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大数据底线不能失守:严守法律公德 确保真实安全

2018-04-19 07:27:22 许 晴 钱一彬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林晨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窃取信息 无本万利

数据黑市扰秩序

去年9月的一天,民警进入北京丰台某科技公司执法,对员工正在使用的设备一一勘验查扣。这是湖北长阳警方抓捕倒卖个人信息犯罪团伙中的一幕。日前,这一犯罪团伙被一网打尽,共涉及公民个人信息500余万条,出售内容包括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背后暗藏的数据黑市令人震惊。

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国内正规数据交易市场的规模约100亿元,但数据黑市的交易规模比正规市场高出一个数量级,而且大多盈利情况良好。其中,个人信用数据是交易中的“香饽饽”。

《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发展报告2017》显示,在2000多家“征信服务”相关公司中,仅有5%完成备案。一些机构借倒卖信用数据获取暴利,某些互联网金融公司和保险公司则为其买单。这些数据还能多次转手,层层获利。去年底,某媒体调查“现金贷”时发现,各大网贷平台贷款数据以每条0.1元至1.5元不等的价格在社交软件上售卖,还有专门的数据交易平台为需求者和“供应商”提供交易担保服务,防止“假数据”买卖。

今年5月1日,《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即将正式实施。去年6月1日,《网络安全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也正式施行。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更要重视落实到位。“对违法搜集和处置个人信息的行为,应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对侵权人实行‘双罚’,即对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行为人均采取处罚措施。”朱巍说。

此前,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与上海数据交易中心共研共建“数据流通xID标记技术”,以实现个人数据去标识化,保证流通安全。京东集团信息安全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京东专门制定了数据脱敏规范,要求使用数据必须首先对敏感数据脱敏,避免因环境等不安全因素而导致用户隐私信息泄露。

打击数据黑市,有堵还要有疏。“政府掌握着80%的有价值的数据,这是业内的共识。政府应充当自来水公司的角色,推动数据资源流动共享,把‘地下水’处理成‘自来水’,支持企业更好地使用数据资源,生产成‘矿泉水、苏打水、可乐’等饮料,满足市场需求。”九次方大数据创始人、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执行总裁王叁寿说。

价格欺客 不讲诚信

数据杀熟侵权利

日前,有网友反映使用某电影购票APP时,花钱成为享受“专属折扣”的会员后,购买界面显示的“折扣价”竟然高于普通价,让人质疑花钱买的是会员价还是“宰客价”?

同样的商品或服务,回馈老客户的价格却比新客户还高,所谓“会员价”反而比非会员还高,给老顾客的折后价却比不打折时还高,为老顾客提供的升级服务却偷偷降了档次……有的平台密切追踪用户的浏览和消费记录,有用户反映如果浏览多个页面或者取消订单重新下单,价格就离奇上升,可是换个账户一看还是没涨价的老价格;有的则以层层隐藏甚至直接取消的方式,令老客户的优惠券难觅踪影。

随着大数据分析应用日益深入,用户画像愈发精准。一些互联网平台利用用户大数据,针对价格敏感度较低的用户采取高于正常水平的定价方案。对这些层出不穷的“大数据杀熟”现象,网友吐槽“大数据更懂你也更伤你”。

根据艾媒咨询的统计数据显示,超过七成的受访网民不知道互联网企业会利用大数据针对不同用户进行差异定价。77.8%的受访网民认为这一行为不能接受,42.9%的网民考虑因此更换应用。

“互联网平台搜集用户浏览和消费记录等信息,汇成用户大数据。善用数据资源的基础,在于遵守法律道德底线、承担社会责任,否则最终会被用户所抛弃。”朱巍表示。

“大数据杀熟的本质是一种背信行为。用户和平台之间的忠诚度是相互的,平台无视品牌形象和长远利益,结果必将是透支信用、失去用户。”刘俊海建议,一方面有关平台在数据使用中要遵守法律和道德底线,诚信经营,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应敏锐监测定价变化和差异,精准打击和靶向治理大数据“杀熟”现象,营造公平普惠的互联网市场环境。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银行
更多>>保险
更多>>中国人寿
更多>>专题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