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076670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滚动新闻:
QQ:529620593 网站投稿 繁体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财经频道> 海峡财讯 > 正文
长汀:秃岭披新绿 山肥水更丰
money.fjnet.cn 2011-08-16 10:27   来源:福建日报    我来说两句

“种植板栗420亩,树下种植牧草,在果场建起存栏上千头猪的猪场和沼气池,草喂猪、猪下粪、粪变沼肥、沼肥肥果树——投资大多有了收益。”日前,远嫁长汀的青岛女子马雪梅谈起小日子,不禁喜上眉梢。数年前,马雪梅承包了赤岭岽420亩板栗,还动员弟弟也来长汀,租赁300亩水土流失的山地种植板栗。现在,她添置了小轿车,一对双胞胎子女都已大学毕业。她对生活充满信心:“没想到治理好水土流失,我的日子会过得这么好。”

马雪梅依靠治理水土流失发家致富的故事仅是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成果的一个小缩影。

自从2000年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被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以来,长汀共完成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区小流域综合治理22条,总面积77419公顷,占规划任务的103.5%,治理程度达104.9%,超过规划终期治理18条小流域和73.7%治理程度的目标。2009年底,据法国SPOT卫星遥感监测:长汀水土流失面积46.06万亩,占当地国土面积9.91%,比1985年的146.2万亩减少近100万亩,比1999年110.65万亩减少64.59万亩。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曾被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院士专家考察团誉为: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

长汀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水土流失历史之长、面积之广、程度之重、危害之大,居全省之首。早在解放前,长汀水土流失面积便居全省之首。

“长汀哪里苦?河田加策武。长汀哪里穷?朱溪罗地丛。”这是上世纪初中期在长汀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那时以长汀河田为中心的水土流失区生态恶化、农民生活贫困的真实写照。

不过,本月上旬,当我们来到曾是长汀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河田、三洲、濯田、策武等地采访时,放眼望去,只见绿色的海洋,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着实让人欣喜与叹服。

十几年前,被誉为“闽西银杏第一村”的策武南坑村还是个远近闻名的穷山沟,岩石裸露,荒山连片,土地贫瘠。

“过去,南坑非常穷,除了种水稻,村民就靠割草砍柴挑到县城去卖赚点钱。”村支书沈腾香说,“这样的结果就是山越砍越荒,人越活越窝囊。”

1992年,南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88元。1993年,在中国十大扶贫状元、在外乡亲刘维灿的扶持下,村里设立了凌志扶贫协会,不计利息将肥料、果苗和钱借给村民,鼓励大家上山种果和发展养猪业。村党员干部则带头每人开发5亩荒山。到1995年,全村有70多户开荒种果,面积少的一两亩,多则二三十亩,全村开荒503亩,有几户村民当年收入超万元。

投入有了回报,更多村民加入开荒种果行列,发展种养的农户则扩大规模,从1997年起大规模种植银杏,并将猪场搬到山上,全面推行“猪-沼-果”生态模式,猪粪在沼气池发酵后,沼液通过滴灌技术用于浇灌果树,沼气代替柴火用于做饭照明,既环保又节能。目前,南坑村已开发5000多亩荒山种果种树,其中银杏2000多亩,17户在果园建养猪场并推行“猪-沼-果”生态模式。

山地绿化,清泉涌出。山下,100多亩稻田、250多亩鱼塘、100多亩菜地等旱涝保收;山上,经济林木硕果累累。村民收入逐年增长,去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366元。大家说,是生态经济给他们带来了福音。

治理水土流失,长汀首先从解决群众的生活入手。实行封山育林、禁烧柴草,烧煤由政府出资补贴,建沼气池给予补助,引导农民以煤、电、沼代柴,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燃料问题,从源头上解决农民烧柴对植被的破坏。2000年以来,全县用于节能改燃补助达2000多万元。

发展“草牧沼果”循环种养生态农业。“草牧沼果”循环种养是以草为基础,沼气为纽带,果、牧为主体,形成植物生产、动物生产与土壤三者链接的良性物质循环和优化的能量利用系统,从而达到治理水土流失,抑制农户砍柴割草,增加农户收入的目的。长汀通过统一规划、硬化道路、种猪供应等优惠政策,引导群众在水土流失区山上发展“草牧沼果”循环种养,扶持种猪龙头企业6家,专业大户200多户。

同时,当地党委、政府着力创新科技实验示范机制,建立开放式、多元化科技平台。2000年项目一开始,他们就邀请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大、省农科院、省林科院、省水保试验站等几路科研大军到长汀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研究,在此基础上,成立长汀县水土保持博士生工作站,筑巢引凤,营造“科技盆地”,吸引博士生到长汀实验示范。通过这一载体,整合产、学、研资源,为系统、全面、深度开展技术研究提供研究条件、实践平台和应用基地。目前,已有来自中科院南土所、华南农大、福建农林大、福建师大等10名博士生、20多名硕士生在长汀开展研究。

水土保持工作,长汀因地制宜、因地施策,通过创新理念、技术、机制、管理,探索出了一条适宜的新路子:“反弹琵琶”治理理念加快了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创新技术提高了治理效益;科技协作机制提高了治理的科技含量;资金补助机制调动了群众广泛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创新项目管理,建立项目管理卡,实行项目管理终身制,保证了治理的质量。

“水土不会流失了,山也不会光秃秃了,现在都是绿油油的果园,大家日子也红红火火了。”三洲乡村民黄金养最高兴的是,家里有个称心的农家小院,房前屋后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还放养着不少家禽。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家禽养殖,而家禽的粪便不仅提升了土地肥力,促进了花草树木成长,还能发酵成沼气用来烧水做饭,小小院落形成了一个循环利用的生态系统。黄金养家这种生态农家小院正是长汀目前推行的生态治理模式,它把新农村建设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有效结合起来。黄金养说,这几年,他家种的100多亩茶叶和500多亩杨梅都在水土流失区,长汀县水保局补助了20多万元,为此,每年家庭收入增加了几十万元。据悉,目前,三洲乡杨梅种植户已有五六十家,杨梅种植面积达1.3万亩,今年产值约有3000万元。 (记者 黄如飞 通讯员 陈天长)

责任编辑:林晨昱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投诉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