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共建幸福家园
什么是幸福?140多年前,卡尔·马克思告诉女儿:“幸福,首先是一个人的社会责任。”伟大哲人心中的幸福,已经超越物质,内化为精神力量。
30年,特区人用特有的责任意识,抒发家园情怀,创造幸福,分享幸福。
大海沙滩,绿树婆娑,鲜花盛开。2003年3月国际马拉松盛大赛事,让厦门环岛路的美丽声名远播。举办马拉松的建议,来自100多天前一个叫马达的市民给市领导的电子邮件。信中说,厦门拥有这么美丽的海滩和海滨环岛路,应该用来举办马拉松比赛。一封市民邮件开启了厦门马拉松。
2010年,一位初中生巴士迷在网上发帖,提出数条线路站点设置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他从29条3元线路中挑出了19条一一分析。厦门公交集团及时调整,降低公交出行成本,从岛内到集美灌口,票价从8元降到3元以下。一个帖子引发厦门公交票改。
拍摄6年,精选300张照片,拼接出60米长的鹭岛海岸全景图。这是厦门退休教师洪胜利的力作,他还打算出诗集颂厦门。
今年3月,一位名叫“博了博乐”的网友,发了一篇帖子。这位自称“出身农民、工作在城市的新时代‘农民工’”的网友,一口气向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提了9个问题,涉及住房、教育、医疗、岛内外一体化、厦漳泉一体化等方面,达2000多字。市委书记向网友发出面谈邀请,草根的力量与智慧得到充分认可。
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厦门有两个“百分之百”——100%的市民赞成参评全国文明城市,100%的市民参与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共7大项100多个指标,都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厦门市把测评体系在当地媒体上公布,广而告之。指标,就是百姓的要求,达标,就是为百姓办实事、谋福祉。
多年来,厦门坚持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措施,大到行政区划调整,小到公交收费调价,都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率先向市民开放旁听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无讼社区、爱心超市、老人餐桌,点点滴滴汇聚成心中的暖流。
打造“幸福厦门”,特区人发挥主体作用;追求更加美好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明天,福建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凝聚智慧,挥洒汗水。
保障和改善民生,民意民声是依据,民愿民盼为方向。
每年年末,省委省政府都要向全省征集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议;五大战役打响以来,省委省政府每个季度定期发布进度表,接受群众的检阅;连续两年,省委省政府以深入基层接地气的方式,开展工作大检查,同时也来到群众中间,开展调查研究;年终岁首,以访民意听民声解民忧为主题的慰问活动,把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借服务热线、民情日记、民生线路图等有效手段和渠道,了解民声、排解民忧。
福州便民呼叫中心“12345”,专门为畅通民意了解民情而创新开辟,全市1391个单位加入系统服务。这是目前国内唯一架构在互联网的便民服务平台,同时叠加了网络、电话、电子邮件、短信、传真等多种方式和信息技术手段,整合了市长公开电话、市民意见与建议征集箱和网上信访等诉求渠道。“12345,有事找政府”,成为政务综合服务品牌,向全省推广,年底前全省各设区市全部建成政务服务热线,与现有的民生服务系统集成。
宁德市多年坚持“四下基层”制度,要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在基层了解群众需求,解决群众诉求,兴办实事,促进和谐。
群众的意愿,成为发展的强大动力;百姓的幸福感受,让发展更增添紧迫感。
在厦门规划展览馆环形幕太空舱里,人们可以凭借高科技手段,感受一段神奇的“穿越之旅”,把未来厦门发展的磅礴气势与市民和美生活的温馨浪漫,提前收入眼底。
发展为民,是厦门特区30年不变的情怀,更是历届省委省政府孜孜以求的目标。幸福,是不变的时代呼唤,也是不变的时代追求。
站在又一个30年的门槛上,“幸福厦门”打开“大厦之门”;在“三个更加”目标的引领下,福建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期,3700万福建人民的幸福指数也将进入一个快速提升期。 (刘辉 执笔)
- 2011-12-26播种音乐文化,要让世界听懂厦门
- 2011-12-26厦门特区30周年 今天是353万特区人的节日
- 2011-12-26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庆祝大会今日举行
- 2011-12-26鹭江潮涌满眼春——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怀厦门经济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