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一周热评 > 正文
五四文化的影响与启示
www.fjnet.cn 2009-05-04 09:37   来源:法制日报    我来说两句

  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纪念五四是当前思想文化界的一件大事。追溯五四运动的发生,审视五四运动,总结五四的文化影响,是发扬五四的传统与精神,推动文化建设的前提。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现阶段的历史使命。从五四运动中发掘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启示,这是必要的“思维操练”,也是历史责任使然。

  五四运动是一场新文化运动,她对现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影响深远。纪念五四,需要追思、反省与总结,更需要扬弃、展望与前进。今天,我们纪念五四运动,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中学与西学、手段与目的、精英与大众这四对关系。

  一是继承与创新。旧与新对立统一。无旧则无新,旧是新的基础,继承是创新的前提。有新方有旧,继承是对旧的学习,创新是对旧的批判。“旧”多指称传统文化;“新”多指称新生文化。文化建设中,如果不思变、不图变,便会原地踏步,停滞不前;如果忽视传统文化的可继承性,一味强调“新”,则会导致文化断裂、无根可循。2004年的甲申文化宣言指出:中华文化具有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东方品格以及释放和平信息的人文精神。传统文化是文化之根,是根本所在,必须识本固本,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二是中学与西学。百年前,中国积贫积弱,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先贤们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展开对“中学”、“西学”的论争。有的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有的提出“祖宗之制不可变”,有的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莫不在“中学”“西学”二者之间抉择。百年沧桑,结论是中国必须走自己的道路。文化建设中,东西方文化在观念、精神和实践都存在差异、分歧和冲突,不可通约,只能求同存异。应当发扬东方传统文化的优势,借鉴学习西方文化,才能为文化建设开辟一条中西璧合的大道。

  三是手段与目的。文化建设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先进文化建设从手段理解,是为经济建设与政治文明建设服务;从目的理解,先进文化建设本身就是目的,她既需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正确方向,又需要坚守意识形态的主阵地。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

  四是精英与大众。文化是大众的,也是精英的。如何建设先进文化,是通过精英教导还是大众普及?社会精英是否具备相应的素质与数量,是否能够独立承担先进文化建设的任务?大众文化是否能够自觉坚持先进文化建设的方向、坚守意识形态的主阵地?精英文化面向社会精英,对象少但素质高,引领社会发展方向;大众文化通俗,为群众喜闻乐见,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必经渠道。应当提倡通过精英文化引导大众文化,引导社会精英接近社会生活,引导大众文化走出低俗媚俗。

  五四精神历久弥新,她是中国文化史的“节点”所在,承前启后,对后世有着巨大的辐射力和文化影响力。文化建设关键在破题,如何在既有的基础上改革,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以制度建设作为根本,推动今日之文化建设和公民社会的形成

  第一,破与立。不破不立,破是立的基础与前提;破而后立,立是破的发展和趋势。目前有两种现象:一是光破不立,盛行怀疑主义,搞“废墟文化”,否定现有的一切文化基础,但又提不出建设性的方案;一是光立不破,另搞一套,不对现有的文化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继承,一味推倒重来。光破不立,似乎“旁观者清”,但置身事外,难以绝知此事,一味指责,只能是一种破坏性的思维;光立不破,正因为不“破”,思想分歧没有解决,也无法真正“立”起来。我认为,建设性的思维远比破坏性的思维发展程度要高,应当提倡批判性的重构。因此,必须有破有立,破中有立,破而后立,边破边立。这样,方能使文化建设既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保持繁荣发展的趋势;既维持“中学”之本色,又植入“西学”之精髓。固本培元,循本开弘,方能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既把握方向,又坚守阵地,继续使文化保持繁荣与发展的势头。

  第二,制度建设是根本。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诚信友爱是伦理基础,民主法治是制度保障,和谐发展是理念目标。从目前来看,需要强调的是制度建设。这是先进文化建设乃至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前提和根本。中国历来重人治轻法治,多一事一议之举,少规则制度意识,强调制度建设作为根本正是针砭这种传统。和谐社会中的先进文化建设,重视制度建设主要体现在:一是领导制度上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下的“二为双百”方针;二是管理机制上必须强调法治意识、法治规则,通过法律引导文化体制改革;三是文化发展上必须坚持法治文化,通过法治规范各项文化事业的开展,引导先进文化的普及,规范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蒋熙辉)

(责编:刘宝琴)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