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评论> 街巷议 > 正文
千年相思为何不敌一枝玫瑰
www.fjnet.cn 2009-08-27 16:54  郭兵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我来说两句

虽是鲜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却很少有人买一束送给心爱的人;虽是八月流火的炎炎夏日,却看不到些许节日的热情。昨天是被国人称为中国情人节的“七夕”,但记者走访商场、电影院等处发现,影院不促销、花商不囤货,七夕节有点冷。(8月26日《重庆晚报》)

源于汉代的“七夕节”,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而来自西方的情人节,则不过几百年的历史,进入中国只有不到30年,但中西情人节PK的结果,却是洋“盛”而中“衰”。千年相思竟敌不过一枝玫瑰,有人发出这样的叹息。

千年相思输给了一枝玫瑰,传统文化何以在洋节日面前如此不堪一击?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但关键一点是,商业领域的推波助澜,无疑已成为“洋节热”日盛的有力推手。

本来,众商家出于逐利的需求,往往没有热点也要制造热点以带动消费,而一些“洋节日”舶来之后,恰恰为推动消费提供了热点,商家们自然不会放过机遇。因此,如何适应当前的节日经济,实现传统文化现代改造的市场取向,也许是传统节日改进中不可回避的话题。

在崇尚文化融合的今天,东西方文化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如在日本,西方的情人节在民间的盛况不亚于中国,但每年七月初七,日本很多地方都放3天假,大举欢庆的场面令我们这个“七夕节”的发源地汗颜。

而在韩国,当我们逐渐淡忘甚至遗弃一些传统文化的时候,他们却成功地将其实现现代转型并获得国际认同,源自中国的端午节却被韩国率先申遗就是明证。

“洋”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中”衰。在宋元时期,每逢七夕,市场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节日经济也曾如火如荼。如今,更多的中国人开始移情于洋玫瑰和巧克力。极受追捧的外来情人节和盛况不再的传统七夕节,该让我们咀嚼出怎样的味道?

作家冯骥才曾撰文指出:我们不能丢弃自己的节日,因为一个民族的节日就是它一种文化的生日。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让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让古老的节日迸发出新的活力,实在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现实问题。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