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不相信比做不到更可怕
这几天,尹力导演有点烦。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因发行问题所导致的目前影院甚少安排《铁人》的情况,他感到很心痛。他说,没想到献礼影片“竟然变成一部‘内部电影’了”!也有报道说,在影院里,几乎找不到该片的排片信息。
我在网上查了一下,5月13日这天,北京11个区的54家影剧院中,共有16家安排放映这部影片,最多的安排4场,大多数安排1场,总共安排了28场。放映时间多安排在白天,只有极个别的场次安排在晚上。毫无疑问,这是个极不完备的数字,但即便如此,明眼人也能看出其中的一些端倪,即影院的积极性并不很高。尹力也曾向记者抱怨,在电影院里不仅找不到《铁人》的海报,也看不到排片表。5月12日,我到某影院看《拉贝日记》,的确没有看到关于《铁人》的任何信息,这一点或许可以作为尹力抱怨的佐证。
现在的影院都讲经济效益,如果上座率很高,观众热情也很高,影院没有理由不多安排一些场次。现在安排的场次比较少,一定是观众人数少。影院说,有人包场就安排。言外之意也是担心散票不上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两条,一是宣传力度不够,观众不知道,或不了解这部影片;二是影片本身魅力不够,对观众缺少吸引力。
现在看来,第一条所言,宣传力度虽不及那些商业大片,但也还做到了一定程度的告知,像吴刚这样的主要演员,“五一”期间都出来做营销宣传,配合得很好。第二条所言,影片对铁人的塑造,出类拔萃,至少目前无人可以超越,是很令人期待的。影片的缺陷在于刘烨所饰新人这条线。当代人不能把铁人精神当作沉重的包袱背在身上,而是应该化作生命中的精神动力。不过,现实并没有提供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和前景,要求刘恒、尹力在一部影片中解决这个问题,毕竟有点强人所难。当然,这也不应该成为观众拒绝这部影片的理由。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观众远离这部影片呢?我在网上看到一位网友的留言,或许能给我们一点启发。他说:“单位给了两张票,可俺没去,再加一张200元餐劵也不去!我想看的是人不是——神。”我不想责备这位网友,我只想提醒大家注意,“我想看的是人不是——神”,这种理由已经成为相当普遍的社会审美心态。这位网友还没看影片,他只是根据“铁人”这两个字,就断定影片演的是神而不是人。他在这里认定的人,其实只是小写的人,而非大写的人。他已经不相信,一个人的信仰和意志力,可以使人不断突破人的界限进而创造出奇迹来。前不久争论的重拍《雷锋》,其潜台词也是有人不相信雷锋可以在平凡中显示出伟大。红色经典的改编或创作,大约都越不过所谓人性这道坎。在有些人关于人性的臆想中,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江竹筠……他们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大约都是虚假的,不真实的,只有贪生怕死、胆小自私才是可信的,可以接受的。在弥漫着这种犬儒精神的空气中,那种“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式的豪迈,更是不可能的,甚至是可笑的了。事到如今,我们不能不想一想,我们的精神世界怎么能萎靡到这种程度?这是多么的可悲啊!(解玺璋)
(责编:刘宝琴)
- 2009-04-07拍电影是为了伺候谁?
- 2009-03-31电影引进有标准吗?
- 2009-03-27张艺谋要将中国电影带向何方?
- 2009-04-03电影中的政治学
- 2009-05-15电影成了牟利的工具,可悲!
- 2009-04-27大学生电影节,青春舞台的商业蜕变
- 2009-04-27电影走向海外的时机已经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