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战略指导上,由被动防御型向主动进攻型转变
印度在历史上曾饱受异族入侵和民族分裂之苦。马克思说,印度“逃不掉被征服的命运,而且它的全部历史是一次又一次被征服的历史”。不断面临的外敌入侵,使得次大陆王国始终处于战略防守的态势,与这种战略防守态势相关联的就是印度没有扩张的传统。历史上,印度对外部世界的影响更多地表现在文化、宗教和经济领域。印度也从未在它自己认为的南亚次大陆外使用武力,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印度独立之后。
从印度独立至冷战结束,印度主要是实行消极防御性的军事战略,从美苏相争中坐收渔翁之利,并卧薪尝胆大力发展军事,力图保持对中、巴的威慑,遏制巴、中对印用兵。
冷战结束后,国际战略形势发生巨变。印军认为,冷战后通过战争摧毁敌国的军事力量、掠夺领土、征服意志的传统战争观,已不适应发展变化了的国际战略格局和南亚次大陆形势,应该“重在强调威慑作用,而不是强调征服和占领”。
基于这一思想,印度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奉行“地区威慑”军事战略。该战略的核心思想是“拒止”威慑,指对南亚次大陆区内国家强调保持绝对军事优势,以防止其进行军事冒险,同时对区外大国通过威慑形成“力量均势”,限制其海军在印度洋上的行动自由,从而达到确保海岸线与领海安全和防止大国渗透等目的。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此战略仍然是一种被动的防御型战略。
进入21世纪,印度安全环境日益复杂。一方面,印巴在克什米尔地区的低烈度冲突不断,由此引发的大规模冲突甚至核冲突的风险仍然不能排除;另一方面,南亚地区成为国际恐怖主义的策源地和反恐前沿,印度面临“三股势力”的威胁急剧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印军对其军事战略重新审视,认为以应对传统安全威胁为主要目标的被动防御型战略已不能满足应对新形势下多种安全威胁的要求。
为此,印度在借鉴和吸收美国在阿富汗反恐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南亚地区的形势,对其军事战略做出了调整。印军在坚持“地区威慑”战略的基本原则基础上,赋予其新的内涵,将其被动防御型的“拒止威慑”思想调整为先发制人式的“惩戒威慑”思想,强调主动出击、先敌行动,有效控制,致力于打赢核威慑条件下的高技术“有限常规战争”,从而实现了战略指导从传统的“消极防御”向“攻势防御”质的转变。
- 2009-11-27美国首次公开承认印度为核国家
- 2009-11-27印度体育部长称本国“太穷” 不该有申办奥运念头
- 2009-11-26印度警察纪念孟买恐怖袭击事件一周年(组图)
- 2009-11-26印度的“反向革新”启示了什么
- 2009-11-25菲人质事件已致死亡57人 奥巴马宴请印度总理
- 2009-11-25眼红中国在美国眼中地位 印度国内倍感失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