雨和御寒的,因为我们特别查阅了资料,截止到今天晚上8点钟,未来三天鲁甸地区的天气是多阵雨或者是雷阵雨,局部地区可能有中到大雨,因为河水被地震所污染,所以饮用水非常缺乏,食品、药品不用说了,因为路断了,所以东西进不去,而专业的救援队伍和设备也没有办法进去,虽然我们知道现在我们国家已经有了非常专业的直升机,可以有非常大型的重型的机械可以调进去,但是因为直升机目前为止也没有办法到达现场,有一些重型的直升机没有办法具体地把这些救援的队伍和设备放进去,所以这个是非常缺乏的。

当然我们也看到现在的鲁甸县的龙头山镇的灾民集中安置点的情况,我们赶快来连线一下本台记者韩逾昊,因为他现在就在这个安置点,这个安置点也是这次地震灾区当中最大的一个安置点,我们看看那儿现在缺乏物资的状况和医疗的状况怎么样。韩逾昊。

云南鲁甸·本台记者 韩逾浩:

王宁你好。

主持人:

你好,我想知道现在因为这个路不通,物资没有办法进去,安置点人们的情绪还好吗?大家是怎么样来面对这些的?

韩逾昊:

好的,正像刚才说的,龙头山镇现在非常缺账篷,缺到什么程度呢,在我现在所在的最大安置点,一共有大概130顶账篷,里面安置了有1100名受灾群众,但是这里的工作人员告诉我说,整个这个镇上大约差不多有6000名受灾的群众,可想而知这个账篷缺。大家住进去以后,条件现在什么样呢?我们现在进一个家来看一下,你好,我们进来采访一下,是这样的,我们进到家里面看一下,首先照明是能够保证的,这个电力供应在每家每户现在都有一个电力的照明,但是如果想比如说给手机充电,这些其它的用电器现在是没办法保证的。现在只能够保证照明,如果家家户户都用电器的话,现在电力的负荷是达不到的,因为没有那么大平方的线来供给电力。

另外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受灾群众他们住的基本上都是这种用砖头垫起来,垫到木板上面的床,根本就不是一个正规的床,所以现在来说最缺的就是账篷、床,还有一些电线。说完住,我们来说一下吃,现在都说这里缺食物,目前来说在灾区现在能够选择的食物只有方便面和大米粥,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灾民他们会自己准备一些比如说咸菜,或者一些调味品,从外面买的,来改善一下自己的饮食,其他还没有其他的选择。但是从今天开始,由于直升机大量的投运救灾物资,现在来说食品是能够保证的了,虽然可能吃的不是太好,但是能够填饱肚子了。另外一方面,现在公路运输还是无法抵达到灾区,所以一些大件的,比如我们刚才说的床、账篷,还有蔬菜,还有棉被,现在都没有办法抵达到灾区,只能通过直升机。

主持人:

谢谢逾昊,刚才通过现场的画面我们看的特别清楚了,虽然说吃的已经有了,虽然单一,但是廖胜无几,但是没有床,没有垫,没有账篷,包括医疗的设备也非常的简陋,这都是不言自明的事情,所以我们看到,在这个地震发生之初,云南昭通市委书记刘建华特别说到的,比如严重的伤员转运的困难,道路抢修的困难,物资的缺乏,还有严重缺乏专业的救援队伍和设备,这些到今天三天过去了,其实还有很多很多都没有解决,所以下面我们要赶快连线一下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医疗专家李向晖,我们知道他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医疗专家,他曾经先后参与了多项国际的救援,包括海地的地震,玉树的地震,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专家,我特别想请教一下您,李医生。

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专家 李向晖:

你好。

主持人:

我们看到每一次在尤其是地震发生的时候,最容易断的就是公路,可往往我们最最依赖的就是公路,难道就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有第二条途径吗?

李向晖:

现在的国际医疗救援的趋势是航空医学转运,其实无论在地震、海啸、洪灾之类的,对道路的破坏都是很现实的,而且短期内对道路的修复是不太现实的,那么航空医学转运就成为了一种最有效的救援运输途径。比如我们在印尼海啸救援的时候,我们人是坐C130运输机到了灾害现场,而有一部分设备是经过陆路运输的,陆路运输要整整晚到了48个小时,这就说明航空转运是一个有效的救援途径,可以使伤病员得到最好、最快、最安全的医疗救治。

主持人:

我想让您简单说一下这个航空转运在技术层面上有难度吗?要想实现它难吗?

李向晖:

航空医疗转运,其实现在最直接有效的是直升机的救援,垂直的空运能力对救灾快速反应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解决交通瓶颈问题,这点从航空器来说,有翼飞机还有旋翼飞机,就是直升机,那么直升机起降条件要求的并不高,有篮球场大小的地方就行,对于医学航空转运,它在直升机上可以进行一些改装,比如加一些心电监测设备,加一些呼吸机,还有氧气之类的,这样就可以改装成卫生飞机。它在运输过程中可以把一些血制品,需要急救的药品,包括灾害救援的医务人员,给他运到灾区,然后再把危重伤员通过直升机再转运出灾区。

主持人: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一般地震的第二天或者第三天,我们会有一些航空的物资的投放,包括运输伤员,但除此之外,刚才您所说的到在飞机上能够治疗伤员的我们好像还没有看到。


这个在美国和德国都有叫空中ICU,相当于我们在医院里的危重病房,它有很多的比如说电子设备,包括医疗设备、除颤器、呼吸机都可以装到飞机上,对直升机或者运输机进行一定的改装,一般来说像直升机,像黑鹰直升机这种小型的可以运载一到两名危重伤员,如果像C130这种比较大点的运输机,它运七八名危重伤员都是可以的,这在国际救援中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很实用的一种运输方式,它可以实现一个伤员的危重伤员的无缝衔接。

主持人:

没错,可以在空中就可以治疗他了,救命真是。

李向晖:

从灾害现场快速的检伤,快速处置,然后上飞机,在飞机中再进行进一步的处置,然后下来以后再到医院。

主持人:

谢谢李医生,确实您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知道其实现在的生命第二条通道,空中通道如果是一个便捷的、系统的、完备的话,将会有多少生命而因此得救呢,在这次地震的第三天,我们看到我们的空中通道也打开了,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我们通过短片了解一下。

解说:

交通中断,通讯中断,电力中断,位于震中龙头山镇的八宝村,因此一度成为孤岛,然而在今天,针对八宝村的空中救援通道终于得以启用,上午近10点,随着天气转晴,满载救援物资的直升机从云南昭通机场起飞,救援人员此行的任务,不仅是向八宝村孤岛空投物资,更要初步对八宝村附近的堰塞湖进行勘测。

成都军区13集团军某陆航旅副参谋长 唐春:

堰塞湖的水位是每小时涨一米,现在这个八宝村可能大半个村子都没有了,转移了三千群众,昨天已经转移出来。

解说:

而经过几番勘测后,直升机也终于在八宝村找寻到了合适的空投地点,下降到距地面50米左右的距离后,成功空投了食品和水。

本台记者 刘峰:

今天下午,直升机载着账篷、药品等更多救援物资进灾区,并扩大空投范围,还将继续通过空中救援通道转运重伤员。

解说:

果然,直升机随后又对八宝村的重伤员进行了转移,村民司得祥的爷爷就是其中之一,这位老人被滚落的石头砸伤了腰部。

八宝村村民 司得祥:

在救护车很困难的情况下,他们能派飞机过来,把我们送到很好的医疗部队去。

解说:

经过20分钟的飞行,直升机到达昭通机场,转运伤员的救护车早已在此等候,司得祥的爷爷被医护人员送上救护车,转运到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除开八宝村,今天成都军区的直升机还针对鲁甸灾区的其他地区进行了物资运送和伤员转运。

本台记者 张颖:

在这架直升机上,总共装载了120箱方便面,还有55箱矿泉水,以及一些像压缩饼干之类的军用食品,总共是1.5吨。刚才我们的飞机是紧急降落在鲁甸一所小学门口的临时降落点,仅仅用了10分钟的时间,把物资卸下之后,再把伤员抬上飞机。那么现在我们总共是搭乘了七名伤员和他们的家属,而他们大多数是被石头砸中导致骨折,在当地没有办法进行完全救治的伤员。现在我们把这12名伤员再运送到昭通机场,在昭通机场四辆已经等待在这儿的120急救车,现在把伤员紧急送往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而我们看到在另外一边,一架东航的客机已经等待在这儿,据我们了解这架客机是经过改造等待转运比较危重的病人,直接运往昆明的医院进行救治。

解说:

为了保证空中通道的畅通无阻,今天成都军区紧急调用10架直升机,而明天这些直升机还将全方位进行救援。

成都军区副军长 马雄:

下一步的重点,一个是食品,第二就是药品,药品将在下一步还会加大,作为我们下一步重点的一个方面的内容。

主持人:

我记得在战争当中直升机是首战选我,选我必胜,而这能不能用在我们的救灾当中,我们要特别连线一下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的副秘书长金磊,金秘书长。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 金磊:

你好。

主持人:

我们看到跟国外的一个对比,比如说美国在全国的救援飞机能够达到一万架,时间能够10分钟就到,德国更是全国有49个点,15分钟就能到,我们国家要想建立一个长效的一个机制,还需要什么?

金磊:

应该说交通工具,这个作为交通工具在灾害救援中最有效的方式,应该说是立体的空中救援,我们记得汶川大地震第一个运出伤员的是靠直升飞机,第一个将药品和食品送进灾区的是直升飞机,在关键时刻又是米-26直升机将推土机、挖掘机等大型的机械设备运到了堰塞湖的上空,应该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这样的一种立体救援的机制,国家应该建立中国航空救援队,已经迫在眉睫。

主持人:

能够让这样的救援队准军事化,能够系统化,也是让它形成长效机制的一个首选。谢谢金秘书长。其实今天我们通过一整期的节目说到现在灾区打通生命通道的重要性,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做到无论你在哪里,我们都能找到你呢?空中通道。当然我们也向现在所有参与救援的所有的官兵说一声,你们辛苦了,向你们致敬,也希望我们的灾区能够平安。感谢收看这一期的《新闻1+1》,我们明天不见不散。

中新网衡水8月5日电 (崔志平张占祥)河北省衡水市委宣传部5日透露,在得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后,被誉为“大爱仁医”79岁高龄的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吴殿华迅速赶赴灾区。吴殿华一行于5日抵达鲁甸县城之后,马不停蹄赶往鲁甸县人民医院登记报到,短短一上午的时间,吴殿华诊治伤病员达53人。

当日,白发苍苍、腿脚有些不好使的吴殿华走进鲁甸县人民医院报到时,立即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医院负责人感慨不已,“吴老这么大岁数了,不远千里赶来奉献爱心,着实让人感动!”

外科医学专家、“老本行”吴殿华很快就被委以重任,负责重伤病员的诊治工作。“业务熟练”的吴殿华很快进入了角色。听诊、开药、打绷带……吴殿华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短短一上午的时间,吴殿华诊治伤病员达53人。

龙头山镇8岁小姑娘朱晓蓓,家里房屋全部倒塌,弟弟被砸死,自己也被埋一个小时,头部外伤,脚骨骨折,初次经历如此劫难,小姑娘精神受到很大刺激,眼光呆滞,不言不语。吴殿华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仔细为孩子诊治换药,还为她讲起自己数次抗震救灾的经历,鼓励孩子坚强面对灾难。在吴殿华的悉心诊治下,小姑娘目前已脱离生命危险,心情也开朗了很多。

吴殿华介绍,来院就诊的伤病员以孩子和老人为主,这让他很揪心。伤员越来越多,由于鲁甸县人民医院的救治条件有限,很大一部分伤病员被转往昭通市中医院进行救治。

5日下午,吴殿华一行被医疗救治指挥部“转移”到昭通市中医院开展救治工作。

1936年出生的吴殿华,现任河北省冀州市职工医院院长。从上个世纪的邢台地震、唐山大地震,到本世纪的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以及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吴殿华全部参与了救援。见证中国半个多世纪抗震史、救灾史的吴殿华,也获得包括“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在内的诸多荣誉。1960年以来,他先后受到刘少奇、周恩来、胡锦涛等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完)

云南会泽救灾井然有序妥善安置受灾群众5000余人

  图为被安全转移的灾民正在有序地等待安置 会泽县委宣传部供图 摄

  图为救援官兵为受灾民众送来热饭 会泽县委宣传部供图 摄

  图为被妥善安置的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吃饭 会泽县委宣传部供图 摄

中新网会泽8月5日电 (和晓莹)5日,“8.03”地震发生第三天,作为此次地震重灾区之一的云南省会泽县抗震救灾井然有序地进行。帐篷、棉被、粮食、食品、药品、饮用水等救灾物资陆续运往灾区,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住处、有衣穿、有水喝、有医疗、有秩序。

8月3日下午4点30分,突如其来的地震造成会泽县12人遇难,370人受伤,近14万人受灾。其中会泽县纸厂乡江边村新发小组受灾尤为严重,土木房屋几乎夷为平地,12人死亡,村民秦音荣家5口人,有4人遇难。

地震发生后,相关部门立即启动救援工作,两天时间里,共调运救灾帐篷998顶,救灾棉被6500床,彩条布500件,折叠床1000张,救灾大米2000公斤以及其它救灾所需物资。受灾最为严重的五个村民小组村民,大部分被转移到乡政府所在地的纸厂中学、罗别古小学等安置点妥善安置。

“地震来得太快,家里什么东西都没拿出来,幸亏政府和救援部队,现在才有热饭吃。”顺利住进帐蓬的村民熊平彩排起长队,和其它受灾民众一起有序打饭,然后围坐在餐桌上香喷喷地吃起来。

4日晚间开始,曲靖军分区组织马龙、富源几个武装部投入8辆餐车,每天为灾民安置点的村民们送来热饭。

截止5日11时,救援队伍已在灾民安置点搭建救灾帐篷162顶,发放棉被1000床,大米1650公斤,方便面150件,矿泉水250件,应急包500个,折叠床100张,妥善安置受灾群众5000余人。(完)

中新网鲁甸8月6日电(王艳龙)记者5日晚上11点左右从云南鲁甸地震震中龙头山镇返回鲁甸县城行至3公里处,一片巨大滑坡体将5日下午抢通的这条道路阻断。目前,2台挖掘机正在全力作业,连夜打通生命通道。

云南公投昭通管理处处长助理吕飞荣告诉记者,在巡查时发现此处有垮塌迹象,遂调2台挖机准备,10点50左右发生垮塌,塌方量约2500方。他称,全部清理完这片塌方体大约需要2小时左右。

吕飞荣说:“从龙头山到沙坝的路上,这样隐患点还有10多处,其中有的悬石,如果发生余震就有掉落危险。”现正与爆破公司联系爆破,排除危险,尽快打通进震中唯一通道。(完)

中新社鲁甸8月5日电 (记者 王林史广林)8月5日下午,距离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已过去48小时。远在上海的心理医生“静观天下”通过微信朋友圈发起呼吁,召集心理医生前往云南为灾区民众开展心理辅导。

这一切,在2000年以前是无法想象的。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系该省14年来最大的地震。不期而至的灾情几乎在发生同一时间就通过各种渠道向外界传播,快速传递的信息让全世界将目光聚焦云南鲁甸。

开辟陆空立体救援通道

灾情就是动员令,地震发生后来自全国的救援迅速展开。公安、消防、解放军、武警、医务人员、志愿者……上万人当日即奔赴地震灾区。深处乌蒙山腹地的昭通鲁甸,素有“咽喉西蜀”之称,道路条件甚至比“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更为艰难。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建设,当地四通八达的公路成为快速抵达灾区的关键。然而,余震不断、暴雨不止、泥石流倾泻,前往重灾区的多条道路中断,救援队伍被阻在中断的道路面前。为了加快速度,东方航空加开救灾航班加速向灾区投送救援力量、祥鹏航空开辟空中救援通道为灾区运送救灾物资;昆明铁路局、成都铁路局救灾专列不断驶入昭通火车站;成都军区陆航团的直升机4日降落在地震震中龙头山镇……一个立体救援通道正在鲁甸地震灾区形成。

实施多元救援效率高

截止5日下午,解放军、武警部队已派出官兵7900余人、民兵预备役1900余人、车辆机械860余台、直升机10架进入鲁甸灾区救援,共搜救群众280余人,转运救治伤员660余人,搬运遇难者遗体182具,转移安置群众9580余人,搭建帐篷600余顶,运送物资800多吨,清理废墟200多吨,抢通道路30余公里。

道路不通,1300多名交通保障人员迅即投入抢修保通,救援人员通过肩扛手抬徒步进入重灾区。5日下午17时,鲁甸县城通往镇中龙头山镇的公路抢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纷纷调运应急通信物资赶往灾区,并从各地调应急通信车保证灾区救援通讯工作;电力中断,电力部门携带发电机、高杆灯连夜徒步赶赴震中,安排周边县区供电公司做好医院保供电工作。

从云南省内和周边四川、贵州等地赶来的医疗救援队伍共救治伤病员1195人,已转移红石岩电站堰塞湖影响区域群众690户3316人。在保障抗震救灾通讯顺畅的前提下,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开通免费寻亲服务和报平安热线,目前已提供了600余人次灾区群众免费寻亲服务。

全媒体聚焦灾区传递中国力量

除了受灾民众和救援人员,在灾区最多的恐怕就是来自各地媒体记者。几乎在每一个受灾点,在每一个救助站都可以看到忙碌的记者们,照相机、摄像机、笔记本、录音笔、海事卫星电话、直播车全体上阵,一条条采自灾区一线的信息向外传递。电视直播、电台连线、报纸头条、网络专题、新闻客户端、新媒体推送……鲁甸地震灾区通过全媒体快速向外传递。

网络、通讯拉近了震区与世界的距离。众多网友在网络上呼吁为救援车辆让行的同时,捐资、赠物、献血……社会各界的爱心涌向震区。救援进入第二天,网友的呼吁变成了“由于灾民不断抬出伤员,请所有车辆除120以外,全部禁止通行,请大家给生命让行!让伤员得到救治!”

每一次灾难面前,全国人民都形成了抗击灾难的合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支支肩负不同使命的队伍驰援,表现出顽强的战斗力;党和政府卓越的组织力将全社会力量凝聚起来,这就是“中国力量”!(完)

中新社鲁甸8月5日电 题:云南鲁甸地震受灾民众:“我要赶紧去帮助别人”

作者 王艳龙

把妻子送到鲁甸县人民医院救治后,冯忠清5日一大早便来到该医院院子里找急救车,准备搭便车回村里,协助外来救援人员抢救被埋村民。

46岁的冯忠清是鲁甸县龙头山镇营盘村村民。两天前的地震导致他家房屋倒塌,妻子、儿媳、孙子被埋受伤。3日下午,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造成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曲靖市会泽县等地逾400人遇难,数千人受伤。

“当时我和儿子在田地里干活,躲过一劫。”冯忠清说,地震发生后,他们马上跑回家里刨被埋的三位亲人,地震中平安的左邻右舍跑来帮忙,费九牛二虎之力将三人救出来,然后用担架往县里送。

冯忠清介绍,他们将儿媳和孙子抬到镇附近的骡马口村时,前期赶来的武警等救援人员马上上前帮忙运送至几公里外的沙坝村乘救护车就医。昨天轻伤的妻子也被送到县医院救治,现在已经确定没事,他可以安心到现场救人。

“大家帮助了你,你不能自己好了,就不管别人啊!”冯忠清说,作为当地村民,他比外来救援人员更熟悉情况。另外,地震波及地方广,救援人手不够,村民需要自救。

冯忠清说,回家后,他会立马去救人。“这几天就是要救人,救人才是最重要的。”

记者在龙头山镇灾区看到,许多灾民已经从“惊弓之鸟”转成重要的救援力量。他们或背着箩筐或用摩托车外出为大家背食物和水等物资,在灾区紧张的忙碌着。

灾民尹庆雄这两天都开着摩托车向救援人员报告灾区村庄受灾情况,来回送需要办急事的灾民和救援人员。因灾区救援通道不畅,他更像一名通信员和“救急兵”。

“既要救援,也要靠自己自救。”尹庆雄说,这两天他光送记者去现场传递灾情都已经不下七八次。

鲁甸县医院护士钟庭猛的家就在震中龙头山镇,她忙活了近两天后,5日早上搭车进入龙头山镇,抽半小时回家看了受轻伤的奶奶和弟弟。在脱下白大褂的半小时里,她还去帮忙分发方便面。

“那么惨,多做一点点都能让受灾人得到更多关怀。”钟庭猛介绍,她母亲也已经从灾民变成了帮大家熬粥的“厨师”。母亲也支持她尽快回到岗位,站好自己的岗。

目前,灾区共有7000多名军人和干部群众在现场救援,与黄金救援72小时赛跑。在救援人员和灾民自己努力下,记者发稿时,震中龙头山镇民众大多已经进入帐篷居住。(完)

中新社鲁甸8月5日电 (王林 和晓莹)云南鲁甸县火德红乡因为地震引发山体滑坡,形成了巨大的红石岩堰塞湖,湖水持续上涨严重威胁着下游安全。

5日,记者来到了这个高山耸峙、一江绕三县的地方——地震重灾区火德红乡。隔江相望,巧家包谷垴乡、会泽县纸厂乡能在群山中看到散落的帐篷。

31岁的张兴晏帮助邻居掩埋完在地震中遇难的家属遗体,把自己的老父亲及三个孩子送去火德红乡的救灾点安置好,便和妻子在废墟上展开自救。整整一上午,他们从废墟中刨出一头猪、几床棉被及一个未被砸坏的洗衣机。最让夫妇俩高兴的是,家里筛选花椒的风柜和给包谷脱籽的脱谷机还能使用。张兴晏年迈的妈妈也没闲着,一上午摘了整整一箩筐花椒。

“如果日头好,这样晒两天就可以卖了。这些年花椒的价格越来越好,每市斤可以卖35块钱(人民币)。”老人拿来救灾用的彩条布,小心翼翼地把新采的花椒铺上去。

沿着张兴晏家门口的弹石路往谷底走,路边,杨启兵和同村人正在准备一顿特殊的午宴。今天,他在地震中遇难的妻子即将下葬,四里八乡都来帮忙。

上午11点半,鲁甸县城到堰塞湖的路全面抢通,拉着船、食物和救援队伍的车辆来往不断。堰塞湖的水位还在上涨,昨天还好端端的大树如今只有树冠漂浮在水面上。

“守望相助”,在这鸡鸣三县之地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昭通市水文局的任继周和他的四名同事汗流浃背地搬运观测仪器和食品,连续48小时没有合眼的他们还要在这里驻守,时刻关注水文变化。

鲁甸县副县长胡小兵正和县里一帮人在这里查看灾情,部署下一步的恢复重建工作。

一辆冲锋舟已经被几个年轻力壮的大汉扛到了水边,在水的那方,一片狭窄的孤岛上,两头黑色的“驴坚强”、一头黄色的“牛坚强”在被困48个小时后,很快会得救。

乡政府所在地的街上,毛勇和王开琼夫妇的农家味道餐馆正式开业,他们知道,会有越来越多的救灾人员和前来赶集的乡亲们到此用餐,而他的邻居老黄师傅今天一大早也打开了木工机械,开始加工牛车的车架。他说,已经有好几个乡亲向他订购这个东西。“重新盖房子,收获即将成熟的包谷和地瓜都要用上牛车。”(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