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经济明显复苏,世界经济也有向好迹象,可与此同时,通胀预期开始抬头。有媒体甚至发表文章提出,防通胀应成为2010年的重要政策取向。笔者认为,在目前经济环境下,中国即使出现通货膨胀,也将是比较温和的。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善用其积极的一面,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而不宜过高地估计通胀的负面影响,更不能因此而干扰保增长,调结构的大方向。
按照经济学家们的划分,通货膨胀可分为温和的(通胀率在5%以下)、严重的(通胀率在5%至10%之间)和恶性的(通胀率在两位数以上)三种。一般来说,恶性通胀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严重负面影响,温和型通胀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作用。正如不久前辞世的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所说:“处于轻微的通货膨胀中,工业之轮开始得到良好的润滑油,产量接近于最高水平。私人投资活跃,就业机会多。”“一个可以预期的缓慢上升的价格水平看来还是能为经济的健康成长提供最好的环境。”
毋庸讳言,在世界经济走向复苏的过程中,可能引起国际市场原料价格上涨。这是因为,在反危机过程中,美国采取了剧烈的扩张政策,危机后美国可能通过汇率变动等途径把通胀因素输出到世界各地。已然深度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中国经济,不可能完全规避外界输入的通胀压力。但是,一方面,中国连续六年的农业丰收,可保证食品价格不出现长时间的剧烈上涨,而在消费物价指数中,食品类价格的权重高达1/3;另一方面,就工业品而言,许多轻纺、家电等消费品的产能过剩局面还没化解。因此,中国近期即使发生通货膨胀,很可能是温和的,出现恶性通胀的概率极小。
国际金融危机来袭后,中国及时采取了“保增长”的应对措施,在国际金融危机逐步淡出的情况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10年经济工作的任务中,头一条仍是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国经济正处于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关键时期,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意义不容置疑。因此,当前需要多加考虑的是,怎样利用温和通胀促进经济较快发展,而不能因对通胀预期过高、反应过激而干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大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经济工作任务中,还有一项重要内容是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经济学界谈论较多的是,经济危机或经济衰退对结构调整具有催化作用。实际上,通货膨胀对经济结构调整也是很好的催化剂,而且往往比靠衰退催化结构调整带来的痛苦更轻一些。
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曾以通货膨胀为代价换取了价格改革的成功,走出了价格“双轨制”的困境,使中国经济得以在市场化的道路上轻装前行,迎来较长时期的低通胀、甚至负通胀情况下的高速增长,最终告别了短缺经济。
现在,价格机制不再是困扰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问题日益突出。在通货紧缩,经济放缓情况下,为保增长,保就业,要解决这些结构性矛盾,可能投鼠忌器而难以下手。在温和通胀,经济高速运行的环境下,只要认准了方向,下定了决心,解决结构性矛盾可能更为得心应手。例如,上世纪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因国际原料大幅度涨价,日本出现战后首次严重通胀,由此催生日本发起以节能、减少原材料消耗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结构调整,使日本一度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优等生”。
- 2010-01-13央行对冲过剩流动性 隐现通胀预期调控
- 2010-01-13存款准备金率上调 抑制放贷冲动和通胀预期
- 2010-01-13刘国光:管理好通胀预期仍是今年主要任务
- 2010-01-11商务部:不必担心猪价上涨引发通胀
- 2010-01-07美欧隐现通胀魅影 后危机时代巧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