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一周热评 > 正文
关键是真正读懂鲁迅
www.fjnet.cn 2009-08-14 15:47   来源:解放日报    我来说两句

  这几天,一则关于鲁迅作品的新闻成为热议。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鲁迅论坛上,鲁迅作品“鸡肋说”、“晦涩说”、“压抑痛苦说”、“时代隔膜说”等也炸开了锅。

  其实,类似说法并不新鲜,近年来几乎是定时地间歇性爆发,原因基本围绕上述几个“说”。而反对者则一直坚称,鲁迅作品对于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极为重要,甚至将其作品删减上升到了民族脊梁的垮塌、“数典忘祖的闹剧”。

  然而,人们需要好好思索讨论的,恐怕不应是删或者不删,而是该如何教与读。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句时下中学校园里流传的顺口溜,的确映射出了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去年年底,由鲁迅后人主持的鲁迅文化发展中心通过调查发现,全国中小学语文课本虽然大量选入了鲁迅的文章,但“误读”现象普遍存在。在一次交流活动中,甚至有位中学校长介绍,孩子们学习鲁迅,主要是让他们学习鲁迅的战斗精神,攻克学习堡垒。在场的鲁迅研究学者们顿时哑然。

  如果全是简单的脸谱化和主题先行,难免让课堂变得像很不讨人喜欢的“神坛”。究竟什么才是鲁迅精神?1936年鲁迅逝世,许广平写了挽词,“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如今,包括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陈漱渝在内的不少学者将此归纳为,是最具普适性的“诚与爱”。在鲁迅自身认为的,他的人生哲学都体现在的散文诗集《野草》中,《过客》一文的主人公“约三四十岁,状态困顿倔强……黑色短衣裤皆破碎,赤足著破鞋”,在得知前方是坟地和野花而且“料不定可能走完”后,唯一的选择仍然是决不回转的前行。这样执著不懈的追求,这样内心满怀光明的希望者形象,即使早已远去,也仍能让身处另一时空的我们感知来自他的温暖和人性光辉。

  阅读鲁迅,其实是件愉快的事。他不会在你耳边唠叨,教训如何“做人”;他只在你用心体会时,才远远地、隐约地说些“立人”的精神。而语文教育,其实也该是件温暖的事。是不是可以试着,不光是用“伟大的鲁迅”去教育学生,而且还原“真实的鲁迅”,和学生们一起由外及内、由表及里,慢慢地亲近鲁迅、认知鲁迅。事实上,他就是孩子们身边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者。

  而关于删减鲁迅作品的最新消息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向媒体表示,新近并无大幅削减鲁迅在中学课本中分量的计划,只是几年前在修订新课标教材时有所调整,增加了选文范围,但并没有削弱鲁迅的意思。鲁迅作品仍在中学课本中占重要位置。

  还是在第四届鲁迅论坛上,有位语文教师勇敢地自我反省:“我没有把《鲁迅全集》看完,甚至二分之一也不到,我们对鲁迅的理解有时也存在着浅读、偏读、误读,导致我们自己把作品讲得让学生害怕。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我们自己把鲁迅读懂。”

  鲁迅作品是不是经典?这一点,在数十年来几代人千淘万漉后的今天,当毫无存疑。但超越了时空间隔的鲁迅作品该如何教与读,或许才是当下亟待反思并矫正的。(林环)

(责编:刘宝琴)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