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亚丁湾的日本海上自卫队“涟”号驱逐舰。一旦松绑武器出口政策,日本将有可能在全球武器市场上占据重大份额。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早有估算指出,如果日本松绑武器出口政策,其舰船、电子等优势军工产业将占据全球同类产品出口的半壁江山,航空航天相关产业的出口也将占到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
从广岛市乘火车三十多分钟后便到了军港“吴”(Kure)。
美国潜艇就停靠在岸边,潜艇上的国旗,告诉所有经过这里的人,这里停靠着美国潜艇。一名海军士兵很随意地站在军港门口的哨位上,港内空无一人。
美国军事基地周边是加工武器零部件的大大小小的工厂。工厂和美军基地比起来要戒备森严一些,大多数厂门紧闭,偶尔有卡车进出,也必定会前后详细检查。从军港附近的小山向港内望去,基本上看不到人烟。
“我们为美军提供一些零部件,附近也有日本军港,自卫队使用的各种零部件也是我们提供的,但光靠给军队服务,我们的企业很难维持,必须生产供其他产业使用的产品,才能生存下去。”当地一家军工企业的职员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这家企业在二战后接下了日本海军的造船厂,开始时主要为美国海军,渐渐地也为日本海上自卫队提供各种军舰、潜艇方面的零部件。
和军工方面有直接关联的日本企业有1000家左右。其中大多数在二战前有过迅速发展的时期,但随着日本战败,企业的生产能力大大削弱,纯军工企业已经不多见。《中国新闻周刊》所采访的日本军工企业,目前大都已以生产民用品为主要业务内容。
随着日本民用品在国际上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迅速找到新的赢利点成为企业生存必不可少的方向。但战后日本向世界宣示“不以武力解决国际争端”,并宣布“武器出口三原则”,军工企业把出口武器当成新的增长点,在法律层面上难以突破。
“武器出口三原则”是在自民党执政时期制定实施的,这让自民党内阁修改相关原则面临不少困难;等到了以“革新”为竞选口号的民主党时代,打破对武器出口的限制才水到渠成。
“三原则”的现实考量
日本中立报纸《朝日新闻》对民主党突然地在2011年年底决定放宽“武器出口三原则”感到不可思议。“很不合时宜,难以容忍”,该报在12月25日的社论中说。
在很多场合,日本的政治家、学者、媒体从业人员会对外宣讲日本的和平理念。二战以后日本很长一段时间未向海外派驻过军队,到1992年才在战后第一次派遣维和部队,目的地是海地。日本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品生产大国,但长期以来一直对武器出口实行极为严格的限制。
1967年,时任首相的佐藤荣作在众议院决算委员会上答辩时,谈到了日本武器的出口问题,他说:“我们不向共产各国出口武器,也不向联合国决定的不得向其出口武器的国家出口,同时在发生国际纠纷的地方,不向当事国或者有可能成为当事国的国家出口。”渐渐地这成为日本对出口武器进行限制的“三原则”。
至于为何在美国发动的侵越战争刚刚打响的时候,佐藤荣作拿出这个三原则,英国学者约翰・帕玛在2010年3月日本防卫研究所纪要中说:“当时日本民众不愿意卷入美国发动的越战中去,为了缓和国内政治压力,佐藤政府不得不提出了这个原则。”
到了1976年,时任首相三木武夫对三原则进行了调整,明确规定将参照日本《宪法》《外汇法》《外国贸易管理法》的精神,慎重出口武器,同时对制造武器的相关设备的出口也进行了种种限制。这样一来,日本基本上不能以任何借口出口护卫舰、战斗机及坦克等武器了。
“越战已经结束,日本无需向外国出口大型武器。”帕玛在同一篇纪要中分析了三木时代进一步限制武器出口的原因。
“美国企业开始借越战发财的时候,日本企业迅速将民用品打入美国市场,取得了一个绝好的发展机会。”日本庆应大学教授井村喜代子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当时的情况是,美国企业通过越战大发战争横财,把美国国内的民用品市场拱手让给了日本。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日本企业无需通过大量出口武器就能赚取利润。
到了1988年,日本兵器工业会改称“日本防备装备工业会”,开始寻求在武器出口方面的可能。自民党时代虽然也有政治家希望摒弃“武器出口三原则”,但毕竟未能真的实施。
实现放开武器出口的是民主党政府。2011年12月27日,野田内阁官房长官藤村修发表谈话,正式修改了“武器出口三原则”,“在为和平做贡献、国际合作方面,我们可以将防卫装备等转移到海外”。藤村强调出口武器是为了“和平与国际合作”。
《读卖新闻》立即在12月28日发表社论表示了赞同。日本新闻网上一个自称为Asucat的博主发帖说:“日本终于要成为军事大国了,新右翼的理想世界已经就在我们眼前。”《朝日新闻》等中立派报纸的声音在日本反而比较弱小。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