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时代抛弃胶卷巨人 “柯达之死”令世界唏嘘
www.fjnet.cn 2012-01-07 16:20 来源:环球时报 我来说两句
“然而,这一页可能已经过去。”澳大利亚新闻网的评论代表了世界很多媒体的看法。瑞士《每日导报》称,柯达本来有重塑自我的可能,但错过了一次又一次机会。进入数字时代的飞跃时,它又太胆小、太缓慢,“它破产是美国基础工业崩溃的最后一章”。 德国《柏林晨邮报》以“衰落和转型的标志”为题说,早在上世纪90年代柯达就率先进入数字摄影领域,但它不愿推动数码技术,在竞争中被取代,“成了美国企业的负面形象”。德国《威斯特法伦报》说,实际上在柯达前面,很多摄影器材的佼佼者也破产了,如美能达、爱克发、甚至莱卡。相反,积极转型数字摄影的企业,如佳能、尼康、奥林巴斯、卡西欧、富士开创了新的机遇。“在科技面前,没有人能一直高高在上。” 柯达,自杀还是他杀? “是谁杀了柯达?”美国《大西洋月刊》文章问道。不少媒体认为,柯达靠卖胶卷起家,而数字革命已经让胶卷完全过时了。法国《世界报》称,尽管摄影技术并非柯达所发明,但40年来对于喜欢怀旧的欧洲人而言,柯达成为几代人心目中摄影与怀旧的代名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柯达几乎一统摄影江湖,在人们心目中,柯达似乎是永不会倒的品牌。然而这种无敌般的感觉反倒让柯达管理层滋生了过分自信。 《大西洋月刊》说,柯达在破产的边缘,原因并不仅仅因为胶片的寿终正寝;现在濒临山穷水尽,也不是因为该公司固步自封,不肯与时俱进。过去10年来,其实柯达一直在尝试着适应时代的改变,并推出了一些创新产品,但却不能将这些新产品转变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其实柯达进入数字照相行业并不晚,甚至是数字摄影技术的发明者。1991年,柯达与尼康合作推出了一款专业级数码相机。1996年,柯达推出了其首款傻瓜相机。不过,同富士和奥林巴斯这些竞争对手相比,柯达的动作还是太慢了,仍把主要精力放在传统模拟相机胶卷生意上。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时任柯达首席执行官丹·卡普宣布将用2/3的研发经费投入数字技术开发。起初,柯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05年,柯达还是美国数码相机销量最大的公司。不过,虽然柯达的数码相机很受消费者欢迎,但对柯达的赢利却没什么帮助。早在2001年,美国《商业周刊》就指出数码相机的利润率将下滑,赢利变得越来越难。 柯达对数码技术的投资倒没有白费,产生了一系列高价值知识产权,就像一个专利巨人。《华尔街日报》指出,2008年到2011年间,柯达靠出售专利许可权和打专利官司收入19亿美元。靠专利挣到的钱帮助公司开展了一项新事业的投资,那就是打印机。但不久来自专利诉讼方面的收入就枯竭了。目前,柯达正试图卖掉旗下拥有的一系列数字技术专利,这笔收入甚至可能超过公司的市值。柯达近期发展的轨迹应了一句话,“创新在行,做生意却不行”。 “柯达在1935年推出了柯达彩色胶卷,但直到2009年才因为数码照相机广泛使用而停止生产。这个转型期过渡得太慢,是导致柯达这家百年老店走向衰落的关键”,伦敦大学的媒体产业研究学者沃塞克斯对《环球时报》表示。 日本富士胶片公司一名退休高管从富士胶片的经营之道分析了柯达的破产。这名高管对《环球时报》表示,富士胶片善于拓展市场,1982年以来一直是世界杯足球赛的主要赞助商之一;为适应网络时代,富士还建立了“富士胶片网络摄影美术馆和商店”,展示和销售著名摄影家的作品和摄影爱好者的优秀作品。再者,进入网络时代以后,富士胶片一方面及时缩小胶片事业,另一方面不固守名牌,积极开展多元化经营。 时代抛弃落伍者 柯达的消逝彰显了不断创新——这个自由市场经济唯一力量。美国《投资者日报》文章称,在柯达创立62年的时候,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创造性毁灭”来描述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新的消费者和产品、生产和运输方式、市场以及新工业组织形式”不断创造新行业,同时淘汰旧公司。柯达难逃这种厄运。其实有这样命运的不止柯达一家。爱迪生的电灯和光源革命迅速将红极一时的煤气灯行业打得一败涂地。IBM曾经的市场份额让人害怕,现在只能活在自己以前庞大的身影下。行业分析师曾坚信,如果软件行业能够进行竞争,微软公司不得不解体。在谷歌和苹果重塑下,黑莓公司也失去了智能手机市场统治地位。 德国国际媒体研究所专家博西尔6日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技术领先是国际性企业生存的唯一法宝,时代会抛弃一切落伍者。(李勇、王刚、青木、纪双城、陶短房、蒋峰、甄翔、王会聪)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1-07]柯达被传将申请破产保护 经销商称供货已不顺
- [ 01-07]美国媒体:柯达数码帝国大厦将倾(组图)
- [ 01-06]传美国柯达准备申请破产 厦门柯达每年增幅达两成
- [ 01-06]柯达百年大厦将倾 破产保护贱卖专利饮鸩止渴
- [ 01-06]百年柯达即将破产落幕:昔日地位堪比当今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