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干部论坛 > 正文
改革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
www.folksfolks.com 2011-09-20 15:42  蔡兵 来源:《南方日报》    我来说两句

作为第一经济大省,我省拥有全国最发达地区之一的珠三角,这是广东的骄傲。但是,同样作为第一经济大省,我省还拥有在全国也算是最贫困的“三连一阳”等落后地区,这是广东的耻辱。其实,不止是“三连一阳”,“穷广东”现象在粤东西北地区还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些地方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差,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贫穷等民生问题突出,而当地的财政基本都是吃饭财政,仅靠自身力量来解决民生问题,可以说是有心无力。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民生问题高度重视,用于民生的转移支付也不断增加,对我省的一些落后地区来说,这也成了解决基层民生问题的主要依靠。但从我省及全国一些落后地区反映的情况来看,落后地区县市政府对上级的许多转移支付是“又爱又恨”。原因是,上级用于解决基层民生问题的转移支付相当数量都要求当地政府提供配套资金,而且许多配套资金要求的比例很高,这让财政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地方政府不得不为如何筹集到足额的配套资金而发愁犯难。许多落后县市政府都希望:改变目前这种只有提供配套,才能获得上级有关转移支付的办法。其理由大致有三。

一是这种办法往往导致转移支付首先流向了经济相对较好的地区,而真正急需这笔转移支付的困难地区却迟迟得不到上级财政的帮助。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进行转移支付时就要求配套,本意是想通过这种办法将上下级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形成上下级财政资金的合力,解决仅靠上级财力独力难支的难题。但由于配套资金往往并不是一笔小数目,对于一些相对贫困的县市来讲,并没有能力解决这笔配套资金,所以通过这种办法来安排转移支付,往往到最后是搞锦上添花的多,搞雪中送炭的少。其后果也往往是,本来应用于缩小地区差距的转移支付,反而导致了更大的地区差距。

二是这种办法常常会导致一些地区为了获得转移支付而弄虚作假,搞假配套慢慢会成为一种风气。一些落后地区,实在拿不出配套资金,但又不甘心放弃上级的转移支付,于是只能是在如何蒙混过关上下功夫。一些地方,先挪用一笔资金来冒充配套,实际在做民生工程时,并没有配套,于是只能靠降低工程质量的办法来过关。还有一些地方,在多报和报大民生工程的数量和额度上想办法,实际只需要修10公里的路,在向上级申请时说要修12公里,最后资金到手了,不要配套也能自己搞定。

三是这种办法还会一定程度地增加下级对上级的“跑、要、送”现象,导致腐败问题加重。虽然有关政策文件对配套的要求很严格,但执行起来却是充满了变数。在许多省市,就算达到了配套要求,但如果下级不到上级有关部门去“跑、要、送”,要想获得有关转移支付还是遥遥无期。反之,一些并不真正符合条件的地区或部门,却由于积极地“跑、要、送”,会弄漂亮的材料,总能得到各项相关的转移支付。

要解决上述这些问题,需要对我国现行的财政体制,特别是转移支付体制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从财政体制上看,目前我国对县级财政收入上收的比例定得太高,许多地方县级财政收入的70%都被上收到了上级财政,然后,上级财政又用转移支付的方式将其中一部分返还或下拨回来。在财政上收与下拨的一上一下过程中,将会发生大量的“跑、冒、滴、漏”,实在是既消耗成本,又容易滋生腐败。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让县市级政府首先留下充分的财力,然后由上级财政根据一定的原则来统筹安排各地的有余和不足部分。特别是,上级政府在帮助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县市政府解决民生问题时,可以也应当运用转移支付的手段,但应当尽量少搞或不搞配套,更不能开空头支票和搞由上级请客下级买单的形象工程,因为这些地方的政府并没有多少配套的能力。上级政府要真心帮助县市等基层政府解决民生问题,就要认真帮助其加快发展,同时,在划分各级政府财力时,要让基层政府的财力不断得到充实,只有这样,基层政府在解决民生问题时才能做到有心又有力。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省情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王秀钦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