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仓和民仓并举,粮食安全方无忧
在中国历史上,国家建有常平仓,每个县都有,县令不能随意支配。其使命跟今天的国家粮库类似,第一,作为救灾储备;第二,用来平抑粮价,管理者定期将新粮存进,陈粮卖出。当然,跟今天的问题类似,国家管理的这种“粮食企业”,往往经营不善,很难兼任公益和盈利两重使命。因此,粮食多粮价贱的时候,就陈陈相因,腐烂不堪,粮食少粮价贵的时候,就拿出去捣腾卖钱生利,虽然不至于全国都这样,相应的弊端是每个朝代都有的。而作为常平仓的补充,民间往往有义仓,由宗族和乡社建立并且管理。义仓的管理,显然比官仓好,而且机制也比较灵活,遇有灾荒,凡是有义仓的地方,救灾就比较及时,弥补了官仓层层申报核准可能带来的延误。
事实上,凡是历史上比较平稳的岁月,粮食储备往往有四方面准备,一是官仓的;二是义仓;三是老百姓手里的储粮;四是商人手里的储备。只要始终有一定量的储备,就不会因灾荒而出现大的动荡。一旦吏治腐败,管理混乱,官仓和民仓都出了问题,离大规模的社会动乱就不远了。
中国古代的这种制度,即使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好制度,上个世纪初,一个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陈焕章先生,在美国做的博士论文,就是介绍中国的粮食储备制度,据说得到了美国政府重视。当年国家实行统购统销,统一的粮食收购管理制度,是特殊情形下的特例,而现在实行市场经济,理应回归国家、民间两条腿走路的轨道上来,历史的经验,值得我们好好地考察借鉴。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相关新闻
- 2009-04-01全国国有粮库今日起开展库存大检查
- 2009-03-25北京西北郊粮库一主任以权换房 101万房付6.9万
- 2009-03-10厦门新添了四个粮库 粮食储备够市民吃半年多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