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挪威为22日发生的爆炸和枪击事件中的死难者举行葬礼,全国下半旗为遇难者致哀。30日,又有一名受伤者在医院不治身亡,袭击事件遇难总人数达到77人。目前,挪威警方初步确定凶犯系单独作案,没有帮凶。
28日,欧盟反恐专家及欧洲刑警代表在布鲁塞尔召开紧急反恐工作会议,重点讨论如何减少政治极端化倾向,并对各国现有的信息交换系统进行审查。欧盟反恐顾问蒂姆・琼当天对媒体表示,目前最大的风险是有人效仿制造惨案的嫌疑人布雷维克的“独狼”行动,制造类似的袭击事件,因此应该提前防范。据报道,此次会议有望就欧盟24小时联络系统项目的建设达成协议。
欧盟希望利用互联网强化信息沟通,反制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德国联邦刑事局也呼吁在互联网上设立一个报警按钮,各国网民可以直接举报极端主义的网络内容。德国联邦刑事局局长扬森表示,这些举报的内容会集中到网上报警中心。
欧盟还将加强对武器和可用于制造炸药的化肥实施控制。芬兰警方28日宣布逮捕一名18岁男子,认为他存在制造袭击的嫌疑。警方说,这名男子近期由波兰订购了10千克硝酸铵,可能想自制爆炸装置。被抄没物品还包括一些可以用于制造爆炸装置的金属元件。
布雷维克29日下午再次被警方提审。警方称,由于需要足够的时间进行调查,预计要到明年初才能在奥斯陆地区法院开庭审理布雷维克。
与此同时,美欧媒体继续对挪威发生的爆炸和枪击事件进行剖析。美国《华盛顿邮报》29日发表文章称,如果发动此次袭击事件的不是挪威本土人,情况可能大不一样。文章称,布雷维克的反穆斯林言论在挪威并不鲜见,在发生恐怖袭击之前,“秘密的伊斯兰化”、“穆斯林入侵”等字眼时常见诸挪威报端。分析认为,挪威社会对极端思想持开放态度,认为思想与实际行动总有距离。但是挪威应该提高警惕,因为当一种极端思想被容忍的时候,谁会保证不会付诸实践?
英国《卫报》29日的一篇文章报道称,互联网滋养了挪威的杀人犯。通过互联网,嫌疑人布雷维克可以在几分钟内与外界建立联系,找到“志同道合者”,布雷维克明显是受到外部极右翼势力的影响。在将其极端思想快速传播的同时,也可以搜集、利用无限的资源。本来是开放的网络,久而久之,一个人却极易形成自我封闭。因此,对于互联网应该将其开放性、启智性功能最大化。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孙天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