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一声叹息:学术被污泥裹身
www.fjnet.cn 2009-08-11 11:22   来源:长江日报    我来说两句

  原题:学术界急需重树严格道德标准

  昨天(10日)长江日报《一篇报告11个作者~~~学术会议凸显“长尾巴”现象》报道中有提交报告的学者反映“同事帮忙看了报告的,带上学生名字,以后好找工作”,今天该报报道中又有其中一篇“长尾巴”文章的作者称“这是一个很无聊的问题”。对此,有些问题我们还需要有清楚的认识。

  相比前段时间在外地和本地发生的多起令人震惊的学术丑闻,这样的事情或许不太能引起人们的情绪反应。在“长尾巴”现象上,不可否认有科研水平低下等客观制约,但更多的,是大家心知肚明的惯例,也就是所谓的“很无聊的问题”,还有学术官僚化、资本化,权学交易、钱学交易、人情交易等种种学术界乱象。

  即使学术腐败和不端的丑闻接二连三被披露,我们仍然愿意承认学术界依然存在大量有良知、有坚守、有品格的人士。但不断的丑闻和日常所闻所见,也让人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学术主体的自我精神呈衰微之势,知识的创造不再基于一个人对学术志业的追求,不再基于一种纯粹的信仰,而是与权力、金钱、名誉、地位等挂了钩。学术被污泥裹身,而学术共同体自身罕有真诚的省思与拯救,大学怎么了,大学怎么办,这个问题深深地困扰社会。

  有人说,现在的学术就是这样,似乎我们只能默认学术道德沉沦。还有人说,社会腐败没有解决,学术不端的解决谈何容易,这其实是混淆了大学与世俗社会的内在特质。大学是人类希望与梦想的栖息地,世俗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实现空间,大学因为不可触动的信仰对社会有很大的引领作用。大学这个多种文明形态、多种知识形态汇集之地,理应具有支配自身命运的能力,以便在复杂的思想碰撞中产生引领人类思考和照耀社会前进的东西,超越它的同时代,而不是自甘堕落。

  丑闻发生,官照做,教授照当,俸禄照拿,其奈我何,这不是中国学术环境应有的形象。学术丑闻并不只在中国出现,但纯属学术范围内的问题,学术共同体自身无法解决,并因此增加社会的无力感、失落感,这是我们有别于他国之处。丑闻一旦发生,没有明确的处理程序,调查、举证、辩论、处理、结论,并没有完全程序化,相反,学术失德者觉得倒霉,无力地为自己辩白,没有丝毫愧疚与自省,处理暧昧模糊,不了了之,最后大家一起浸于泥污。长此下去,学术的尊严沦落到何地,不难想像。

  学术道德应当有底线,学术共同体应有对自己负责的能力。作为知识分子,虽不能使人人致力于艰苦的学术耕耘,但其知识生产活动应有基本的严肃性与纯洁性,不能以假学术牟取私利。大学的光明与荣耀不是人们预先给它戴上的帽子,而是大学自出现开始自我养成的基本品质,因为这种品质,人们才足以信任它,并在社会动荡的年代依然保持对它的敬意。

  对于普遍存在的学术道德问题,我们不能蒙上自己的眼睛,装作什么也没发生,被丑闻刺激久了,从而对学术失范变得习以为常,对沉沦无可奈何。重建学术共同体,必须从校正学术体制入手,回归大学的精神价值,使其重新承载价值情思、终极关怀、自我主宰、自由发展的丰富意涵。(肖擎)

(责编:李艳)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