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创下产品年销量13.7亿的碧生源控股有限公司,日前又曝出“丑闻”。近日,一则“碧生源减肥茶成本不足4分”的消息盛传,据称,消费者以平均每包2元的价格买到的产品,除去包装、营销等开支后,所谓的“茶”实际只值3分钱。业内人士称,当前保健品价格虚高已是常态。
原料成本仅4分
记者查证获悉,碧生源2010年披露的年报显示,公司在报告期内实现营业额约8.742亿元,其中碧生源减肥茶和碧生源常润茶各自实现营业额3.042亿元、6.662亿元,两大产品的营业额占当年公司营业总额的99.6%。就销量而言,碧生源减肥茶当年共销售2.929亿包,碧生源常润茶则在报告期内销售约3.71亿包。
以此测算,2010年碧生源减肥茶、碧生源常润茶的出厂单价约为1.04元/包、1.53元/包。在上述年报中,碧生源还同时公布了2010年的销售成本,但在总计9113.5万元的销售成本中,涉及原材料的成本仅有2971.9万元,仅占当年营业总额的3.4%,若将此原材料成本均摊到当年所销售出的6.639亿包减肥茶以及常润茶中,每包的原材料成本仅有0.045元。
产品成本遭受外界质疑的同时,投资者对公司的业绩和前景也并不看好。据相关媒体报道,从1月9日开始,碧生源董事长赵一弘竟然连续3天对碧生源进行抛售。1月9日和10日,赵一弘分别以平均每股0.554港元、0.502港元的价格出售碧生源股票3129万股和2500万股,连同11日出售的2500万股股份,赵一弘一连3天内累计减持比例约5.17%,套现近4024万港元。而1月11日,碧生源股价更是暴跌12.5%,盘中跌幅一度高达20%。随后几日,碧生源的股价一直在下跌。
对于赵一弘近日一系列减持行为,有分析人士直言,不出意外,碧生源今年3月即将发布的2012年度业绩不会很理想,若仅仅是赵一弘为了个人的财务安排,没必要让碧生源冒这个风险。不过,碧生源公关方面回复媒体称,赵一弘的持股量目前仍维持在高水平,超过60%。其近期的减持行为属于大股东的个人财务安排,公司不作评论。另外,1月14日禁售期开始后,公司董事将不再有其他减持行为。
夸大宣传成利器
事实上,放眼中国保健品行业,曾经在电视、广播等进行狂轰滥炸的广告宣传后,如“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的脑白金,“吃一样补五样”的“黄金搭档”等等,曾经的销售神话早已不再。业界人士认为,产品生命周期短已经成为保健企业的梦魇。
“碧生源肠润茶,不要太瘦哦!”碧生源的广告语可谓非常成功,不少媒体称,广告是其竞争的一大“利器”。但如今,外界质疑,通过广告轰炸以取得业绩高增长的发展模式或将不再奏效,这一“利器”使碧生源屡屡被曝虚假、夸大宣传,广告违规等。
据统计,从2006年至2009年,碧生源每年均因“未经审批擅自发布”、“虚假宣传”等被处罚。2007年—2010年间,碧生源在北京、上海、广东、湖南、辽宁、江苏、内蒙古等地都曾因侵犯消费者肖像权、夸大功效、未获批文等原因被警告、停售或是撤销批文,经销商也有多次违规。2012年年初,碧生源因虚假宣传、夸大产品效应再度引发争议。但碧生源坚称,公司上市后播放的所有广告均有批文,且都处于有效期,因此无任何违规行为。
根据碧生源的招股说明书,北京澳特舒尔保健品开发有限公司是碧生源的运营实体,也是上市公司碧生源的母公司。北京市工商局的资料显示,北京澳特舒尔保健品开发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时间为2000年9月25日,投资总额为30万美元,注册资金为30万美元。
有消息称,该公司在当年曾推出一款与碧生源药理相近的减肥茶,后因虚假宣传在央视“3·15”晚会上被重点曝光,此后便消失了。并且,澳特舒尔在成立后的7年内一直亏损,第一年的经营产生了62.75万元负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