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说明
第五卷是《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研究资本直接生产过程中包含的各方面的关系。
马克思在《第一版序言》和《第二版跋》中论述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马克思在建立《资本论》的理论体系时,使用的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方法。
马克思在第一篇中研究了商品和货币,他从分析商品开始,阐明商品作为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包含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各种矛盾的萌芽。马克思通过对价值形式的分析,揭示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货币是商品交换的最后产物,又是资本发展的最初表现形式。马克思还详细论述了货币的各种职能,批判了商品拜物教。
马克思在第二篇至第六篇中论述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工资等理论,系统地阐明了剩余价值的直接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马克思论述了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是货币转化为资本,这种转化的决定性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马克思认为,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一种特殊历史阶段上的社会生产关系。
马克思在第七篇中论述了资本的积累过程,阐明了资本是怎样从剩余价值中产生的,揭示了资本积累的本质、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他考察了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他认为,从生产的不断循环中,可以看清可变资本不是资本家自己的预付,而是工人在以前的生产周期中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家的全部资本,不管最初来源如何,经过若干再生产循环之后都会成为被逐年占有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同时是资本主义关系的再生产,再生产过程一方面生产出物质财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另一方面生产出除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的无产者,他们注定要受雇于资本家。马克思列举了产业后备军的各种存在形式,指出产业后备军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也是这种生产方式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在本篇最后考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并用铁的事实证明,历史上劳动者被剥夺生产资料的过程决不是田园诗般的过程,而是用血与火的文字载入史册的过程。马克思根据对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