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一份报告,称在农业户口的居民中,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人口仅占0.7%,达到初中教育以上水平的不足20%;而在非农业户口的人中,对应的比例分别为12.3%和85%。这份报告引起不少全国人大代表的共鸣与探讨。(3月4日《中国青年报》)
这让我想起前不久温家宝总理说的一段话:“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大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农村大学生越来越少”作为一个社会问题,连温总理都关注,足以说明它的严峻性。农村孩子通过考上大学改变命运这条原先被认为最直接、最有可能的上升通道正在一点点被堵死,他们通过自身奋斗跳“龙门”的成本越来越巨大,也变得越来越艰难。
农村大学生为什么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农村孩子从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有数据显示,2002年全社会教育总投资5800多亿元,其中用在城市占77%,农村仅获23%。义务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配很不均衡,存在严重的“马太效应”。这使得农村孩子从一开始就落后城市孩子一大截。这是起点的不公平。
另外一个原因是,虽然这些年大学一直扩招,但10年间涨20倍的学费成为大多数农村家庭的不能承受之重。有调查称,西部地区一家农户不吃不喝20年,才能供一个孩子读完4年大学。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必然逐渐减少———不是他们不想念,而是念不起。
念大学的农村孩子越来越少—越来越难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农村家庭让孩子念大学的意愿与能力越来越弱—农村大学生变得更加少……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有识之士不能不警惕。
对此,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周瑞金近日撰文告诫:如果一个社会大面积堵塞底层民众的上升通道,社会就将丧失变革的动力和能量,形成“堰塞湖”,最终可能冲毁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经济繁荣和制度成果。这样的当头棒喝,不能不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