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比”一路走来
本雅明内塔尼亚胡1949年10月21日出生于特拉维夫,小名“比比”。父母都是立陶宛移民,均为坚定的犹太复国主义者。
1963年,14岁的内塔尼亚胡随在宾夕法尼亚州任教的父亲移居美国,高中毕业后回以色列服兵役5年,因作战勇敢获上尉军衔。1973年复员后回美国,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建筑学士和工商管理硕士。内塔尼亚胡能言善辩,讲一口地道的美国英语。
1967年,内塔尼亚胡的哥哥约纳森,随所属突击队长途奔袭乌干达,抢救被劫持的98名犹太人质,在行动中殉职。这极大地改变了内塔尼亚胡的生活,他决定投身反恐事业,成立了“约纳森研究所”,致力于打击恐怖主义。在他组织的一次反恐会议上,他结识了以色列驻美国大使摩西阿伦斯,并从此真正走上了从政的道路。
1983年,他作为代表团成员参加美以战略协定谈判,初露锋芒。翌年,他被任命为以色列驻联合国大使,成为以色列最年轻的大使。1988年内塔尼亚胡进入议会,任副外长。1994年,他成为利库德集团新舵手。1996年首次总理直选中,他提出“ 安全换和平”对阵“土地换和平”,迎合民众对安全的渴望,出人意料地战胜德高望重的前总理佩雷斯,成为以色列最年轻的总理。
他尽管立场强硬,但上台后很务实,期间实施和平协议,达成希伯伦和怀伊协议,大幅降低恐怖活动。而在利库德集团内部,他和沙龙称得上是老对手,曾互换过总理和外长位置。因强烈反对沙龙的单边撤军计划,沙龙愤而退党,组建了前进党。利库德集团也因此跌入低谷,在2006年的议会选举中只得到12席。在哈马斯控制加沙后,利用选民对安全形势的不满,利库德集团东山再起,内塔尼亚胡又一次站立潮头。
联合政府的脆弱平衡
在工党决定加入执政联盟后,内塔尼亚胡的新政府将具备跨越左翼和右翼的特点,并且在议会中占据简单多数。但分析人士认为,执政联盟内部由于政治理念、党派利益以及领导人个性差异,决定了联合政府的脆弱平衡很容易被打破。
3月24日工党内部投票显示,13名议员中差不多有一半反对加入执政联盟,因此有评论说,内塔尼亚胡得到的是“半个工党”,可能靠不住。“我不怕比比,”在投票前巴拉克直呼内塔尼亚胡的小名,说自己“不是任何人的遮羞布”。
而且,新政府中不只工党与其他党派理念不同,“家园党”与宗教政党沙斯党之间的矛盾也不小。 “家园党”还因对阿拉伯人态度强硬,被认为是极右翼,主席利伯曼被视为“种族主义者”。内塔尼亚胡1996年初第一次担任总理时,就是靠国会中的极右翼微弱多数维持执政。这次得到“家园党”的支持得以组阁,内塔尼亚胡向“家园党”倾斜,不得不承受一定的政治风险。
可以预见,日后的执政联盟内部,势必会在国家安全、外交政策、财政管理等诸多重要问题上产生分歧,内塔尼亚胡的平衡术将遇到严峻考验。
在新内阁中如何平衡各党派利益,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按照达成的协议,除“家园党”主席利伯曼担任外交部长外,工党领袖巴拉克将出任国防部长,而在有限的内阁部长职位上,据报道加入执政联盟的三党已经分走14个,利库德集团内部和其他右翼小党已出现怨言。
此外,来自外部的政治压力,特别是美国奥巴马政府的中东外交政策走向,将会给内塔尼亚胡的执政带来牵制。据报道,奥巴马政府将继续致力于推动建立巴勒斯坦国,并且促使巴以和平相处。这与内塔尼亚胡表示致力于“经济和平”,淡化和回避政治问题还有不小的距离。在伊朗问题上的强硬姿态,与奥巴马和伊朗直接对话的主张也会产生矛盾。但是,如果内塔尼亚胡在巴建国以及伊朗问题上作出重大让步,那么,他很可能在国内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 2009-03-25以色列工党表决同意加入内塔尼亚胡执政联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