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财经时评 > 正文

【评新而论·大国经彩】以更高水平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9-05-27 10:02:15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余华锦  

  当前,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相容,各国政治、经济、社会联系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国际经济秩序乃至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和重新调整,世界经济结构失衡、国际金融市场波动、需求不足等深层次的问题尚未解决,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单边主义开始抬头,不确定因素依旧存在,经济全球化的风险也在加剧。

  我国必须以与时俱进的对外开放姿态参与到全球经济重构中去,在加快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扩大企业出口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本国和世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对外开放的格局必将范围更大、领域更宽、层次更深,更加强调开放创新、布局优化、质量提升。

2018年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召开。

  平衡对外开放路径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出口规模不断攀升,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但出口迅猛增长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冲击,包括价值链低端锁定、资源能源问题凸显等。适度地扩大进口可以缓解能源资源约束、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满足层次日益提高的国内消费,从而建立更为平衡的对外开放路径,实现对外贸易均衡发展。

  2018年11月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正是在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提高开放水平的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2019年4月,我国进出口总额25077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出口13006亿元,增长3.1%;进口12070亿元,增长10.3%。

  坚定不移对外开放,积极主动扩大进口,是我国在综合考虑世界局势、经济发展现状的情况下,遵循经济贸易发展规律做出的主动选择。主动扩大进口,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手段和措施不断完善,货物通关效率更加高效,服务跨境传递更为便捷,可以改善我国营商环境,建立公平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促使资金、人员、技术等要素在国际间更加自由流动。扩大进口引入国外资源,可以有效利用全球范围内的高级生产要素,提高我国资源配置能力,从而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9年3月1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

  优化对外开放环境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外两个市场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中国国内市场环境的优化与改善,直接影响着境内外投资者的信心与决策,从而决定了对外开放的格局和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2019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了外商投资法,旨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促进外商投资,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规范外商投资管理,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当前,需要创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同国际规则对接,增加透明度,坚持依法办事,鼓励竞争,反对垄断。同时,要加快制定配套法规,确保严格实施外商投资法,为全球投资者无后顾之忧地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制度性、结构性安排与法治化保障。

  此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扩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合作也是当前阶段维护投资者信心、鼓励研发、推动科技创新的必要措施。近年来,中国已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未来在加强监管力度、提高执法能力、强化国际合作等方面仍需不断努力,继续推动优化对外环境、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2019年5月16日,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重庆国博中心开幕。

  拓展对外开放格局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持续拓展对外开放层次格局。今年以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强劲,开放步伐坚定有力,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持续增强。据商务部统计,今年1-4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持续稳定增长,利用外资布局更加均衡;中西部地区、自贸试验区吸收外资均稳步增长;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211.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6%。

  应当看到,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巨大潜力和回旋余地在中西部地区。我们一方面要深化沿海地区开放,另一方面也要推动内陆和沿边地区创新开放合作模式。要加大西部开放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实施灵活政策、建好开放平台,打造枢纽城市、扶持特色产业,在西部地区形成若干开放型经济新增长极。

  未来,我们的开放要注重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对接,促进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等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开放,助推内陆沿边地区成为开放前沿,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这是顺应中国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顺应经济全球化新发展趋势的需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臧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