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又一个作为法定假日的清明节结束了。陵园,是祭扫亡人、觉悟人生的载体,是了解历史、学习先贤的课堂,也是体味亲情、孝亲尊师的所在。所有这些,需要祭扫人们的自觉意识。如何通过陵园文化来提升国民素质,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中华民族素有“慎终追远”的传统,因此这样的“载体”是非常丰富的。仅仅在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几天中,笔者就看到不少这样的例子:在北京西山脚下一片松林中的梁启超陵园,不少来这里的群众第一次知道原来中国伟大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是梁启超的长子,他亲手设计的这个陵园,用建筑家“无声的乐、凝固的诗”表达着对父亲,这位中华民族的思想家、文化巨人的崇敬;更多的群众在陵园中的另一座墓前第一次知道,在这个书香门第中,还有一位在抗战中与日军作战为国捐躯的年轻军官——梁思成的弟弟梁思忠。当年思忠在抗战中牺牲的消息传来后,梁启超曾为他写下:“有子如此,不辱家风”。
在京西妙峰山附近的陵园中,许多墓碑,在艺术造型中体现出逝者生前的事业成就、人生追求、气质人格。陈景润的墓碑,用叠加着的1和2,永远见证着他在人类数学里程中的辉煌——哥德巴赫猜想。而他的成就远远超出了数学本身,因为对他的事迹的弘扬,唤来了20世纪中国科学的春天。中国的保尔——吴运铎墓碑上那颗被伤病折磨得痛苦不堪却永远不屈的、低垂却不失坚毅的头颅,令人一望而永远不能忘怀。中国大写意花鸟画宗师、美术教育家李苦禅的墓碑,是一座坐落在绿草如茵中的有如水墨画般的巨石,无声地印证着徐悲鸿为其画作“天趣洋溢,活色生香”的题词;诗人臧克家的墓碑上有一支如椽巨笔,碑文是他自己的诗句:“我/一团火/灼人/也将自焚”。京剧界一派宗师、花脸奇才裘盛荣的墓碑旁,矗立着两座他在舞台上的花脸雕塑,令人想起他“继承传统,勇于创新,博采众长,体己为用,乃臻化境”的艺术道路。洁白的帷幕和黑色的胶片,映衬着表演艺术家李婉芬的音容笑貌,她的墓碑,诠释着“一个视舞台如生命的艺术家永远不会谢幕”的哲理。
普通百姓的墓也可以蕴含深刻的文化内涵。在一座归国华侨夫妇的合葬墓碑上,子女为其刻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老子的格言,作为父母平凡而高洁的人生写照,也作为对自己做人的鞭策。在另一座妻子为亡夫树立的墓碑上,镌刻着“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纳天下之善,平其心观天下之事,空其心应天下之变”的文字,即体现了妻子对亡夫的理解、评价,也是未亡人为自己树立的人生坐标。一位年轻姑娘的墓碑上,刻着她生前头戴船形帽的俊美肖像,墓碑后面刻着一架飞机。观之令人在惋惜之余,更多了对“空姐”这一职业的尊敬。
对于墓主,无论生前平凡还是伟大,贫寒还是富有,都可以为后人留下精神财富。而清明节中的陵园,最重要的是阴阳两隔中的生者与逝者,要进行情感交流与思想对话,唯其如此,陵园中那些有意义的载体,才会显示出生命力。(宋晓梦)
(责编:刘宝琴)
- 2009-04-02清明代扫墓与道德退化无关
- 2009-03-27清明时节一声慨叹——我们死得起吗?
- 2009-04-03过一个平安文明的清明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