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迎接中国共产党90岁生日之际,在高歌党领导中华民族取得伟大成就之时,在总结党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功经验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谨遵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的党训,继续推进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确保党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三个确保”归结为一点,就是确保党的执政地位。而要在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巨大变化的当今时代确保党的执政地位,关键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升党的执政水平。
执政能力建设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重要之策
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提出的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重要之策。这一建党之策早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就已明确。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党的执政能力以及如何提升党的执政能力问题进行了具体界定和释义。《决定》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着眼点是提高党的整体执政水平,主要任务是:“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党的十七大又把能力建党之策上升到“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强调加强能力建党的重要意义。
推进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提升党员干部的执政水平。因为党的各级组织和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党执政的主体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的大党,目前已有七千多万共产党员。党的各级组织和各级领导干部领导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党执政水平的高低。因此,党的十七大强调指出,“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核心内容抓紧抓好。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再次强调,要确保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必须“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把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任务……着力提高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和水平,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凝聚各方面人才和力量,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执政能力建设是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路径
“风物长宜放眼量”。党的先进性及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发展、条件变化而变化的。当今时代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世情”的严峻性给我们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个新的重大课题:即如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快速变化的国际局势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兴旺发达;如何使中国在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文化软实力、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较量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使我们党继续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头,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乘风破浪、克服困难、应对风险、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面对这一新的重大课题,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从自身建设入手,注重能力建设。注重党及党的领导干部观察世界、把握全局能力的提升;注重党及党的领导干部收集和甄别信息能力的提升;注重党及党的领导干部应对国际局势剧烈变化和处理国际事务能力的提升等。就这种意义上讲,执政能力建设是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路径。
执政能力建设是确保党始终成为全国人民“主心骨”的重要环节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国情也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社会生活方面:主要是社会利益群体的多元化、民众利益诉求的多样化、社会矛盾的复杂化态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推进,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社会成员的不断分化,使社会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目前,在社会生活中不仅有承受改革代价的工人、农民群体,也有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农民工、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等新生群体;不仅存在有既得利益的强势群体,还存在失地农民、城市贫民、老弱病残等;不仅有工作相对固定的“单位人”,还有大量的“社会人”;不仅有2亿多流动人口、4亿多网民、8亿多手机用户,每年还有4000多万出境群体等。这就使我们的社会主体呈现多元趋势。而多元的社会主体就有多样的利益诉求,多样的利益诉求就会产生多样的矛盾冲突,这就使我们党面对的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在目前的社会生活中既存在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也存在一些对抗性矛盾倾向;既存在直接利益冲突也存在无直接利益冲突;既存在物质利益矛盾也存在非物质利益矛盾。既有因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保护、涉法涉诉、企业改制、就业保障等问题引发的矛盾冲突,也有因安全生产、干部作风、处事不公、“维权”冲突、心理失衡等引发的矛盾;既有因沟通、诉求机制不健全、民意得不到有效表达、不满情绪得不到释放引发的矛盾,也有因少数别有用心者的影响、部分群众盲目从众引发的冲突。如此等等,呈现出社会矛盾交织叠加的情形。
这些变化表现在党执政兴国方面:主要是党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中国共产党60多年的执政实践,尽管取得了举世瞩目、世界认同的伟大成就,但是,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进一步做大、做好“蛋糕”仍然是核心任务。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推进发展,既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合理增长的艰巨任务,又面临着正确处理各种矛盾,遏制贫富差距拉大、构建和谐社会的艰巨任务;既面临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解决立法和违法之间、反腐败和腐败之间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现象的艰巨任务,又面临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引导群众,教育群众,鼓舞群众,以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艰巨任务等。面对这些变化和艰巨任务,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全国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利益集团以及社会公众的“主心骨”,还必须从自身建设入手,注重能力建设。注重党及党的领导干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提升;注重党及党的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和把握新时期社会矛盾变化态势能力的提升;注重党及党的领导干部创新化解社会矛盾工作机制能力的提升;注重党及党的领导干部化解突发性群体矛盾能力的提升等。就这种意义上讲,执政能力建设是确保党始终成为全国人民主心骨的重要环节。
执政能力建设是解决党员干部“能力缺失”问题,确保党领导核心地位的关键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党情也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一方面,我们党在历经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之后,已经从领导中国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中国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所处的地位、党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重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另一方面,我们的党员干部队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党的党员已经达七千多万。党内不仅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还存在一些不符合甚至违背党和人民利益的问题,而且也存在执政能力方面的缺失,存在着“能力缺失”和“本领恐慌”。致使一些党员干部不能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执政为民的本质完全落到实处;一些党员干部往往犯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错误;一些党员干部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要求,不能驾驭市场经济,不能很好地解决改革开放中遇到的复杂矛盾、突发事件,不能很好地应对来自各方面的风险与挑战等。党情的深刻变化,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注重提升党员素质以及党员干部的综合能力。而党员素质的提高、党员干部综合能力的提升必须通过能力建党这条路径。就这种意义上讲,能力建党是解决党员干部“能力缺失”、“本领恐慌”问题,使党始终成为领导核心的关键。(执笔人:于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