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括上述,人民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一个多世纪中华民族面临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的第一个课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今后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第二个课题。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这也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前提条件。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国初期,我们在缺乏建设经验的情况下,提出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因此,我们的制度、体制和政策,都有苏联模式的烙印。后来在实践中,我们逐渐感到苏联某些经验不适合于我国国情。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同志经过慎重考虑,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探索一条有别于苏联模式、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此开始了长达20年的艰辛探索,并形成了一个初步的系统思路。其主要内容有:
一是关于区别于苏联模式的中国工业化道路。主要是三个“坚持”,即以农业为基础和以工业为主导、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共同发展、国防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二是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和步骤,即“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和两步走的发展战略。三是关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四是关于文化领域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五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提出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之后又进一步把社会主义划分为不发达和发达两个阶段,认为后一阶段的时间更长。六是关于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提出中国的建设主要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但不排斥外援。七是关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相互关系的准则。八是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强调要处理好如下五个关系:中央和地方,党和非党,国家、集体和个人,汉族和少数民族,中国和外国,提出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九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理论构建。毛泽东针对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完全适应”的形而上学观点,强调社会主义社会各方面都存在着矛盾,矛盾才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他还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支撑。
上述九条,就是在艰辛探索中所初步形成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内容。应当说,这条道路既针对和有别于苏联模式,又没有完全突破苏联模式。所以说没有突破,是因为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一些基本点仍然存在,如所有制结构的纯粹公有制,管理体制的单一计划经济,以及封闭式发展等。但即使如此,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重大成就,如开采大庆油田,原子弹、氢弹爆炸,发射和回收卫星,建设武汉、南京长江大桥,修建成昆铁路,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都发生在这个时期。遗憾的是,这条建设道路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等的干扰,没有一以贯之地走下去,但是探索中形成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奠定了坚实基础。
- 2009-11-10在经受考验中推进民族复兴伟业
- 2009-10-22人民日报:中国离民族复兴从未如此接近
- 2009-10-06聆听民族复兴的强劲足音
- 2009-04-30科学精神,托起民族复兴的希望
- 2007-10-30民族复兴为两岸出版业交流提供良好契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