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答记者问》封面 人民出版社出版
《朱镕基答记者问》的公开出版发行,让已退休6年、81岁的朱镕基回归公众视野。有趣的是,据报道,此书封面的装帧设计原先是“朱镕基”三个字很大。但朱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建议将‘朱镕基’名字的字体缩小,突出‘记者’,表示对广大记者朋友的尊重。
朱镕基在任总理时是中外记者追踪紧盯的采访对象。他回答记者问题时,有的话雷霆万钧,有的话富有朴实感,还有的言谈幽默风趣。他尊重记者,对记者的采访提问从不打官腔,给人睿智幽默,坦诚的印象。尊重记者不仅是尊重社会公器,从一个角度而言也是对人民知情权的尊重。人民知情权很多时候是通过媒体的广而告之实现的,媒体传播途径越畅通,公众对国家大事、中央决策越了解,政策贯彻落实的效果也会更好。相比之下,某些基层官员对记者采访提问采取回避、搪塞甚至拒阻时有发生,两相比较,其中的差距不言而喻。
其次是即席回答的作风。在这方面,在位时的朱镕基总理不但掷地有声,而且几乎场场赢得满堂喝彩。1999年4月2日,朱镕基在接受《华尔街日报》访问前说,“我的秘书班子起草了回答你们这些问题的答案,我看了一下,这都是‘标准答案’,恐怕对你们没有多少新闻价值,所以我也把这个答案交给你们。我认为还由你们直接提问题,我即席回答,可能更能符合你们的要求。”
面对媒体采访,官员即席回答且令记者满意决不是件容易事。除了官员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口齿伶俐之外,还必须十分熟悉所管辖下的各方面的情况。而要熟悉情况,就必须认真调研,善于学习。反观有的地方官员一遇到记者现场提问采访就出现怯场,方寸大乱,平时调研功夫不到家,肚子里没货,大脑中空白,大小事务请秘书代劳恐怕是主要原因。去掉这种“恐媒病”,善于调研做个明白官是个关键。在这方面,朱镕基等共和国领导人就是官员们的楷模。
再次,不回避敏感问题的自信感人。朱镕基在任期间常以敢言形象著称,不回避敏感问题。比如,从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记者伍德拉夫采访时的问答全文,人们可以看出,朱镕基对敏感问题并不回避,而是应对自如,坦诚而自信。面对伍德拉夫的第一个问题:“在你访问美国之前,你说自己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但脾气不好。我的第一个问题是,这次就世贸组织问题没有达成协议,你现在是不是想发脾气?”朱镕基说,“我在美国不但没有发脾气,而且还始终保持着笑脸”。精彩的回答既帮媒体除疑释虑,也彰显中国领导人的自信。即使面对国内存在问题,朱总理也毫不讳言。人们记得,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在处理亚洲金融危机问题上,朱镕基的敢于直言的作风感染着上上下下,形成了一种求实的工作作风。眼下中国的改革大业进入黄金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阶段,问题特别是矛盾错综复杂的敏感问题不少,品味朱镕基答记者问,学习他不回避敏感问题的作风更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亦菲)
(责编:李艳)
- 2008-10-06朱镕基退休不问政值得官员学习
|