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课题成果 > 正文
我国应急管理研究述评(上)
www.folksfolks.com 2009-10-19 09:04   来源:中国行政管理    我来说两句

预案是应急管理的龙头,是“一案三制”的起点。预案具有应急规划、纲领和指南的作用,是应急理念的载体。在实践方面,2003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成立应急预案工作小组。2004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分别印发了《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和《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预案框架指南》。2005年5月《国务院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颁布。在学术领域,应急预案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各级预案制定提供丰富的理论参考。有学者认为,从本质上看,制定预案实际是把非常态实践中的隐性的常态因素显性化,也就是对历史经验中带有规律性的做法进行总结、概括和提炼,形成有约束力制度性条文。启动和执行预案,就是将制度化的内在规定性转为实践中的外化的确定性。[4]有的学者按照不同的责任主体将应急预案设计成国家总体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等六个层次,分别进行研究。[5]在建立和完善预案方面,有学者认为,制定应急预案,首先要做好风险分析工作,应急资源的普查和整合工作,在应急处置方面,职责、措施、程序要明确,加强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同时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和应急能力的科学评价体系。[6]有的提出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数字化和动态化的预案体系。[7]还有学者运用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危机事件”与“危机管理者”之间的动态博弈过程,提出如何利用博弈模型生成预案。[8]总的看来,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国已制订各级各类预案数百万件,涵盖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预案体系已基本形成。

但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实践中,应急预案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如,有的预案操作性不强,上下“一般粗”,有些基层预案缺乏细节规定和执行主体的规定等等。因此,有学者建议在预案编制前应做好风险分析、应急资源调查和整合工作,明确权责关系,开展编制预案培训和演练工作以及建立健全预案科学评价体系等,建设一套多层次、多领域、动态管理的应急预案体系,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和非常态相结合的预案体系。[9]

应急管理体制是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和应急预案体系的依托和载体,体制是指组织模式和主体相互权力关系的正式制度建构。政府应急管理体制是指政府为完成法定的应对公共危机的任务而建立起来的具有确定功能的应急管理组织结构和行政职能。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始终是应急管理体制建设的目标。目前,关于应急管理体制研究,主要围绕应急管理体制包含哪几个部分(是什么)和怎样建设(怎么做)两个部分展开。应急管理体制主要是指应急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即综合性应急管理组织、各专项应急管理组织以及各地区、各部门的应急组织各自的法律地位、相互间的权力分配关系及其组织形式等,并指出应急管理体制是一个由横向机构和纵向机构、政府机构与社会组织相结合的复杂关系,主要包括应急管理的领导指挥机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日常办事机构、工作机构、地方机构及专家组织等不同层次。“非典”事件以后,有学者针对性地提出危机管理体制应该包括预警机制、协调机制、政府间合作机制和国家间合作机制、专业化的组织能力、社会支持系统。[10]还有学者认为,将应急管理体制从范围上分为事故预防预警、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事故恢复四个循环的逻辑阶段,且应急管理项目的所有活动无不落实到这四个阶段当中,应急管理系统也正基于这四个阶段建立和完善其相关机制和运行体系。[11]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