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城镇或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都成了上半年拉动收入增长的第一动力。这说明,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国家开始重视向居民倾斜,这是好的苗头。然而,统计数字与居民真实感受的偏差,显然不能仅用转移性收入来解释。
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数字表明,上半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和8.1%,近10年来首次超过了GDP增幅。
对于国家统计局的这一数据,似乎并没有得到民众的认同,很多人认为,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高达11.2%的收入增幅和个人的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出入,在企业利润下降,农民工大量返乡,很多单位降薪和裁员的情况下,收入却出现了大幅的增长,的确不符合正常的统计逻辑。而此前央行公布的调查数据似乎也印证了民众的这种直观感受:央行的调查显示,今年二季度城镇居民当期收入感受指数为-8.6%,是1999年开展调查以来的最低水平。
对于这种数据与居民真实感受的反差,首先我们从收入增长的结构进行分析。上半年,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6394元,增长11.1%;转移性收入2273元,增长16.0%;经营净收入778元,增长3.9%;财产性收入222元,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954元,增长8.4%;家庭经营收入1512元,增长5.5%;财产性收入78元,增长9.9%;转移性收入189元,增长31.4%。
这些数据表明,拉动居民收入增长的主力是工资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这和中央一直强调的工资收入占居民收入的比重应当提高的分配方向是吻合的,而转移性收入里面,城镇离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占了很大的比例;而农村居民收入最主要的增长依然来自国家财政的转移支付,农民的转移性收入高达31.4%,成为收入增长的第一主力。
这样,我们看到,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都成了上半年拉动收入增长的第一动力。这说明,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国家开始重视向居民倾斜,这是一个很好的苗头。然而,统计数字与居民真实感受的偏差,很显然不能仅仅用转移性收入来解释。国家统计局恐怕需要回答至少两点质疑:
一是个人所得税下降而工资收入却增长,这显然是一个无法自圆其说的悖论。根据财政部数据,上半年个人所得税完成2136.73亿元,同比增长0.7%,比去年同期增速回落了26.5个百分点;
二是平均数字是否掩盖了收入差距拉大的事实。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5,而2009年中国上市公司的薪酬也表明,尽管遭受了金融风暴,但金融等垄断行业高管人均薪酬高达60.46万元。在收入差距拉大的情况下,居民收入增速超越GDP也许因为财富的过度集中而失去解读的意义。
事实上,让财富回归民间是破解当下中国经济诸多困局的关键,改革开放30年,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都远远低于GDP年均增速。这一方面说明经济成果大部分归于国家,这从财政收入最近几年高达20%以上的增长可以说明,“国”与“民”收入分配严重失衡,居民购买力低下导致产能过剩和结构失衡。由于消费能力的缺乏,中国近十年来消费在GDP里的比重从60%下滑到目前的36%,这个结构失衡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地步。另一方面,普通民众与既得利益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从1997年~2007年,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3.4%降至39.74%;资本收入占比持续上升,企业营业盈余占GDP的比重从21.23%升至31.29%。
正因为如此,在正常情况和数据没有水分的情况下,居民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长,绝对可以视为中国经济从“积累型”到“分享型”的一个拐点,对于经济本身而言具有不同凡响的意义。然而,面对数据和居民的感受不一的情况,的确不可高估这个数据所透视出的宏观层面的意义。(新京报 马光远)
(责编:李艳)
- 相关新闻
|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福建日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属福建日报网所有,任何未经本网协议授权的非新闻性质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违者本网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建日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建日报网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