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群言荟萃 > 正文
从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看我国当前民众心理和谐
www.folksfolks.com 2009-12-18 08:47  辜美惜 郑雪 邱龙虎 来源:人民网    我来说两句

人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实践性,社会存在方式决定人的本质及心理。不同社会形态下人的心理各要素之间都可以达到相互协调、统一、均衡,但由于个体自身发展程度不同,其心理状况及所能实现的心理和谐也不相同。只有区分不同历史社会形态下的心理和谐,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我国当前民众心理状况、心理和谐及其构建途径。人类发展先后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即“人的依赖关系阶段”、“物的依赖关系阶段”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阶段”,其心理和谐相应地经历了从片面、低水平和谐到全面、高水平和谐的发展历程。

“人的依赖关系阶段”的依附性和谐

这个阶段生产力落后,人对自然界、自身的认识和掌握非常有限,人受制于自然,依靠简陋的工具生产来满足人吃饱穿暖的简单需要,其劳动方式和需要具有原始“自然化”特征。由于个体力量单薄,所以人的生存必须依附于共同体。共同体是以血缘关系或权利关系为基础,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最初是自然形成的原始群共同体,后来演变为氏族、部落,再到公社、(等级)阶级等。这个阶段个体并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存在,而是依赖于各种形式的共同体。共同体主宰着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赋予个体一定的位置,规定个体有限的活动范围和方式。这种一体化的依附关系使得个体所要面临和处理的关系相对少而简单,同时由于个体的需求相对简单且容易满足,因此其心理倾向于一种原始朴实的和谐状态。但是,由于共同体对个人来说是至高无上的,个体的存在以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为前提,个体的需要和发展被忽略、漠视和牺牲,个体的主体性发展缺乏最起码的社会条件和空间,其身心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所以这种原始朴实的和谐状态是一种低水平、缺乏主体性的依附性和谐。

“物的依赖关系阶段”的物本和谐

这一阶段生产力有了极大发展,社会生产分工较为发达,商品交换普遍。由于科技的发展,人类不再屈从于自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征服了自然。个体脱离了对共同体的依赖,打破了以往以血缘或权利为纽带的人身依附关系,个体的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开始萌芽发展,人的需要多样化、个性化,不再满足于简单的需求,开始追求更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个体摆脱共同体的束缚一方面为个体心理摆脱低层次、依附性和谐而走向高层次、自主性和谐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却使个体需要面对一个充满变化不定的世界,处理各种日益复杂的关系,其心理充满了各种内心冲突和不安全感,同时陷入了对“物(以货币为总代表)的依赖”。人的活动和关系普遍物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的劳动出现异化,表现出对科技、资本和机器的依赖,其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获取货币;第二,人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通过货币换取商品来满足;第三,在社会交换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以货币为纽带的物化社会关系。“物的依赖关系”使得人的价值被物的价值所遮蔽,人自身只得到片面的发展,心灵孤独、精神空虚、价值迷失时刻侵蚀人的内心,随时会导致内心失衡。所以,个体心理远离了最初的原始、朴素的和谐状态而危机四伏,其所能达到的心理和谐只是一种暂时性的、片面的物本和谐。


责任编辑:赵舒文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