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群言荟萃 > 正文
陈洪:十年中国学术忧乐杂糅
www.folksfolks.com 2009-12-28 08:39   来源:人民网    我来说两句

大致而言,新世纪头十年的学术生态有这样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地位总体上有了改进。党和国家对文科有多次表态,明确地讲要把人文社会科学放到与自然科学同等的地位,同等对待。

第二,研究队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老一代学者已基本淡出了学术舞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毕业的那一代人很多也已淡出,而大批的博士和博士后走到了文科研究的第一线。

第三,科研管理体制及有关政策,对学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国家对文科的投入明显增加,主管部门各种新的管理举措和活动层出不穷,比如教育部的文科科研基地,各类的攻关、招标课题,特别是与国计民生直接相关的课题项目大幅增加等,在组织文科研究队伍,提高文科在学校中的地位方面都发挥了一定的效用。

第四,研究强调创新性。在新世纪,从上到下都鼓励创新,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很多场合明确强调研究的原创性。这当然具有强烈的导向性,加强了管理部门以及学界的创新意识。

第五,研究的团队意识增强。以团队合作的方式承担综合性的研究项目,这与各方面对重大课题的设计、设立直接相关。这种情况有助于一些青年学者早些介入重要问题的研究,一定程度改善他们的研究条件。同时也改变学者一定程度上“老死不相往来”的单干状况。这也是不同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术研究的地方。

另外,在新世纪全球化背景下,有关领导部门顺应潮流,提倡学术研究要有世界眼光,要将学术成果推向世界。虽然现在这方面工作的影响还不够大,但已经开始。另外,在新技术背景下,大量的数据库和检索系统产生,使得研究的手段更丰富,研究的效率得到提高。

但是,新世纪的学术研究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势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题设计存在两个极端。一是研究课题宏大化,好像题目越大、部头越大,就越有气魄、越有价值。有的研究项目很宏阔,但学理依据不足,投入很多,虽然在验收时能拿出数十本著作,但实际经不起推敲。一味地追求大题目,而不肯扎实地在地基上下功夫,这对学术进展没有好处。另一个极端则是题目的琐屑化。传统的研究领域不容易找到新的课题,但大的范式又没有更新,有的研究者往往在犄角旮旯里寻找题目,只要能凑出一篇文章,而不问文章本身研究了什么,提供了什么新的认识,在思想上有什么价值和启发等。这两种趋势看似相反,其实都是由于学术本身的价值被忽略了。

第二,我们缺少一个良好的、积极的、有效的学术批评和讨论机制,也缺少一种与学术研究有关的管理决策的问责机制。现在很少见到比较严肃的学术讨论和争论。因为要评奖,大家都互相吹捧。在20世纪80年代,还能时常读到真诚指出问题、提出建议的书评,作者也能宽容地将书评发表。现在更为多见的则是老虎屁股摸不得,一碰就跳。

第三,新世纪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是学术界和媒体互动频繁,这在某些方面助长了学界的浮躁风气。如某些媒体的名牌节目以学术的面貌出现,但骨子里都是大众通俗文化。学术从根本上说是小众的而非大众的,媒体把大众传媒的内容披上学术的外衣,虽然能让民众关心某些学术话题,但更多导致了公众的片面理解。而媒体“一夜成名”的魔力,也对学界造成了不小的诱惑。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赵舒文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