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利率市场化是改革的重要环节和最终目标
存款利率上限管理扭曲金融市场定价机制。第一,作为部分金融产品定价的基准利率,如果存款利率存在上限管理,那么这些市场化的金融产品的利率也是在非自由化的要素市场前提下获得的,其定价不能真实反映市场供需。第二,低水平的存款利率下,Shibor、回购利率、央票发行利率、国债利率等基准利率也会被市场压低,从最底层影响金融市场利率产品价格。第三,存款利率上限管理不利于商业银行竞争机制形成,它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大型商业银行,导致金融效率低下。第四,存款利率上限管理对贷款利率市场化也有很强的阻碍作用。由于资金成本低下,商业银行面对特别优质企业的贷款基本按照贷款利率下限执行,但依然能取得稳定的利差收入。此外,存款利率上限管理与利率调控改革方向也不一致。
但存款利率市场化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存款利率上限管理使存贷款利率水平均低于均衡水平,存款利率市场化后会促使利率上涨,使实际利率水平普遍上升,存贷利差趋于缩小;同时还可能会对财政、货币政策,金融市场以及宏观经济产生较大影响。具体表现为:利率大幅上升,企业成本增加,物价上涨;中央银行利率调控政策调整;财政债务利息负担加重,银行经营风险加大,抑制投资、减少消费等。
因此,我们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依然需要保持中央银行的调控力度和对市场的影响,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健运行。在取消存款利率管制之前,最为根本的是要建立完善中央银行利率调控框架,理顺利率传导机制,实现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短期市场利率—企业存贷款利率的顺畅传导。对此,我们要对存款利率实行渐进式市场化改革。
央行上海总部:货币条件正向常态回归
日前,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在召开2011年第二次上海市金融形势分析会时明确,当前,稳定物价总水平仍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各金融机构应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必要的政策力度。同时需把握好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进一步提高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今年上半年,在沪各金融机构贯彻落实稳健货币政策,加大对上海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的支持力度,宏观调控在上海取得较好效应。各项存贷款增长回归常态,市场利率水平有所升高。信贷结构明显优化,对中小企业、保障房、制造业等重点、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继续加大。
数据显示,2011年6月末,上海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55308亿元和359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5%和11.3%,增幅比上年末分别下降2.5个百分点和3.7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马德伦到会表示,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正从政策刺激到自主增长转变,货币条件正向常态回归,但国际形势仍不确定,物价上涨的压力仍较大,需要继续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
会议强调,各金融机构一是要按照宏观调控的要求,自我约束,合理把握贷款投放的力度和节奏;二是要结合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要求,坚决执行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推进信贷结构调整;三是要密切关注宏观形势的变化,加强流动性管理,促进各项业务的规范发展。
据悉,下半年上海总部及辖区将密切监测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及时检测评估辖区经济金融运行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维护区域金融稳定。此外还将按照市场化原则大力推进金融产品创新,深化外汇管理改革,做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工作。(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