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日报”网路报今天的社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不只适用于人,也适用于政党。人有思维惯性,政党也有文化惰性。日前民进党籍“立委”在质询“行政院长”刘兆玄时,竟然又拿语言作文章,问刘是否会讲“一粒田螺煮九碗汤”。这些民进党“立委”的用意很简单,就是想利用语言来制造刘院长不爱台湾的形像。看到这样的质询,我们只能说,民进党不长进竟如斯,民进党“立委”之恶质竟如斯!
社论说,今天的民进党,虽然换了蔡英文当主席,但这个民进党,老实说,还是和陈水扁执政前的民进党一样,充满了福佬沙文主义。有人认为,陈水扁制造族群仇恨,这个说法,对陈水扁并不公道。事实上,早在陈水扁崛起之前,民进党内就已潜藏福佬沙文主义的病毒,陈水扁只是将其发扬光大而已。在这种情形下,民进党内的“外省人”,只是归化的样板,无法接近权力核心,甚至于无法分享权力。过去的林正杰就是一个例子。
对于民进党“立委”的质询,刘兆玄的回答倒是提供了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究竟我们要如何界定什么是台语?谁有资格界定什么是台语?刘院长认为,闽南话是台语,客家话是台语,国语当然也是台语,原住民语那更不用说了。每个人使用的语言,与其生活的环境有关。刘院长会听不会说,不是他的原罪;外籍配偶不会说,也不是他们的原罪。我们认为民进党既无权界定什么是台语,更无权界定谁爱台湾与否。
社论说,民进党缺乏包容的文化。不仅语言如此,其它方面又何尝不然!如果以党主席离开的比例来衡量一个政党的包容度,民进党一定不及格。问题是,包容是民主政治中非常重要的文化,包括包容不同的意见,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等等。民进党缺乏包容的文化,以致于虽然创造了政党轮替,却无法深化台湾的民主政治,反而进一步制造仇恨,撕裂社会。
民进党的文化中,语言与政治认同中间是用等号联结,这种思维不只扭曲了自己,也扭曲了台湾的政治。我们看到一些政治人物学台语,不是因为生活需要,而是因为政治需要。我们认为,语言问题与认同问题应是两个层次的问题,这个道理浅显得不必多言,奇怪的是,如此浅显的道理在台湾好像踢到了铁板一样。
社论指出,以语言问题质疑刘对“中华民国”的忠诚以及对台湾的热爱,是一种幼稚病;更令人不解的是,在当前经济危机之下,民进党竟然还有心思要考刘院长的福佬话。这种偏离主题而且近乎幼稚的演出,让人怀疑民进党是否永远长不大?蔡英文主席是留英博士,对英国民主应该有很深的认识,怎能任令这种反民主的行为脱序演出呢?更何况,蔡主席自己的福佬话也不怎么灵光,难道民进党也要怀疑她的忠诚度吗?民进党对这种行为若不闻不问,我们只能呼吁选民不要再緃容这种伤害台湾民主的“立法委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