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首月各大公司的保费同比下滑,多家公司婉拒了《证券日报》保险周刊关于这一残酷现实的探讨,某中资寿险分公司总经理助理甚至对记者直言,“咱不说这个好吗?一说就心情不好。”
新年首月,寿险行业整体保费收入增长情况不佳,不过中融人寿、安邦人寿领衔的寿险公司则实现了第三、第四梯队公司的“逆袭”,成为除银行系险企及健康险公司之外的抢眼势力。
而对于各大公司的保费同比下滑,本报记者也在采访中了解到,这背后有其主动谋求回归保障的转型的原因。如新华保险为引导价值经营的转型,已重新制定了不同产品的价值率,同时对考核体系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一边是两成以上的同比下滑速度,一边是超过6倍的增长,全国逾60家寿险公司(含健康险公司)正上演着“冰火两重天”的剧情。
中邮 人保寿等12家
保费降幅超两成
根据《证券日报》保险周刊的统计,共有25家寿险公司1月份的保费收入同比下降,其中包括中邮人寿、生命人寿、人保寿险、光大永明、中英人寿在内的共19家公司的降幅在一成以上,降幅达两成以上的公司仍有12家之多,市场排名十几位的民生人寿、合众人寿等也赫然在列。
在世纪保网运营总监潘浩看来,寿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下滑是迟早的事。潘浩对记者道出了两大主因:一方面,保险公司的产品仍以分红险为主(据他观察,近三年都会在八成以上)、以银保业务为主,行业转型无新意;而在主推高保费、低保障的险种时,险企过度挖掘了市场资源,市场购买力下降;另一方面,在行业形象尚未好转的情况下,消费者“用脚投票”,学会了拒绝保险产品。
忍痛转型
新华调整考核体系
也有业内人士对本报称,多家公司的保费数据不佳,与去年的行业治理销售误导不无关系,是整个寿险行业尚未适应的表现之一。而除了行业整体因素外,本报记者也在采访中了解到,部分公司的保费数据下滑的背后,是其主动谋求回归保障的转型。
新华保险湖北分公司总经理助理邱冰对记者表示,新华为引导价值经营的转型,已重新制定了不同产品的价值率,同时对考核体系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据邱冰介绍,不同类型的产品的价值率是不同的,如健康险类保障型的产品的价值率是最高的,短期的返还型的产品价值率是非常低的。以前是按保费规模或标保来算,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即原来10000元的保费只相当于现在的3000元保费。
“我相信主动转型的选择是总公司在看重长远的情况下做出的,尽管这条路非常艰难。”邱冰对本报称,走在转型前列的公司,面临着损失保费丢份额的残酷现实,同时还有为引导市场对于保障型保险产品的认识与认可将投入更高成本的威胁。
邱冰认为,回归保障是保险业趋势,对行业是好事,但仅一家或几家公司的转型肯定是不行的,尤其对率先转型的公司未必是好事。
“现在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我们在价值转型注重保险的同时,有其他公司仍在主推三年期甚至一年期的短期理财产品来夺取市场份额,这样我们就吃亏了。市场丢了,品牌就丢了,丢掉的品牌再重新树立起来,就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